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平安中國行①丨大數據助推警務改革,新技術提升群眾安全感
“隨著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等新技術飛速發展,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改變,違法犯罪手段也發生重大的改變,這對公安機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安信息化在支撐實戰方面急需改革轉型。”日前,廣東省公安廳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江理達表示,近年來,為實現新形勢下的新要求,廣東省各公安機關在過去5年里,大力實施“科技強警”戰略,依托警務云、大數據、視頻監控等平臺,逐步實現立體化治安防控、精準化指揮調度、便捷化服務管理。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從廣東省公安廳獲悉,隨著各類智能化警務實戰平臺的應用,廣東省刑事立案在過去三年間下降了26萬起。
與廣東這支一直走在時代前沿的公安隊伍相比,過去5年間,貴州公安提出“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工作思路,以公安大數據應用為核心,在“一張白紙”上迅速匯集了涵蓋85類信息資源的公安基礎信息165億條,以及119類社會信息資源44億條,并以此建成了一鍵通、車軌分析、反恐、重大事件預警、體系化打擊等一大批實戰實用的大數據應用平臺。2016年1至11月,貴州省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8.6%,破案同比上升11.3%,命案發案數由第3位降至全國第15位,降幅全國第一。
公安部門有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公安機關依托大數據應用,陸續研發出一批又一批新型實戰警務應用系統及平臺,“互聯網+”、“大數據+”發展背景下,新技術、新科技已成為公安隊伍打擊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的“尖刀利器”。

貴州省納雍縣以則孔村曾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寡婦村”。這個因毒致貧的村莊在經媒體報道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當地人心里一塊難以抹平的傷疤。
以則孔村位于納雍縣水東鄉西南面羊角山下,距離鄉政府18公里、縣城32公里。十多年前,這里因毒品成災而遠近聞名。1996年至2002年間,以則孔村大批販毒人員被抓,在村子里遺留下24名孤寡老人,22名寡婦和49名孤兒。
以則孔村村支書張紹恒告訴澎湃新聞,以則孔村在上世紀末因無交通、無學校、無通訊,導致大部分村民沒文化,法律意識淡薄,受到拉攏后,許多人曾外出販毒。村民集中販毒運毒的現象在2000年前后逐漸暴露出來,數十人受到法律制裁。隨著媒體的陸續報道,“寡婦村”這個名字遠近聞名,不僅代替了原本的村名,也成為烙在整村人心頭的標簽和恥辱。
納雍縣公安局水東派出所一名沈姓民警告訴澎湃新聞,以則孔村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后,如何全面、有效打擊毒品犯罪,為以則孔村摘掉“寡婦村”的帽子,成為當地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這其中涉及違法犯罪打擊,教育宣傳及扶貧等多個領域,這在過去一直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該民警介紹,隨著新技術不斷革新,納雍縣公安局利用大數據思維,建立“云計算”和綜合打擊數據系統,充分分析、查找、對比以則孔村毒情嚴重的癥結所在,根據具體情況實施精準打擊。截至2006年,全村共有42名涉毒人員被打擊處理,其中5人被執行死刑,3人被判處無期徒刑,19人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
何開明曾因販毒106克被判處無期徒刑,因獄中表現良好,2012年4月17日,他被釋放出獄。像以則孔村其他的刑滿釋放人員一樣,出獄后,何開明也成為當地政府及公安部門的重點管控和幫扶對象。據水東派出所民警介紹,對于何開明等刑滿釋放人員,公安機關除宣傳政策、組織座談進行引導教育外,還運用大數據思維進行毒品預防。經過公安機關及當地政府5年共同努力,以則孔村在大數據及鐵帚掃毒的模式下,成功從涉毒重災村變成了現在的無毒示范村。
貴州省公安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過去5年間,貴州省司法廳通過與公安機關共建刑釋解戒系統,實現了刑釋解戒人員信息的雙向融通應用,提高了刑釋解戒人員司法社區矯正和公安管理水平,有效防止了刑滿釋放人員在犯罪。
各地公安打出“高科技牌”,大數據應用發揮重要作用
實際上,貴州公安近年來在大數據應用方面取得的成果遠不止于此,據介紹,從2015年開始,貴州公安依托大數據應用,以多彩警務云建設為載體,以公安大數據應用為核心,實現了公安信息化建設,有力推動了公安機關核心戰斗力和隊伍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
