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德國內政部長倡導“主導文化”,哈貝馬斯指其違反憲法精神

徐爽/慕尼黑大學博士候選人
2017-05-11 15:57
來源:澎湃新聞
? 思想市場 >
字號

最近,“主導文化”成為德國輿論熱議的話題,因為不久前德國內政部長德邁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在《圖片報》(BILD)上發表了一篇特別的文章,題為《德國的“主導文化”究竟為何?》(Leitkultur für Deutschland - Was ist das eigentlich?),提出“將我們在最本質的層面上連接起來”的是德國的“主導文化”,并總結了十條德國“主導文化”的表現。

在難民融合頻繁出現問題的當下,這十條“主導文化”顯然主要針對與德國文化不同的穆斯林文化。文章一出就引來了廣泛爭議,大部分的批評者都認為,“主導文化”的概念與德國多元文化的事實不相符。

德國內政部長德邁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手持德國護照。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不是蒙住全身的波卡罩袍(Burka)”——可誰是“我們”?

德邁齊埃羅列的十條德國“主導文化”可以概括如下:

1. “我們看重社會習慣,不是因為這些習慣的內容本身,而是因為他們反映了一定的態度,比如,我們見面打招呼時會握手;比如,德國有規定,禁止游行時遮擋全臉,因為展示臉,是一種公民之間民主關系的表達。我們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我們展示我們的臉,我們不是蒙住全身的波卡罩袍?!?/p>

2.“我們重視教育本身的價值,而不把它視為一種工具?!?/p>

3.“我們重視效率、成績和質量?!?/p>

4.“我們重視德國的歷史和歷史遺產,無論高潮還是低谷?!?/p>

5.“我們是文化大國,在哲學、音樂、文學上享譽世界?!?/p>

6.“在我們的國家,宗教不論在宗教生活,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是一種黏合劑。國家對宗教的態度是中立的,但對教會和宗教共同體是友好的,而這其中的前提就是法律和人的權利無條件高于任何國家或社會層面的宗教生活。”

7.“我們生活在公民社會的文化中,面對沖突和不同意見或生活方式,我們是抱著尊重和包容的心態的,因為民主的多數原則本身包括了對少數的保護,但暴力在任何社會情況下都不被允許。”

8.“我們是理性的愛國主義者(aufgekl?rte Patrioten),一個理性的愛國主義者意味著他愛他的國家,但不仇視其他人。的確,在我們的歷史上,愛國主義出現了很多問題,它曾經演變為國家主義(Nationalismus),也曾一度不被自己的國民所認可,但這些都已經過去,尤其在年輕一代?!?/p>

9.“我們的文化、精神、政治都是西方的,作為德國人,我們始終都是歐洲人,這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和政治。”

10.“我們的國人擁有對某些地點和日期的共同的集體記憶?!?/p>

德邁齊埃所說的德國“主導文化”,使“我們”連結在一起的紐帶,從根本上講就是對憲法、人的尊嚴、民主的尊重。字里行間都可以看出,對這些文化習慣的描述是針對來到德國土地上的穆斯林難民的。可以說,當內政部長德邁齊埃用非常簡單易懂的德語寫出這十條德國“主導文化”,他就像一個天主教的神父想要感化那些初來乍到的穆斯林難民。因為文化畢竟不是寫入憲法的法條,沒有強制性,就連內政部長自己也表示,我們畢竟不能給每位難民上一堂100小時的“德國文化入門課”。所以,“我們德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才能影響別人,我們會向來到我們這里也允許留在這里的人伸出雙手”,好讓他們學習德國的文化,融入德國社會。但對于那些拒絕學習我們文化的、并拒絕承認法律人權高于宗教習俗的人,這位內政部長的策略簡而言之就是,該包容的包容,該懲罰的懲罰。

漫畫中,標有德國國徽的救援船向坐滿難民的小船發出指令:“先學德語,然后我們可能會接收你們”。有趣的是,這個指令是用現在不再通用的德文尖角體(Fraktur)書寫的,德文尖角體曾在16-20世紀使用,代表了德國文化最經典的時刻。圖片來自網絡

