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國制造業創新政策研究

—— 全文共計3680字,預計閱讀時長為9分鐘。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知識產權是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核心要素。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依托前幾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紅利,鼓勵科技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大力提升自身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規則中牢牢占據了主動權和話語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典型發達國家更是加強科技投入和前瞻布局,加緊出臺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相關政策,力圖以新的創新驅動力推動經濟復蘇,在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中占據競爭制高點。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成為全球競爭的關鍵。科技與產業更加交織互促,產業在創新中的作用顯著提升,從科學發現到產業化落地的周期在持續縮短,“科技—產業”交互迭代效應正在加速形成。
全球創新實力格局不斷加快重塑,圍繞制造業創新的競爭已成為新焦點。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發達國家深刻反思經濟“脫實向虛”發展模式,紛紛調整戰略方向,重新聚焦發展實體經濟,通過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集中發力高端制造領域,持續加大創新力度,以創新作為制造業振興的戰略支點。美國2018年10月發布《國家先進制造業領導戰略》,提出發展和推廣新的制造技術、教育和培訓制造業勞動力,以及擴大國內制造業供應能力。

美國創新戰略頂層設計
1.美國制造業創新政策管理體制。
美國制造業創新政策的科技管理體系由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總統科技助理(ASTP)、國家科技委員會(NSTC)、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構成,是以總統辦公室為核心的制造業創新戰略政策的“四駕馬車”。“四駕馬車”跨領域跨部門整合國家的制造業創新資源,把關總體戰略計劃,確保政府能夠充分發揮領導職能和牽引作用。

總統科技助理(ASTP)在一屆總統任期下兼任OSTP主任。此職位在冷戰末期和后冷戰時代確保了美國在重點技術領域優勢的擴大和保持。
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是總統行政辦公室與聯邦和非聯邦科技機構的聯絡樞紐,從美國工業科技領域的全局出發提供國家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整體構想和措施,并適時發布《美國創新戰略》報告。2015年的報告將建設創新型政府推動私營部門創新與大眾創業創新列為政府的首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OSTP的歷任科技CTO為總統親自提名。
國家科技委員會(NSTC)具體組織協調聯邦機構中的制造業創新政策和具體事務。2018年10月,NSTC的先進制造委員會發布《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力戰略》,列出五大重點技術和三大產業發展目標,旨在提升和擴大美國的先進制造的國際競爭力優勢。
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負責對重大的制造業創新問題開展咨詢,主要由學界、工業界和科研機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杰出專家組成。2012年起PCAST預算由OSTP轉為美國能源部劃撥,但具體工作仍由OSTP進行領導。
2.美國制造業創新戰略頂層設計一覽。
總結和對比近十多年的美國制造業創新政策設計,美國政府結合國家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需求制定宏觀計劃方向,在推動制造業創新頂層設計中發揮重要作用。2009年12月,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發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提出要加大政府資金對于新興技術和產業化的扶持力度。2015年10月,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國家經濟委員會和科技政策辦公室聯合發布《美國創新戰略》,強調了以下九大戰略領域:先進制造、精密醫療、大腦計劃、先進汽車、智慧城市、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教育技術、太空探索和計算機新領域。2012年,奧巴馬政府發布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時隔6年后,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再次發布《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戰略》。該報告展示了新階段美國引領全球先進制造的愿景,提出通過發展和推廣新的制造技術;教育、培訓和匹配制造業勞動力;擴大國內制造業供應鏈能力三大任務,確保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


美國新興產業創新政策
1.人工智能
2019 年2 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聯邦政府要“全面投入資源”重點發展人工智能(AI)。2020 年8 月26 日,美國白宮、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能源部(DOE)宣布在全國建立12 個新的AI 和QIS 研究與開發(R&D)機構,資助總價值超過10 億美元。其中NSF 每年在人工智能活動上的投資超過5億美元,并且是美國聯邦非國防AI 研發的最大推動者。截至2020 年9 月,美國政府機構在非國防AI 研究方面支出9.735 億美元。
2. 5G 領域
美國國務院表示,5G 政策不僅事關通信網絡發展,更事關國家安全和價值觀。美國白宮發布的《2020 財年政府研究與發展預算優先事項》指出,要加快指導聯邦機構支持5G 無線網絡的開發和部署,包括“優先考慮研發以管理頻譜,保護網絡并增加對高速互聯網的訪問。” 2018 年9 月28 日,美國白宮5G 峰會上出臺了“促進美國在5G 技術方面的優勢”計劃,旨在將更多頻譜推向市場,更新基礎架構政策并鼓勵私營部門對5G 網絡進行投資,并對過時的法規進行現代化改造,以充分發揮5G 技術的潛力并確保美國持續的競爭力。