2015年12月29號,貴州省都勻市經濟開發區建設局遭遇電信詐騙,涉案金額1.17億元。貴州省公安廳組織開展合成研判,從電子傳真、遠控軟件、涉案銀行卡入手展開偵查,從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三流”并進齊攻,層層抽絲剝繭,迅速鎖定了潛藏在烏干達、印尼等地的犯罪窩點和犯罪證據,抓獲包括10名臺灣人在內的62名犯罪嫌疑人,快速偵破了這起近年來全國單筆最大的電信詐騙案,為國家和群眾挽回了上億元的損失。
2016年10月、11月,貴州省公安廳綜合情報部門牽頭開展大數據追逃行動,應用互聯網數據和公安大數據平臺,實現精準研判、精準追逃,兩個月內抓獲逃犯1255名,逃犯存量下降30.14%,抓獲命案逃犯26人,其中在逃20年以上的7名,在逃10至20年的12名。實現了大數據條件下公安機關追逃能力質的飛躍。
此外,通過公安基礎信息和互聯網信息的大數據比對,貴州公安一次性發現在貴陽市暫住的外地涉毒人員3109名,抓獲在逃人員247名,挖破案件393起。貴州省公安廳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這種成效是以前傳統信息化手段難以實現的。2016年1至11月,全省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8.6%,破案同比上升11.3%,命案發案數由第3位降至全國第15位,現行命案破案率已達到99.41%。”
相對于貴州公安取得的新成果,廣東省公安廳在大數據及新技術應用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廣東公安機關在公安部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部署下,大力實施“科技強警”戰略,依托警務云、大數據、視頻監控和警綜平臺等新技術,全面推進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設應用向高度整合、高度共享、高度智能轉型。

廣東省公安廳網警總隊總工程師郭宏偉告訴澎湃新聞,在廣東各級公安機關依托大數據所取得的各項成果中,“安網”專項行動尤為突出。“其中,‘安網2017’1號打擊網絡兼職詐騙犯罪案件,共打掉詐騙團伙31個,偵破案件1279起,抓獲嫌疑人189名,刑事拘留162名,查封詐騙分子使用的微信、QQ號碼1608個;‘安網2017’2號打擊虛假期貨現貨投資平臺網絡詐騙,摧毀犯罪窩點10個,抓獲嫌疑人107人,涉案金額達1億余元。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好的打擊成效,得益于我們著力打好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科技牌。我省從2015開始建設‘網安云’,在‘安網’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讓我們嘗到了很大的甜頭。”
大數據時代警務工作由偵察轉向防控,提高市民安全感
廣東省公安廳科技信息化處副處長陳虎軍表示,隨著科技發展,各項警務應用平臺及應用設備的逐步問世,大大加強了當代公安隊伍的實戰能力,于此同時,公安工作的中心也將逐步由案件偵破專項對于重點區域及重點人群的防控中來,“只有降低發案率,才能讓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廣州火車站是華南地區重要的鐵路客運樞紐站,火車站地區日均客流量70萬人次,春運等節假日最高峰達到120萬人次,這也讓廣州火車站成為案件易發的地區。廣州市公安局越秀區分局負責人介紹,為最大程度降低廣州火車站出現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的可能性,該局在廣州火車站建設了101支高清攝像槍,無死角、全覆蓋在火車站廣場及周邊區域。,“我們還率先引入了全景視頻技術,由7支高清攝像槍統一融合形成火車站廣場全景,全面直觀地將火車站廣場的一舉一動呈現在指揮員面前,一旦廣場出現突發情況,我們可以第一時間對異常情況進行追蹤,大大提升了對該區域的掌控能力和精準的指揮效能。”
實際上,廣州市從2005年開始在全市開展公共安全高清視頻監控建設,目前已建成攝像頭57.4萬個,建成高清道路卡口系統1590套,實現了主要道路、重點部位、重點區域、重點場所等公共區域全覆蓋。
據流花監控中心值班民警黎敏介紹,這些視頻監控系統的建設并不是簡單地獲取視頻影像,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將視頻資源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多種技術,被有效運用在警務工作當中。“智能視頻警務云平臺” 通過為各警種提供視頻錄像文件分析、視頻摘要壓縮、虛擬卡口、以圖搜圖、人臉識別等視頻綜合服務和工具,深化了視頻在立體化防控體系中的應用,有效提高了民警工作效率。“視頻云+”平臺則應用動態人臉比對技術,疊加車牌識別、證件感知設備等數據,將視頻數據與情報數據進行關聯,讓民警更全面、更及時、更準確地掌握轄區內相關人員的活動情況。
2016年廣州市公安機關利用視頻協助破獲刑事案件19028宗,視頻破案率從2011年10.51%躍升至2016年70.96%。該民警表示,“在大數據時代,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甚至能夠實現對違法犯罪的預測,我們目前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在大數據發展背景下,我們的警務工作也要及時扭轉重心,從案件偵破著力到防控上來,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安全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