- +1
特朗普威脅退出后的首次氣候會議落幕,各國開始尋求替代方案
在德國波恩舉行的最新一屆氣候大會將于5月18日閉幕。路透社報道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關于退出《巴黎協定》的威脅聲中,各國不得不開始尋求替代方案。
“大國主宰整個棋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美國如果離開確實將會造成一些真空,但中國和印度似乎會加大各自的努力。”塞舌爾政府代表羅納德·朱莫(Ronald Jumeau)表示,“當某個重要的人物離開談判桌,你總會面臨兩種選擇:第一種是捶胸頓足地大叫‘應該怎么辦啊!第二種,就是無論如何也要繼續工作下去。”
美國退席,各國轉向中國
本屆氣候大會是各國代表們在去年巴黎協定生效后的第二次聚首,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以后的第一次氣候大會。來自190多個國家的代表們最重要的議程包括為《巴黎協定》制定一個詳細的實施細則(rule book),并為《巴黎協定》中規定的發達國家應該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的技術轉讓制定一個可供執行的機制等。
據新華社報道,美方這次雖然也派出代表團參與會談,但人數比以往參加氣候變化談判時要少。
會談開始前,美國代表團團長特里格·塔利拒絕回答有關新一屆代表團任務的提問。一名美國國務院官員早些時候告訴法新社記者:“我們著重確保這些會議不會作出損害美國未來政策、美國商業競爭力及妨礙推動美國經濟增長與繁榮目標的決定。”
此前,特朗普在4月29日的執政百日演講中說,將在未來兩周內,即5月26日開始的七國集團首腦會議前就《巴黎協定》“作出重大決定”。
而關于各方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義務的期待,截至到目前,中國官方尚未對此進行過明確回應。據中新社報道,在本月13日于會議間隙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國與會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表示,中國將“百分之百承擔自己的義務”,并且“將進一步敦促各締約方,特別是發達國家,在包括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在內的相關條約規定和行動承諾實施方面加大力度。”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還是要優先做好自己承諾過的事情,也就是《巴黎協定》已經賦予我們的減排義務,這一堅定立場是很難有所改變的。”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表示,“至于我們義務之外的事情,還是要綜合考慮中國自身的發展需求,對潛在的收益和成本進行權衡。”
李志青認為,如果美國不再承擔《巴黎協定》所規定的義務,僅靠中國加大努力進行“填補”的思路,實踐起來的難度比較大。“首先,兩國在經濟體量上的差距是客觀的,對全球應對政策的有效性的影響力也不一樣;其次,美國所承擔的義務主要是發達國家所承擔的義務,要說‘填補’也應該是同屬發達國家陣營的歐盟的能力更強一些。”
美國的威脅讓各國更加團結
作為世界第一排放大國的領袖,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階段就曾威脅要“取消”《巴黎協定》,但在就職之后,他的態度似乎有所松動。在2016年11月22日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特朗普表示,自己對《巴黎協定》持“開放態度”,并稱自己正在對相關問題進行“仔細研究”。有分析人士稱,特朗普或將在下個月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意大利峰會上提出自己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最終態度。
不過,分析者們卻很難從特朗普近期的動向中看到樂觀信號。今年3月28日,特朗普在20多名煤炭工人的見證下簽署了一份行政命令,要求美國環保部撤銷奧巴馬政府此前出臺的《清潔能源電力計劃》,解除對美國本土化石能源行業的限制,并向在場的工人們承諾將讓他們重返工作崗位。
面臨特朗普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一貫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分歧巨大,幾乎在以往的每次會議上都爆發爭吵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在此次波恩大會上顯得異常團結。哥斯達黎加政府代表威廉·卡爾沃(William Calvo)對美國彭博社表示,“如果美國退出將會發生什么,我們非常關切。但是,我們將會共同應對……我們正在共同努力,而相關工作也在逐步推進。”
“總而言之,人們正在為一個沒有特朗普的未來進行準備,”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專欄作家約翰·蘇特爾(John D.Sutter)寫道,在會場,一名參會者告訴他,“從長期來看,要想實現《巴黎協定》中規定的目標,美國必須參與進來,并且必須減排;但從短期來看,(美國的退出)也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災難,其影響不可謂不大,但并不是災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