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戰國新論︱并未成功的“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千百年來人們的印象就是孫臏用計打敗了龐涓。這場戰爭在歷史上被稱作“邯鄲之難”,戰國七雄以及宋、衛、魯等十國都被卷進其中。運用“圍魏救趙”計謀的桂陵之戰只是“邯鄲之難”中的一場戰役,而且在田忌和孫臏出兵時趙都邯鄲已經失陷,齊國只是成功挽救了衛國,但沒能解救趙國,最終贏得整場戰爭的是魏國。
魏、趙之間的恩怨
為什么會出現“圍魏救趙”?或者說魏國為何攻打趙國?這要從兩國的歷史恩怨說起。
三晉之中,趙國與韓國關系最好,歷史文獻和出土的青銅器銘文顯示,雙方都有大量人員在對方國家任職。趙、韓兩國基本沒發生過大戰,而且經常結成聯盟對抗他國。魏國與趙、韓關系則時好時壞,經常兵戎相見。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公子罃(讀yīng)和公仲緩爭奪君位,趙、韓兩國出兵支持公仲緩,將公子罃圍困在濁澤(今山西運城西南)。結果關鍵時刻,趙、韓兩國失和,韓國撤兵,公子罃趁機擊破趙軍,最終坐穩了魏國君位,是為魏惠王。雖然后來趙、魏之間也有合作,但魏惠王對此事難免耿耿于懷。

當時趙國在趙成侯的統治下國力強盛,《戰國策》稱其“舉左案(通“按”,按壓、抑制)齊,舉右案魏”。魏惠王一直在試圖擺脫趙國的打壓,但有時還不得不依賴趙國。公元前364年、公元前363年,秦國兩次擊敗魏國,都是趙國前來救援,秦國才撤兵。公元前360年,趙國又幫助魏國攻打齊國。這也是三晉之間的傳統,在對抗楚、齊、秦等大國時,三晉往往一致對外。
經過魏惠王的不斷努力,魏國在對外戰爭中取勝的次數漸漸增多,魏國在列國中的地位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吨駮o年》載,公元前356年,魯共公、宋桓公、衛成侯、韓昭侯朝于魏,這意味著魏國已經具有震懾諸侯的實力。同年,趙國也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趙成侯先是與齊威王、宋桓公會盟,隨后又與燕成侯會盟。趙成侯不斷和各國進行討價還價與利益交換,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吞并衛國。魏惠王當然不想讓趙國如愿,于是一場針對趙國的陰謀隨即展開。
魏惠王的戰前布局
公元前355年,魏國獻“榮椽(讀chuán)”給趙國,這是一種極好的建筑木材。趙成侯大喜,隨即大興土木,建造了檀臺。這一工程對趙國的人力和物力是一次巨大的消耗。
同年,魏惠王和秦孝公在杜平(今陜西澄城東)會盟,隨后秦、韓之間爆發激烈戰爭,到第二年,秦軍攻下韓國安陵(今河南鄢陵北)、山氏(今河南新鄭東北)等地,并包圍了焦城(今河南尉氏西北),直接威脅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趙國的這位老盟友深陷戰爭泥潭,在魏惠王看來,如果現在魏、趙交兵,那么韓國是無暇幫助趙國的。

公元前354年,齊國大舉進攻燕國,結果齊軍于泃水(今河北泃河)潰敗。這場戰爭的背后也少不了趙國因素,之前趙成侯與齊威王的會盟,雙方的利益交換應該就是趙國支持齊國伐燕,齊國支持趙國伐衛。不過,齊國沒有想到自己會敗給燕國。趙國卻是旗開得勝,于此年攻取衛國兩座城邑。這一年,楚國也陷入了一場戰爭?!肚f子》中有一句話叫“魯酒薄而邯鄲圍”,陸德明《莊子釋文》解釋說魏惠王“常欲擊趙而畏楚救”,結果楚國因為魯國進獻的酒質量太差而攻打魯國,一時也無暇他顧。
各主要諸侯國都已陷入戰爭,魏國似乎可以直接和趙國對決了。恰在此時,趙都邯鄲突發變故。《竹書紀年》:“(魏)惠成王十六年(前354年),邯鄲四曀(讀yì),室壞多死?!薄拔夯莩赏酢笔俏豪斨u號的全稱。《說文解字》:“曀,陰而風也?!焙悜撌窃庥隽艘淮纬瑥婟埦盹L,結果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戰國時期的建筑物多數是木制的,可以想見邯鄲那無數亭臺樓閣被狂風摧毀時的震撼場面,還有風暴過后的滿城狼藉。
魏惠王聽到這個消息后激動萬分,這真是天助魏國!千載難逢之時,機不可失。于是發兵十萬,兵圍邯鄲。
桂陵之戰
趙國畢竟是實力雄厚的大國,邯鄲城也頗為牢固,大難當前,趙國上下倒是眾志成城,奮力抗敵。魏軍輪番猛攻,也未能攻下邯鄲,只好于城外修筑工事,準備打持久戰。趙國派人前往齊、楚求救,齊、楚兩國的策略不謀而合,都是允諾救趙,但就是遲遲不發兵,坐等趙、魏兩敗俱傷。
戰事一旦遷延,不可測的因素就會越來越多。就在公元前354年,秦、韓之間的戰爭結束了。隨后,秦孝公調集大軍進攻魏國河西的軍事據點元里(今陜西澄城南),大破魏軍,斬首七千,并乘勝攻取魏國河西重鎮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此時魏國無暇顧及秦國,魏惠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邯鄲前線,公元前353年,邯鄲終于被魏軍攻陷。趙成侯突圍而走,他相信楚、齊一定會出兵,所以繼續堅持與魏軍作戰。楚、齊兩國見時機已到,果斷出手?!稇饑摺こ咭弧罚骸俺蚴咕吧崞鸨融w,邯鄲拔,楚取?。ㄗxsuī)、濊(讀huì,河流名稱)之間?!?/p>