美國的創新要素政策
1.人才培育
美國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工科教育加快發展。2019 年4 月26 日,美國成立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來自歐、美、亞、澳四大洲的50多所高校,如美國密歇根大學等率先加入該聯盟。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秉承合作、共享、開放、創新的原則,以推進世界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戰略合作,共同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挑戰為目標,促進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開展多元、多邊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在新工科教育體系下推進STEM 專業技能培養。美國推出《STEM 2026》報告,是專家學者針對美國國情所提出的對未來10 年STEM 教育的展望,對STEM 教育普及具有非常明確的指向性,也提供了具體實例來幫助應對目前STEM 教育存在的挑戰。
頂尖工科大學的項目先導式創新教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推出NEET 項目,旨在培養新世紀的工程師、創新者和企業家,由傳統的基于學科的教學模式轉換成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2017 年起,麻省理工NEET 項目開始重新構想工科教育,2019 年敲定了方案,項目于2020 年4 月開始接受申請,2023 年將迎來首屆學生畢業。該項目側重領域為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為先進制造、能源機器、活體機器、自主機器四大主干項目課程。
2.科研預算
美國采用科技預算管理機制,由白宮、國會和各聯邦機構等多機構合作監督,確保合理使用研發經費。各機構具體分工如下:
白宮協助總統協調全國包括編制聯邦研發預算在內的科技工作;國會負責審批研發預算;各聯邦機構負責編制所屬領域研發預算。此外,由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每年詳盡分析聯邦研發預算,并向社會公布分析結果。
美國政府合理優化投入類型,注重對其他創新資源的積極性調動。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側重于探索自然規律和科學方法的基礎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項目申報制度,密切跟蹤美國和世界上最先進的研究動向,通過科學、透明的競爭性評估體制,使高回報、高風險的前沿研究領域被挖掘出來。商務部則是側重利用已有的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整體思路和方案應用研究,同時作為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技術創新計劃(TIP)和先進技術計劃(ATP)的風險共擔體,以促進和加快研發和制造業創新。而國防部則側重于試驗與應用開發,一方面能夠加快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為裝備、生產與使用方面,推進戰斗力的快速形成,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向民用領域轉化。
3.科研基礎設施
國家實驗室建設高度重視交叉性和綜合性。美國自20 世紀50 年代開始通過建設國家實驗室集中了全國大部分重大科學裝置和大型科研儀器。美國要求國家實驗室注重學科的交叉領域,使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民間科研機構或高等院校不易開展的交叉學科綜合性研究。
國家實驗室堅持大規模、實體化運營。這種運營模式可以統籌管理各科研團隊,集中優勢力量突破重大前沿科技領域問題。美國能源部下設17 家國家實驗室,其中能源部直接管理的僅1 家,其余委托給第三方機構運營,以提高管理績效。
美國政府充分利用第三方對國家實驗室業績進行考核。通常,美國能源部與第三方機構簽訂為期5 年的委托合同,每5 年對其管理成果進行檢驗,通過評估國家實驗室管理水平與產出質量,動態監管第三方機構管理業績。

創新主體政策——中小企業
美國一貫重視中小企業發展情況。聯邦政府于1953 年成立中小企業管理局(SBA)。1982 年,美國根據《小企業創新發展法案》建立“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SBIR),意圖通過競爭性創新資助,鼓勵小企業展開技術創新開發活動,參與有商業化潛力的聯邦研究與開發工作。近年來,已有商務部、能源部等11 個聯邦機構加入SBIR,SBIR 資金在聯邦機構中的占比逐步上調,2019 年SBIR相關預算資金達32.8 億美元。

創新關聯政策——產學研合作
美國20世紀80年代末期成立的Sematech是歐美政企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一次成果突出的重要實踐。為了應對日本的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挑戰時能夠重獲競爭力,以英特爾、美光、惠普、AT&T 等14 家企業代表了美國制造業80% 以上的產值。被稱為Sematech 之父的國家半導體公司首席執行官斯波克花費了大量心血游說華盛頓政府的官員,并使聯邦政府同意并且資助Sematech,Sematech 計劃最后成功從日本手中將半導體產業的科技控制權奪取過來,并確保了美國企業設備廠商在半導體制造業的領先地位。
- E N D -
作 者│
編 輯│ 龍彥霖

原標題:《美國制造業創新政策研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