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發現東亞(四一)︱黑龍會朋友圈:1912年的“亞洲”想象

宋念申
2017-05-10 18:17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1912年7月,明治天皇駕崩。明治時代的終結,標志著日本來到了“現代”的轉折點。就在前一年,日本終于完成對所有不平等條約的改正,成為名義上與歐美殖民帝國完全平等的國家。國內方面,大正民主亦初露曙光。

在此前后,一種原本在野的、抵抗性的意識形態開始走上前臺,提出日本應有不同于歐美的歷史使命。這就是“亞細亞主義”(或稱泛亞主義),它提倡所有亞洲民族應團結一致、反抗歐美殖民霸權,同時也標榜日本在區域的領導地位。亞細亞主義最具代表性的團體是黑龍會。1912年前后,黑龍會的朋友圈遍及東亞,深度介入日、中、韓三國的政治走向。

黑龍會的靈魂人物內田良平。

反思日本曲折的現代化道路,人們常常提到的一個詞是“脫亞入歐”,并把其思想源頭歸于1885年發表在《時事新報》上的《脫亞論》。不過,認為日本殖民擴張是出于對亞洲的唾棄而與歐洲為伍,這種說法需要商榷。首先,《脫亞論》并沒有提過“入歐”。這篇小文被認為是福澤諭吉所寫,可福澤一生都沒使用過“入歐”一詞。其次,直到戰后被重新發現、解讀,《脫亞論》并未產生過特別的歷史影響。再者,文章發表的背景,是朝鮮金玉均領導的開化黨政變的失敗。而福澤諭吉本人,則是金玉均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就算福澤倡導“脫亞”,他眼中的亞洲也是一個復雜的符號,其中失望與希望交織。在整個明治時期,日本精英群體都在一種復雜糾結的心態中,借定義亞洲來重新定義自己

明治時代的政治方針,大致是內政上強化集權,外交上(對歐美國家)韜光養晦。但融入殖民現代體系的同時,社會精英對這套體系帶來的內外弊病也日益不滿。從1870年代開始,呼吁改革的聲音逐漸匯集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政治潮流,稱為“自由民權運動”。其主旨,是強調引入憲政機制、創制憲法和國會、保證言論和集會自由、減輕地租,以及修改不平等條約。早期自由民權運動,參與者十分多元,既包括一些對政府政策不滿的官員大臣,也包括前藩閥武士、農民、記者和知識分子。政府對自由民權運動采取強硬鎮壓的態度,致雙方矛盾激化,在1880年代出現了像靜岡事件、大阪事件那種暴力革命的苗頭。到了1890年代,運動逐漸走入低潮,參與者后來分化出自由主義者、民粹主義者、社會主義者以及無政府主義者等。

其中也包括亞細亞主義者。他們主張日本應當協助朝鮮和中國的改革,合力抵御歐美的擴張。其代表性理論家,是樽井藤吉。樽井出身商人家庭,早年修習國學,后因組黨從事政治活動,遭明治政府逮捕入獄。出獄后的1892年,他出版了《大東合邦論》。此書接受種族競爭理論,認為日本、中國、朝鮮是“單一種族”,在和歐洲那樣的異種族社會競爭時,必須團結親和。其基本訴求,就是日本與朝鮮平等合并為一“大東國”,與清國“合縱”抵抗白種人:“今日白人所以呈毒爪銳牙者,欲為宇內之贏秦也,我黃人甘為六國乎?余復何言哉!不甘為六國乎?征秦之策不可不講也。”《大東合邦論》以漢文寫成,目的是要影響朝鮮和中國的士人。它發表后,在東亞地區引起很大反響。

東亞親和的思想在日本一直有市場,軍界、政界、媒體都有人鼓動。比如1880年成立的興亞會,以及1898年成立的東亞同文會,都由和政府關系密切的上層人士牽頭,以設立學校、研究機構的方式,增強東亞三國之間相互學習和了解。這些組織得到外務省等官方機構的資助。到了20世紀初,思想界也出現形而上的亞洲論述,比如美術家岡倉天心在美國發表的《東洋的理想》。其開篇即聲稱:“亞洲為一(Asia is one)。”岡倉認為“亞洲種族”最大特性,在于對“終極、普世”的熱愛,這種精神讓亞洲成為世界主要宗教的發源地。而地中海和波羅地海地區的“海洋民族”,則更強調特殊性,強調生命的踐行方式而非終極結果。日本就是亞洲所有文明的集大成者。這篇發表于日俄戰爭前的論著,成為亞細亞主義最著名的美學、哲學源頭。

