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幼升小焦慮癥”怎么治,雞血爸媽應學會和孩子共情
上海“幼升小”試題“考焦”父母、香港“幼升小”家長揚言要贏在子宮、“幼升小”失利無錫一媽媽讓孩子復讀幼兒園……“幼升小”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打雞血的爸爸媽媽們擠破頭幫孩子報一座難求的“啟蒙班”、學前班。然而,專家指出,孩子在學齡前過早地進入系統學習對其長遠的認知水平發展不僅沒幫助,反而有副作用。
而家長的焦慮也會影響孩子,不利于孩子身體發育和心理健康。為了眼前的“幼升小”而走極端斷送孩子的長遠發展,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的,要教會孩子有一顆平常心才利于人格健全。

“如今孩子學習的起跑線被拉高一部分原因來自焦慮的父母。每位家長都想著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你報5個學習興趣班我就報10個。在這樣的心態下,學齡前孩子的平均學習水平就被拉高,不學或者少學的孩子就顯得落后。”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心理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錢芳不禁感嘆道。
從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教育教學及教育科學的研究、指導和管理工作二十多年,錢芳告訴記者,過早進入系統學習不利于孩子認知水平發展,“通常,幼兒園小班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長為5-10分鐘,中班孩子是20分鐘,大班孩子是30分鐘,但學前補習班的每節課時長在45分鐘甚至1小時,幼兒園孩子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聽完整節課,學習效率很低?!?/p>
“對大多數孩子而言,低年級語言學習能力相對強一些,而抽象思維能力偏弱,諸如數學等需要抽象思維的課程,適合放在年齡大點來學習。”錢芳介紹道,教育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皮亞杰認為兒童不是機械地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而是積極主動的探索者,其心理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2-7歲學齡前孩子只擁有具體形象思維,7歲以上孩子才逐漸開始會從不同方面對抽象性質進行思維?,F在很多家長違背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在孩子讀幼兒園時就強迫他們學拼音、數學等需要抽象思維的課程,孩子會因為家長的要求強行記住這些知識點,似懂非懂卻沒真正掌握。當這類孩子剛進小學,老師在課堂上講解這些似曾相識的知識點時,他們會誤以為自己在幼兒園時已經學會了就不認真聽課,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導致良好的聽課習慣無法養成,這樣到了高年級后對新知識點的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錢芳表示。
孩子身體不適或是心病
學齡兒童過早學習不僅適得其反,還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上海市同濟醫院兒童心理咨詢科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梅竹告訴記者,有些孩子的身體不適或行為異常,可能有心理因素。
“我們的心理門診主要面向12歲以內的孩子,以前臨床中多見的是孩子和同學之間交往方面的矛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但近來門診的患兒中,有些是由于精神焦慮緊張引起的行為異常。比如,有些孩子每周一上學就會肚子疼、頭疼,有些則會頻繁眨眼睛,家長帶他們檢查身體都沒問題。這些癥狀其實是心理問題在生理上的投射反映,我最近在門診就遇到一位頻繁眨眼的患兒,就是由于心理原因導致的暫時性抽動癥,經過四個星期的心理治療,孩子康復了?!?/p>
梅竹告訴記者,還有些孩子會由于心理問題故意假裝自己身體不舒服來引起家長關注,“當孩子發現自己身體不舒服家長會讓他們少做作業后,下次遇到課業壓力大引起焦慮時,孩子哪怕沒有真的生理不適,也會假裝生病,這種在心理學上叫作繼發性獲益?!?/p>
孩子長時間學習,無法接觸自然,也不利于其身體和智力發育。達爾文曾提出過一個假說:同樣的動物,野生的比家養的要聰明。因為野生環境太復雜,不停地刺激動物作出應對,使之更有主動性。家養動物則在別人安排的環境中生活,沒有這些挑戰,難以激發其智力的發展,漸漸被動。
20世紀曾有心理學家、腦神經學家在實驗中證實,實驗室里的小鼠,即使在強化刺激的環境中生活,其籠子里充滿了各種智能玩具,但還是不如野鼠聰明。兒童接觸大自然對發育成長有著重要作用,如果幼兒園孩子整天在室內上補習班不接觸大自然,會導致體質變弱,視力變差,不利于肌肉骨骼發育。
家長焦慮會傳染給孩子
在面對激烈升學競爭的壓力,父母的焦慮不安通常會影響孩子。錢芳告訴記者,幼兒園的孩子大多不會自己意識到競爭的激烈性,他們是看到父母為了自己升學的事情到處奔波、報了很多補習班,才會變得緊張起來。
在錢芳看來,在“幼升小”的過渡期,父母的焦慮主要來自兩方面:
其一是擇校焦慮,不少擁有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的父母會發現自己的高學歷在幫助孩子提高入學考試/面試的競爭力上竟幫不上任何忙,只能跟風送孩子上補習班;
其二是擔憂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騰出更多時間學習,幾乎包辦了孩子生活里的一切事情,整理書包、穿衣服、喂飯等,有些孩子到了五六年級還不會自己理書包。
“有些家長誤認為孩子進了名牌小學就萬事大吉了,人一生的路很長,現在都提倡終身教育,為了眼前的‘幼升小’而走極端斷送了孩子長遠發展,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的。有些家長會給孩子灌輸樣樣爭第一的思想,但金字塔頂端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孩子長大后成為普通的平凡人,要教會孩子有一顆平常心,才利于人格健全?!卞X芳坦言,“孩子就像面鏡子能折射出整個家庭的問題,孩子的問題不是其個人,而是和家庭息息相關?!?/p>
換位思考學會“共情”
梅竹表示: “在門診中遇到不少小朋友會說,‘不是我有病,是爸爸媽媽有病’,童言無忌卻一語中的。我們通常對家長進行心理疏導,讓孩子在旁邊一起參與,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和他們達到共情。在隨訪中發現,如果家長在接受心理疏導后回家和孩子進行溝通做出改變,孩子的焦慮就會改善?!?/p>
共情,也可以說是同感心、同理心、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等,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同時也是讓孩子的情緒有了宣泄的機會和出口。在梅竹看來,父母需要換位思考學會和孩子共情,多傾聽多鼓勵,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先去認同孩子的情緒,以達到和孩子共情,這樣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真正去了解事情,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一次考試考砸了,作為父母不該一上來就指責,而是應該緩解孩子的緊張,告訴孩子這次考試沒考好只能說明某一塊知識點你掌握得不夠好,不代表你的學習能力有問題。之后,應該用提問的方式問孩子是否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里?打算如何行動來避免錯誤的重復發生?!?/p>
梅竹副主任醫師稱,有時孩子和父母傾訴,他們只想要理解和認同,而并不是要你出謀劃策或是批評,“孩子是非??粗乩蠋熢u價的,如果孩子在學校里被老師批評,他們的心情已經很糟糕了,父母不該再盲目責怪,而應該傾聽并且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整個過程,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同時,父母要多鍛煉孩子察覺他人情緒和換位思考的能力,引導他們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幫助孩子學會更好地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p>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