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文物修復怎么贏得公信

與此前遼寧綏中一段野長城被修成“不好看”的水泥路一樣,這段視頻迅速引發網民圍觀。作為著名的明史學者,事關鳳陽明中都的歷史風貌,張宏杰顯然比一般人更多一份關切。
而鳳陽官方回應及時,不僅披露了文物維修的施工方資質,也解釋了工人何以用電鉆、刻字城磚價值等事宜,表現出了極大誠意。事實上,這也是政府部門在遭遇輿論質疑時應有的姿態。
盡管如此,官方的回應也并未完全贏得公眾的信任。其一,施工現場雜亂不堪,工人操作仍有野蠻粗暴之嫌,很難看出剔除的完全是殘破的城磚。其二,有沒有倒賣城磚,似乎也不能以“沒有發現”來斷言,而是應該外化為嚴格的監管制度,比如,將取下來的刻字城磚編號等。其三,“剔除破損、松動城磚,對殘缺部分修補加固”,也應該有明確標準,不能演化為大量的拆舊換新。
事實上,公眾每每質疑文物的修復,并非多余。近年來,盡管很多地方都強調“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但在具體的施工操作中,往往難以落到實處,很多修好的歷史建筑簇新得令人生疑。此前,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得只剩下門樓上幾根木房梁,有關部門還稱是“維修性拆除”,難以理解。
這其中,有關方面缺乏文物保護意識,說一套做一套是一個方面,而堂皇的維修理念與劣質的施工實踐之間的背離,也是導致文物維修每每淪為文物破壞的重要原因。這其中,不排除工人為了作業的方便,擅自擴大拆除范圍、替換比例的可能。
當下,隨著“文物古建也是生產力”深入人心,很多地方都啟動了文物維修計劃,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要做好并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有必要重申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規范,嚴格遵循作業程序與規范,并盡可能多結合文保專家的意見,真正做到既能加固文物,又能最大限度留下歷史文化信息與歷史風貌。
起碼要做到,文保專家應該多出現場,多指導。想想看,當年梁思成與林徽因等一批古建專家在河北、山西古建上爬上爬下的辛苦,猶在眼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