也有一批民間行動者,不滿足于調查學習或坐而論道,積極介入東亞國家的內部事務,推動革命和改革。在自由民權運動高潮期,平岡浩太郎、頭山滿等成立了以舊福岡藩士為骨干的玄洋社,宣揚“敬愛皇室、愛戴本國、固守人民主權”。三國干涉之后,玄洋社一批國家主義者出于對列強(特別是俄羅斯)的不滿,又以內田良平為核心,成立了黑龍會。

內田良平是平岡浩太郎的外甥、頭山滿的得意弟子,也是樽井藤吉“合邦”理念的擁躉。以他為主干的黑龍會匯集了一批想法接近、能力超強的活動家,自詡“東亞先覺志士”。黑龍會名稱來自于中俄界河黑龍江,其早期的政治主張就是日俄開戰、將俄國逐出東亞。

為準備戰爭,內田良平修習俄語,并只身赴俄遠東及西伯利亞探查,回國后在會刊和媒體上詳細介紹當地情況。1904年戰爭爆發,黑龍會在韓國和中國東北發動民間力量,修鐵路、探軍情,援日反俄,終于實現了其戰略構想的第一步。黑龍會同時也收集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情報,并聯絡清、韓異見人士,謀劃推翻清政府、策動滿蒙獨立以及日韓合并。在內田的努力下,黑龍會影響力滲透到軍方、政界,開始從在野走向前臺,影響日本大陸政策。亞細亞主義從理念變成實踐之時,也由國際主義變為極端民族主義

1898年11月, 孫中山與內田良平等在橫濱合影。

在中國,1912年是清帝遜位、民國肇始之年。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革命,終于推翻了中國實行了兩千年的帝制,創立了東亞第一個共和國。革命的領導機構,是成立于1905年的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成立前,孫、黃等的活動各自為政,影響力都相當有限,而促成他們聯合者,就是內田良平。頭山、內田等人一直關注中國內部改革,也救助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領袖。但看到清政府實在無力領導中國對抗西方,他們轉而支持當時無錢無槍、又遭外國政府驅趕的革命者。中國同盟會整合了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等海外反清組織,它的成立大會,就是在內田良平位于東京的家中舉行的。

此后,日本亞細亞主義者,包括黑龍會以及宮崎滔天、北一輝等人,成了孫黃革命最重要的贊助人和后援隊,幫助他們借款、運送武器。在袁世凱謀取政權后,也是他們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二次革命。亞細亞主義者對中國的期待不盡一致。黑龍會的戰略考慮,是促成“支那”與滿蒙藏各自獨立,加入到日本領導的東亞同盟中。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口號,讓他們看到某種希望,冀圖以支援革命,換取孫許諾滿蒙自治。當然,這個計劃最后落空了。

在20世紀初的中國,反殖民的新亞洲想象有著很大的號召力,孫中山本人就深受影響。辛亥革命后成立的臨時政府,聘請包括內田良平在內的多位日本人為顧問。雖然孫中山在20年代清醒地認識到:“日本民族既有歐美霸道文化,又有亞洲王道文化之本質”,提醒日本勿作“西方霸道之鷹犬”,但他提出的“大亞洲主義”思想,亦高度肯定“東方道德”的優越性、強調歐亞競爭的種族色彩。這在邏輯上與日本亞細亞主義極為一致。

1912年,韓國已被兼并兩年。著名的“親日派”人物李容九在5月郁郁而終。李容九出身兩班階層,早年加入東學黨。讀過樽井藤吉的《大東合邦論》后,李深為折服,從此把振興韓國的希望,寄托在崛起的日本身上。1904年,李容九與宋秉畯聯合組織了當時韓國最大的民間團體“一進會”,并在日俄戰爭中動員數萬會員為日軍提供幫助。1905年日本設立韓國統監府,內田良平被伊藤博文統監聘為顧問,隨即又成為一進會的顧問。對于內田而言,這是實現日韓合邦最好的契機,而李容九則是他重要的盟友。李曾公開表達,平生最大志向,就是實現樽井藤吉的合邦理想,他甚至給自己的兒子一個日本名:“大東國男”。