《戰國策·齊策一》:“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鄙綎|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禽龐涓》對桂陵之戰的過程有較為詳細的記錄。當時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八萬攻打衛國,攻打衛國的原因不詳,估計衛國肯定做了對魏國極為不利的事,魏國才會在對趙戰爭還未結束之時派出重兵收拾衛國。齊國派田忌、孫臏率兵八萬救衛。
在孫臏的策劃下,田忌先派遣兩員有勇無謀的將領攻打城小而兵多的平陵(今山東曹縣西北的安平陵),魏將環涂(《呂氏春秋》作“鉆荼”)率軍來救平陵,里應外合,擊殺兩員齊將。田忌又派遣輕裝戰車疾馳到魏都大梁附近襲擾,這一做法極大地激怒了魏惠王,魏惠王令龐涓迅速破敵。田忌再派出多支小股部隊去接應車兵,使龐涓誤認為田忌本部兵馬已經所剩無幾。所謂兵貴神速,龐涓要搶在齊軍重新集結之前趕到田忌大營,為了加快行軍速度,龐涓下令拋棄輜重,星夜兼程。結果齊軍各路兵馬都已按計劃在龐涓的必經之路——桂陵(今山東菏澤市境內)集結并設下埋伏,最終“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禽龐涓”。

戰爭轉折點
桂陵之戰后,宋軍、衛軍會合齊軍包圍了魏國襄陵(今河南睢縣境內)。秦國繼續趁火打劫,商鞅率兵包圍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運城市境內),最終安邑降秦。魏國舉國震動,開始修繕魏、秦邊境的長城。同時魏國君臣也進行了反思:以一己之力對抗趙、齊、楚、秦四大國是否明智?
這時的魏國環顧四圍,只有韓國可以結盟了。韓昭侯及其宰相申不害都精于權術,他們也打算和魏國結盟來對抗秦、楚。于是兩國一拍即合,公元前353年,韓昭侯朝魏惠王于中陽(今河南鄭州市東)。韓國自知國力不如魏國,因此尊奉魏惠王。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親率兵馬與韓國大軍救援襄陵,大破齊、宋、衛聯軍。齊威王派人通過楚將景舍向魏國求和,景舍的大軍就在襄陵附近,魏惠王顧忌楚軍,于是許和,齊、楚撤軍。至于景舍攻取的土地,魏惠王也就默認了,畢竟魏國現在的麻煩實在是太多了。
公元前351年,秦國的商鞅又帶兵包圍了魏國河西長城的要塞固陽,固陽守軍投降。同年,秦國攻取趙國黃河東岸重鎮藺城(今山西呂梁市西)??脊懦鐾亮舜罅刻A城鑄造的錢幣和各類青銅器,可見其冶鑄業十分發達。藺城失守對趙國而言可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魏、趙兩國的勢均力敵,秦國不斷地趁火打劫,再加上唐尚(《呂氏春秋》)、季梁(《戰國策》)等名士在魏、趙之間奔走游說,于是在公元前351年,魏、趙兩國講和,魏惠王和趙成侯在漳水之上結盟,魏國將邯鄲歸還給趙國,持續了三年的“邯鄲之難”結束。
最終贏家
三晉之間的內斗結束,開始一致對外。首當其沖的就是秦國,秦孝公被打得“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內,盡堞中為戰具,竟為守備,為死士置將,以待魏氏”。最后,商鞅親自游說魏惠王,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陜西華縣西南)會盟,魏國罷兵。
隨后,魏國又將兵鋒指向了齊國,戰爭的經過由于史料缺乏我們已經難以知曉,但戰爭的結果在《竹書紀年》有明確記載:魏惠王二十年(前350年),“齊筑防以為長城”。齊國最初修筑長城就是因為晉敬公十一年(前441年)以晉、越為首的諸侯聯軍攻打齊國,后來齊國在對三晉或越國的戰爭中,一旦處于劣勢,就修繕長城。長城起到的防御效果還是很好的,以致公元前404年三晉逼迫齊國簽訂的和約中,專門有一條叫“毋修長城”。
《戰國策》記載這一時期的魏惠王“伐楚勝齊,制趙、韓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一度雄霸中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