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溫州國寶級廊橋維修產生分歧,專家、非遺傳人將進行木料測試

去年9月15日,受臺風“莫蘭蒂”影響,溫州市泰順縣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三座國寶級古廊橋相繼被山洪沖毀。
古廊橋的修復工程在今年3月25日正式進場施工。
時間已過去近兩個月,這三座國寶廊橋的修復進展如何?錢江晚報記者跟著泰順縣非遺中心主任季海波探訪施工現場。
三座廊橋預計11月能修好
四五百平方米的茶廠里搭著雨棚,擺滿了各種木料,這些都是修復薛宅橋所需的木構件。茶廠的地上堆著幾厘米厚的木屑,四五個木工師傅們拿著工具在木料上來回修復。
距離茶廠幾百米外,就是薛宅橋的故址,河道中立著密密麻麻的腳手架,橋臺兩側已然砌好的石塊色澤斑駁,頗有古舊感。在建的正是薛宅橋的橋臺和橋墩。
橋墩等水下作業需要圍堰施工,一般要在秋冬季枯水期開展,然后趕在春季汛期前完工。目前,薛宅橋、文興橋東西兩側橋臺的加固和建設已經基本完成,而在文重橋的橋臺還在進一步墩建中。
橋臺修復、搭建拱架,之后再構筑廊屋,這是廊橋修復的三個主要階段。季海波說,橋墩工程結束,只要原木構件修復完成具備搭建條件,橋身的搭建沒有太大難點,如果一切順利,橋面上架的工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
三座廊橋被沖毀后,由于搶救及時,95%以上的大中木構件都被找回,原木件晾干之后重新甄別使用,這成了修復的關鍵因素。“木件修復、甄別歸位的精確度越高,接下來的工程才能越順利。”河道蜿蜒,離三座橋的橋臺不遠處,非遺工匠們仍在趕制修復橋面所需的木件。預計三座廊橋將在11月修好。
原構件的使用,兩方起了分歧
國寶級廊橋進行災后修復,是一次專業文物修復和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的交融碰撞。如何使用原構件,文保專家和有多年廊橋修復經驗的非遺師傅們各有堅持。

●非遺傳人
薛宅橋、文重橋、文興橋的三個主木師傅,分別是木拱橋營造技藝的非遺傳承人鄭昌貴、賴永斌、曾家快。他們都是泰順響當當的工匠,從十幾歲開始拜師學藝,分別獨立修建過新廊橋,共有18次以上的建橋經驗。
這是非遺傳承人第一次介入文物修復,他們認為原木構件殘損可能會影響安全,希望予以更換。
“有些原木件卯榫位置折斷、劈裂變形,我們希望用新的木料替換上去,安全牢固也美觀。”薛宅橋的主木師傅鄭昌貴解釋,原木件和新木料穿插搭配,它們的柔韌性和承壓能力各不相同,安全起見,原木件有損傷的話就應該用新料。他的主張也代表了另外兩位主木師傅的想法。
●文保專家
“原木構件保存著較多歷史信息,特別是廊橋各構件的榫卯關系體現了當時建造工藝和水準。”浙江省古建設計院的黃貴強工程師介紹,文物修舊如舊,文保專家的修復理念是盡可能利用原木構件,并對殘損木構件進行加固。
黃貴強解釋,如果廊橋的原木構件更換過多,就失去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在這場文物修復的任務里,專家們希望非遺傳人能嚴格按照文物理念和設計圖紙進行修復,最大限度地使用打撈回來的廊橋原木構件。
通過木料測試,以求兩全其美
在過去的一周,黃貴強工程師和專家團隊一起來到現場,和三座橋的主木師傅們一遍遍溝通。“我們在現場解釋,跟非遺師傅們厘清廊橋原木構件、舊料木構件和新料之間的差別。”
作為修復工程的主要技術力量,在施工過程中,主木師傅們一旦發現某些原木構件無法承擔原有的作用,要先由他們登記整理并提出修復建議,再由專家組討論是否可行。
協商過程中,季海波帶著文保專家和主木師傅們一起在茶廠里用新木料做實驗,測試不同墩接技術的牢固性和承壓能力。“接好之后懸空用木棒大力敲擊,測試卯榫位置單點承重力。”經專家測試通過的墩接技術,就可以在同類上推廣使用。
互動的過程,除了分歧,也會出現意外的驚喜。比如在后期整理文興橋的木構件時,木工師傅們發現一些可原樣使用的構件,“那個時候,所有人就像挖到了金子一樣,興奮不已。”
(原題為《國寶廊橋怎么修 專家和非遺傳人產生分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