內政部長的十條“主導文化”,尤其是他所強調的對人權、憲法和民主的尊重,看似溫和并且理所當然,但這些的基礎,也是在之后的輿論發酵中最被人詬病的,是他所稱的“我們”到底指誰?到底存不存在一個共同的“我們”?德邁齊埃自己預見到了這個爭議,并且給出了答案:“我們”指長期生活在德國的公民,而不是短期居住的難民。這顯然與默克爾類似“來了就是主人”的主張相抵觸。今年2月默克爾曾在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的CDU黨會上稱,“(德國)民族是指每一個生活在這兒的人”。而德邁齊埃天真地以為如今的難民只是短暫在德國停留,就像1960年代對待土耳其勞工一樣,請他們來填補勞動力空缺,還期待他們勞動完了再回到土耳其,這是不現實的。

德國紐倫堡,聯邦移民和難民局開設的社會融合課。圖片來自網絡

“主導文化”——炒了17年的梗,能幫助CDU贏回中右選民嗎?

其實,“主導文化”引發的輿論討論并不是一個新現象。早在2000年,聯盟主席(Unionchef,Union指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和其姐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SU的聯合)、與德邁齊埃一樣來自CDU的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就在當時針對移民和難民的政治討論中引入了這個概念。此后的17年間,拿出“主導文化”來討論已經成了在德國政治光譜中居于中右的、偏保守的CDU的例行事務。只是,這個炒了17年的梗,從來沒有使德國在社會融合問題上變得更好。

這次,德邁齊埃又把“主導文化”回鍋加熱一番是一項競選策略。就在去年,德邁齊埃還駁回了一位柏林內政議員“禁止波卡”的提議,但他并沒有馬上修正,而是置之不理,從而給自己留下充足的活動空間。在今年1月,柏林圣誕市場恐襲之后,德邁齊埃表達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在艱難時期應該堅持的主導原則”?,F在,他把“主導原則”更進一步加強,變成了“主導文化”,這其實更多的是在德國難民融合問題十分敏感的當下,在德國州選的關鍵時期的一項競選策略,因為將在5月14號進行的、德國人口最多的州北威州州選一直是德國大選的關鍵,德邁齊埃一向不滿CDU在默克爾的領導下向左偏,偏離了原本的中右保守黨派的面貌,所以,德邁齊埃此舉無疑想從AfD那里把中間偏右的選民奪回來。

德邁齊埃的表態受到了來自Union內部的歡迎。巴伐利亞州CSU的秘書長布魯姆(Markus Blum)甚至希望將十條“主導文化”寫進法律,在巴伐利亞,“難民的社會融合需要依照德國的主導文化”,已經被法律所規定了,繼而也要在聯邦和國家層面得以貫徹。

保守的德邁齊埃當然也引來一大波批評,SPD(社會民主黨)總理候選人、現在大熱的舒爾茨(Martin Schulz)就批評道,德國的“主導文化”不是德邁齊埃的十條,而是憲法中寫的自由和公平。

作為對“主導文化”的回應,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同樣以憲法為出發點,在《萊茵郵報》(Rheinische Post)上發表文章,直接指責內政部長宣傳“主導文化”違反憲法的精神,因為憲法本身也是保護地區性傳統多數文化與所有公民同樣被要求的政治文化之間的不同的;少數族裔甚至可以按照憲法,在共同的政治生活的框架下,保護自己的文化權利和生活方式的完整性,所以,即使內政部長德邁齊埃一直強調德國的社交文化是“握手”,當他向你伸手時,“穆斯林們也不需要和他握手”。

德國巴伐利亞州基希塞翁(Kirchseeon)的圣科爾曼教堂,全身被象征德國國旗的、黑-紅-黃三色布包裹住。圖片來自網絡。

“主導文化”——共同體連結的紐帶,還是統一性的想象?

