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汶川大地震九周年:兩位城市學者的影像記錄
九年前那段黑色、悲壯、而又充滿華彩的歲月,一直深埋在我心中最隱秘的角落。2008年從災區回京后很長時間,我都不想再看任何與這場災難相關的影像,不想再睹山河破碎、生靈涂炭。講真,王偉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把何兵(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分院常務副院長)的這組攝影傳給我時,我猶豫再三才敢打開文件。
好在這組攝影作品中涉及極重災區的很少,使我免去了心靈的再一次煎熬和折磨。相比唐山,成都確實是一座值得慶幸的城市。四川盆地堅實的底盤和厚實柔軟的大地,使得劇烈的震波在進入盆地邊緣時迅速地衰減了,否則很難想象一座數百萬人口的城市,在高烈度沖擊下的景象。何兵拍下512當天成都街頭迷茫的人群時,我正在辦公室與住建部唐凱司長通電話,做帶隊去災區的準備工作。
而何兵拍攝第二組照片時,清華同衡的規劃隊伍已在映秀河灘和汶川縣城河邊縣建設局危房包圍的壩子上,安營扎寨開始工作了。都江堰的聚源,在我心里成了永遠的痛。時常感嘆有多少人禍借天災的名義得以掩蓋,真相只能留給更長的歷史去訴說了。無論如何5月18日站在聚源中學廢墟上的一幕都無法揮去。家長們撕心裂肺的哭聲駐留在了心里。當時我只拍了廢墟上一束半干枯的花束,被《住區》雜志用作了封面去訴說一種無言的悲憤。

記住全國乃至全球對汶川地震的關注和支援無疑是必須的。這也是中國政府在重大災害面前第一次向世界展開傷痕累累的胸懷,擁抱超越意識形態,超越種族膚色的大愛。坐陣汶川縣城,兼顧汶理茂三縣重建時,也經手評審了百余項項目方案,其中的佼佼者不少后來得以實施,重塑了這片山水人文。規劃、建筑、園林等與建設相關的從業者共同感受了一段空間團結、自覺奉獻的時光。
從汶川到成都正常情況下一小時的車程,在當時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南繞大渡河、北繞九寨黃龍是當時的常態,幾進幾出莫不如此。最難忘的是穿越無數塌方區時以命相托的觀察哨,紅綠小三角旗的起落成就了危若累卵的生命線的日斷日續。從百花大橋殘體繞進山谷能感受到從震源涌出的干石流掃蕩一切的力量。一塊密封好的震源石從此成了我辦公桌上一直的擺件。
第一次上蘿卜寨,我的牧馬人是從塌落的二塊巨石的縫隙中“擠”過去的。聽著車體與巖石磨出的尖厲噪聲,不得不嘆服這款車的耐磨性。而沿著剛搶通的一米多寬的工字小道開上黑虎寨,更讓人脊背發涼、汗毛倒豎。記得開下來時,同事們寧可選擇步行一小時,車上只剩下我這個孤獨的駕車人,生死一念,永生不忘。
毫無疑問,這場驚天大災及隨之而來的舉一國之力的災后重建,徹底改變的災區的面貌,三年內的投入往往遠超當地建國后數十年投資之總和,但這僅僅是物質層面的飛躍,更重要的是這場生死挪移,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走向、價值理念。不少人因此第一次感受到大山以外的世界,不少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不少人以更真誠的態度擁抱生活。從大愛無疆到社會的覺醒仿佛在一夜之間。所以有人講那是多元參與的元年,也是自下而上重塑社區生活的一個高潮的起點。
珍惜當下,無懼來生,好好擁抱生活吧,在感動他人前先感動自己,這大概是街頭無畏歌者的內心獨白。

何兵:2008年5月12日下午,本來準備去都江堰聚源鎮和鎮書記討論聚源畫家村的概念規劃思路。臨出發前,聽到東馬道街傳來轟隆隆的聲音,突然感覺房子晃動起來,同事驚呼是地震!忙往桌子下鉆,不行!電腦桌面就是薄薄的一層中密度纖維板。我說快跑下樓!很快跑到一樓院子里,但見地面如波浪起伏,汽車隨著波浪上下擺動,汽車防盜報警器響成一片。強烈的地震持續近二分鐘。
何兵:終于地震停了下來!院里的同事陸續下到院子里,彼此述說著剛剛經歷的險況和恐懼。院里臨河邊的18墻厚的危房都沒有倒,成都應該基本是安全的!這時才發現通訊完全中斷!確認同事們都安全后,開始猜測家里人的狀況,家人若在家里,建筑是剪力墻結構,應該是安全的;女兒在學校教室的樓層不高,跑下樓容易,學校管理規范,也應該安全。
何兵:后來從收音機聽到,地震的震中是汶川映秀,一位家在都江堰的女生一下子就哭起來了!感謝成都的先民把城市選在了遠離龍門山斷裂帶的位置。
何兵:從單位回家的路上發現,人們都本能的滯留在街頭,遠離建筑的威脅,各學校門口是焦慮的家長們。到了泡桐樹小學,發現學校有序地放學,孩子們面無懼色,被告知女兒已被接回家。在小區門口見到女兒,她竟高興地做個怪相,原來當時她們正在上體育課,并未覺得恐慌,反而覺得好玩。所有的人都從家里來到街頭,街道從來沒有這么熱鬧過。那半個多月我們一家就寄宿在寬窄巷子的花間,白天準備人民南路的國際征集方案,晚上就鋪地鋪睡在花間的廂房。能有穿斗結構的容身之所,真是幸運,感謝主人家收留我們!
何兵:當天晚上的新聞才知道,距成都僅六十多公里的都江堰遭受了嚴重的災難!十天后,第一次進都江堰。道解項目的大壩是安全的,但是其附屬建筑損壞嚴重,從地震前后照片對比可以看出來,尤其是屋面的小青瓦被篩了一地。
何兵:那次的都江堰之行,印象最深刻的是觀察學校廢墟,深感建筑師的無奈和尷尬!那一條條預制板掛在墻上,就像巨幅的面條!聚源中學的一位家長、一位父親站在廢墟上指著那根柱子中的鋼筋,不斷地重復:為什么旁邊的民居沒有垮?為什么很多傳統建筑沒有垮?甚至老式的磚木教室沒有垮?這么多學校垮了呢?!
何兵:學校的廢墟里有很多外來者在找尋什么。廢墟里散布著孩子們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還是家長們最懂自己的孩子,在瓦礫前擺上了孩子們喜歡吃的蘋果、巧克力,還有冰淇淋和餅干。我們試著和一位失去孩子的父親交流,談話的氛圍很壓抑,兩位院領導把目光投向別處,怕忍不住流淚。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城市影像與城市文化Urban_Image_Culture,經授權轉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