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正修訂歷史建筑保護條例,各類保留建筑將被賦予法律身份
上海外環內現存50年以上歷史建筑約31520棟,建筑面積約2559萬平方米。
5月15日,上海市政協舉行的“重視歷史建筑風貌區保護”提案專題辦理活動透露了上述數據。
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裴曉表示,在促進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方面,上海將盡快建立保護專項資金,保證政府投入的制度化、常態化。上海市規土局副局長徐毅松則透露,《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修訂工作已啟動,各類保留建筑將被賦予法律身份,各級政府、產權人、使用人對保護保留建筑的責權也將被明確。
適度有條件開放歷史建筑產權轉移
上海將通過搶救一批歷史建筑、控制一批保留建筑、提升一批保護建筑,進一步擴大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在5月15日上海市政協舉行的“重視歷史建筑風貌區保護”提案專題辦理活動中,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裴曉透露了上述信息。
據裴曉介紹,上海將嚴格甄別房屋類型,搶救一批歷史建筑。一方面,在舊改認定地塊中,進一步甄別房屋的類型和保留、保護價值,按照上海市房屋建筑分類標準,將認定地塊中改造范圍內的各類房屋按類型明確區分,并通過一定程序對各類房屋特別是二級舊里以上房屋的保留、保護價值甄別后,明確保護、保留和拆除范圍。另一方面,按照規劃控制要求,嚴格把握老建筑拆除范圍和規模。
同時,上海將結合保護普查,控制一批保留建筑。為完整保護上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使得歷史建筑類別和內涵完整反映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文化,根據本市風貌保護普查工作成果,還需進一步擴大保護范圍。除沒有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居住條件惡劣、安全和使用矛盾突出、群眾改造意愿有共識的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混雜在歷史建筑中的零星搭建、簡屋、附屬設施,以及與歷史風貌明顯沖突的老舊建筑,其他房屋原則上均應進行價值甄別,并通過規劃管控予以保留。
上海還將適時梳理篩選,提升一批保護建筑。根據保護普查情況,后續應加快篩選,凡是符合法律法規要求,代表上海各個歷史時期并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的典型建筑,特別是成片風貌較為完整的區域內的歷史建筑,應按法定程序納入保護范圍,可依據其價值提升為優秀歷史建筑或各類文物建筑。
裴曉還透露,在促進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方面,上海將盡快建立保護專項資金,保證政府投入的制度化、常態化。同時,加大和保證市、區財力對修繕資金的投入,進一步擴大優秀歷史建筑修繕和成片風貌區修繕的受益范圍。
此外,上海將研究社會力量的引入機制。適度有條件開放歷史建筑產權轉移,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保護性置換和更新利用,促進保護管理良性循環。要通過政策導向,吸引國有企業參與保留保護工作,特別是地產集團等有實力的市、區國有企業,在歷史遺留“毛地出讓”地塊調整保護保留范圍政策下,應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作用、積極參與。同時,適時啟動公房提租程序,增加公房租金收入,緩解長期以來“租不抵修”的局面;同時探索由政府和房屋產權人、公房承租人共同出資、聯手實施改造的可行性。
在提高保護技術方面,上海將繼續推進歷史建筑傳統修繕技術工藝工法研究,培育專業修繕隊伍,引導和鼓勵企業鉆研修繕科學技術,破解修復中的工藝、材料復制等難題,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保護修繕技術的差距。同時,繼續開展保護修繕規范標準體系建設,細化施工指導標準,兼顧保護與利用的結合、功能開發與歷史傳承的結合、技術創新與傳統工藝的結合,使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走可持續的長效發展之路。
進一步加強歷史建筑的普查和梳理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本次活動中獲悉,2017年初,由上海市委辦公廳牽頭,市規土局、市住建委等部門共同開展了上海中心城區50年以上歷史建筑的全面普查工作。經普查,上海外環內現存50年以上(建成時間1966年以前)歷史建筑約31520棟,建筑面積約2559萬平方米。
上海市規土局副局長徐毅松透露,在歷史建筑普查工作的基礎上,市規土局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專業團隊開展歷史建筑所在街坊價值甄別工作,重點關注了石庫門里弄所在街坊,提出成片保護、局部保護等保護要求,并將其列入風貌保護街坊預備名單,進一步擴大保護范圍,加大保護力度。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歷史建筑的普查和梳理?!毙煲闼杀硎?,一方面,將進一步擴大普查范圍,從中心城擴展至郊區,從城市擴展至鄉村;另一方面,針對尚未納入保護范圍的歷史建筑、道路、街坊,市規土局將會同相關部門盡快進行全面梳理,確定其保護保留身份。
據徐毅松介紹,為進一步加強法規支撐,《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修訂工作已啟動,各類保留建筑將被賦予法律身份,各級政府、產權人、使用人對保護保留建筑的責權也將被明確。
在已開展的《保護條例》立法評估工作基礎上,上海將根據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把名城、名鎮、名村等納入保護條例的范疇,并將相關支持政策同步納入條例內容,強化風貌保護政策的法規和制度保障。
與此同時,上海市規土局還正在進行上海市全市范圍的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在開展地名普查的同時,還將全面摸清本市各類歷史地名的“家底”,建立相應的老地名數據庫,為保護、傳承和弘揚上海的地名文化提供基礎保障。同時,通過編纂地名圖、書、典、志等,開展地名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相關建議,在地名規劃的編制過程中,更加關注對于歷史地名的挖掘和保護?!毙煲闼杀硎?,同時,在雕塑涉及方案審批管理中進一步加強對于老地名文化的關注。此外,還將會同相關部門,結合風貌保護道路,通過拍攝紀錄片等多種方式加強老地名的宣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