如果不去糾結內政部長德邁齊埃舉的例子和細節,他倡導的是那些法律規定范圍之外的、全德國社會都有的基本共識,比如對人的權利、對法律的尊重,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對社會公平的要求等等。但這些基本共識并不是德國特有的“主導文化”,而是現今歐洲和西方社會都共有、受基督教和啟蒙運動等西方傳統影響的價值和倫理共識。這些共識并不是一次倡導達成的結果,而是在公共討論中被不斷挑戰和維護的,并且由社會細分的不同人群——不論中北部的低收入者還是南部的中產,無論年輕的批評主義者還是中老年保守主義者,不論本地成長起來的還是移民難民——都參與的,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過程,而不是由一個單獨的文化旗手所推崇和固定的。

所以,當德邁齊埃想要在難民涌入時捍衛這些社會基本共識,他不能夠訴諸“文化”這個概念?;氐揭环N理想的、最正統的德國文化,讓它成為連結和約束每個共同體成員的紐帶和準繩,這不現實,因為事實上德國早就不存在一個統一性的文化了。它更加強烈地在各種亞文化中展示自己的差異性:政治上左的或者右的,地理上東西、南北都有自己的亞文化圈,比如,巴伐利亞就經常被德國人調侃成“國外”。

當西方社會基本常識都推給了“文化”,“文化”在德邁齊埃這里只充當了區分的工具:當他說“我們不是波卡”的時候,早就已經預設了一個完整和統一的“我們”這樣一個德國群體認同,也將來自其他族裔和文化的人群排除在外,這不是所謂的“文化”差異,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政治區分。“波卡”這個在德國遠遠不及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普遍的現象,在這里被德邁齊拿來充當“他者”這個對立形象,以強調德國自身的身份認同,并且試圖在法律之外、以“文化”的名義塑造一個想象的文化共同體。

之所以是“想象”的,因為當德邁齊埃以德國“文化”的名義開口說話時,他并不能代表任何人,這種倡導只是一種空的言語行為,僅僅暴露著他對“文化”的簡單幼稚的理解和為了德國大選而進行的有目的的挑釁,但這場言語行為的背后的問題卻非常值得思考,因為“主導文化”的問題不僅僅只有德國社會會遇到,而且也根本不是什么“文化”的問題,而是文化政治共同體的基礎性問題?;竟沧R的確立不得不建立在區分之上,但同時,即使是“主導文化”的批評者SPD們或者政治觀點上更左的人,也不能否認有了這些共識是好的,不能否認他們也希望穆斯林難民能在德國社會按照這些基本共識行事。這是一個非常為難的時刻,就好像,我們知道道德的形成是權力運作——宗教的、世俗的、建制的——的結果,但誰也不能否認道德共識對社會的益處。為難之處還在于,當人們面對穆斯林難民大聲疾呼社會共識,并且提倡“主導文化”的必要性和排他性,就變成了民粹;但當人們承認基本共識的內容,又對作為其他民族的“他們”表示包容,但不允許自己的子孫像“他們”那樣,同時希望最好“他們”主動變得和“我們”一樣,就又陷入了看似冷靜的文化相對主義。二者都不會讓任何人之間的真誠交流變得更好,那么,在民粹和文化相對主義之間還有沒有另外一條出路?

內政部長德邁齊埃正是通過他的倡導和挑釁,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為難的時刻背后無解的命題——文化政治共同體的基礎恰恰在于沒有一個同質性的基礎,更讓我們看到了德國社會的可貴和可愛恰恰在于,當有人說“我們大家”和“主導文化”時,就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他。

    校對:徐亦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市| 龙门县| 临西县| 历史| 柳州市| 慈利县| 宜良县| 乌鲁木齐县| 保亭| 玛沁县| 西丰县| 特克斯县| 沅江市| 日照市| 色达县| 正定县| 尚志市| 大石桥市| 彩票| 革吉县| 沙田区| 阳东县| 汝南县| 上高县| 东乌珠穆沁旗| 高青县| 东辽县| 营口市| 沧州市| 班戈县| 资中县| 宜都市| 东宁县| 渭南市| 高州市| 瓦房店市| 洛扎县| 吉安县| 河北区| 平谷区|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