但伊藤博文反對馬上吞并韓國。對他來說,一進會不過是鞏固日本殖民韓國的“民意招牌”。1909年,伊藤在哈爾濱被安重根刺殺,導致合邦進程加快。在內田良平鼓動下,一進會于1910年發起請愿,要求日韓“政合邦”。日本順水推舟吞并了韓國——這當然不是樽井當年提倡的平等聯合。失去了利用價值的一進會,很快就被解散了——即使是日本,也擔心這個標榜“進步”、動員力頗強的親日團體,有朝一日成為殖民韓國的障礙。李容九深感失望:請愿合邦本是他復興韓國的希望,卻成為定義他一生的污點。他不久即住院、病亡。

1904年,韓國親日團體“一進會”成立。

黑龍會的“朋友圈”不限在東亞。1912年12月,英屬印度遷都新德里。儀仗行進中,一枚自制炸彈扔進了英國總督哈丁的坐轎,致其重傷。策劃刺殺的,是印度民族主義革命家拉什?鮑斯(Rash Bose)。為了躲避英國追捕,鮑斯逃到日本,經孫中山介紹,結識了頭山滿和內田良平。內田一邊游說日本政府撤銷對鮑斯的追捕,一邊協助他在日本各處躲藏。最后鮑斯為新宿中村屋的相馬愛藏、相馬黑光夫婦收留,還娶了他們的女兒為妻。鮑斯長期在日本從事印度獨立運動。二戰中,他參與建立反英的印度國民軍,為日本用來對抗英軍。

20世紀早期,黑龍會的勢力還拓展至菲律賓、土耳其、埃塞俄比亞及摩洛哥等處。以“日本人和黑人同屬有色人種”為由,他們甚至從30年代開始就在美國資助黑人民族主義運動,這對戰后的黑人平權運動也產生了影響。

黑龍會當然不代表亞細亞主義全部的理念和實踐,在它之外,日本還有很多受“興亞”感召投身帝國洪業的人,比如策劃九一八事變的石原莞爾、東洋史學家內藤湖南、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等。在近衛文麿政府提出“大東亞共榮”綱領后,“亞洲”成了法西斯主義的新修辭。1946年,駐日盟軍總司令部解散了黑龍會。這個風云一時的社團,連同其代表的亞細亞主義意識形態一起,隨著日本戰敗退出了歷史舞臺。

站在戰后立場,亞細亞主義常常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種族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這些標簽歸于一類。可想象我們站在1912年:大正時代開啟、中華民國成立、李容九抱恨而亡、鮑斯行刺哈丁……在那年前后,亞細亞主義看上去更像一個矛盾體,掙扎在殖民與反殖民、帝國與反帝、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國家主義與國際主義、種族主義與族裔平等之間,并不像戰后看上去的那樣簡單。吊詭之處在于:它雖然批判殖民現代性,自身卻植根于其中,無法從根本上超越之,只能以新壓迫來反舊壓迫,以新霸權對抗舊霸權。在這個意義上,亞細亞主義的失敗不可避免:它的亞洲振興必須以殖民亞洲為手段。盡管如此,它仍是亞洲人主動塑造“亞洲”身份的一次嘗試,它的困境和失敗也為今后的“亞洲”想象提供深刻的鏡鑒。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县| 铁力市| 临湘市| 海安县| 武宣县| 那曲县| 晋中市| 敦化市| 雷州市| 东源县| 钦州市| 广州市| 韶关市| 兴化市| 方山县| 黎城县| 平陆县| 密云县| 布尔津县| 武川县| 商洛市| 芜湖市| 乌苏市| 渭源县| 广汉市| 监利县| 丰城市| 遂平县| 铁力市| 左贡县| 溆浦县| 锡林浩特市| 天水市| 巫溪县| 界首市| 玛纳斯县| 临澧县| 霍城县| 内乡县| 家居| 夏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