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場|故宮藏“四僧全集”將出,武英殿先觀“白眼向天”
作品81件套,總計163件,屬故宮歷次“四僧”相關主題展覽之首。據悉,此前國內最大規模的“四僧書畫展”還是三十多年前的上海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故宮將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辦展,并將配合展覽出版《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全集》。據介紹,這一全集共分八卷,目前正在進行最后緊張的出版工作,預計將在六月正式出版。
先看這次展覽有何看點?且隨“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kxwhcb.com)一起進入四僧的書畫世界。
四僧是指活動于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明末”二字很重要,四人一生襟懷與命運都與彼時日薄西山的明王朝息息相關,弘仁生于1610年,明亡時(1644年),他34歲;髡殘生于1612年,明亡時,他32歲;八大山人生于1626年,清軍破山海關攻入北京時,他18歲;最小的石濤,崇禎皇帝在煤山殉國時,他2歲,雖不懂國破家亡是何事,但是他與朱明王朝有天然的血脈關系,其父朱亨嘉監國失敗后,他亦避禍出家。
所以四僧中至少有三人是深刻體會過“國破山河在”的,亡國之痛灌注在殘山剩水中,三分是胸口郁結,七分落墨展成畫卷。四人殊途同歸地選擇了全志于山林丘壑,并對洶涌而來的新朝用藝術表達著自己的反抗。
此次四僧中展覽以人為單元,各煉一詞來囊括其創作風格——“疏淡清寂——弘仁”、“蒼渾幽邈——髡殘”、“圓融冷逸——八大山人”、“縱肆清奇——石濤”。
頗有意思的是,故宮的展陳設計這次別出新意,布置了禪房。四僧精品每人一件環繞著禪房。然后按出生順序排列弘仁、髡殘、八大、石濤的作品。禪房有禪榻、禪椅、矮幾,幾上有歙硯、磁制筆山、毛筆、徽墨。禪榻邊有香幾、上邊有明式鬲式爐、瓶、香盒。矮幾前有花幾,上邊有禪意插花(都用鮮花),花幾邊有案,案上有黃花梨佛龕,內供銅佛。
在進入四僧的書畫世界之前,先看下畫家筆下的四僧畫像。

這是油畫家靳尚誼所繪,髡殘曾自作詩:“十年兵火十年病,消盡平生種種心。老去不能忘故物,云山猶向畫中尋。”其晚年老病加身,至“不健飯,粒入口者可數也。”髡殘當為消瘦之態。
畫中八大山人沉穩蕭散,然而似也略有拘謹。
相傳為石濤自畫像。
弘仁這個畫像比較有意思,創作者抓到了弘仁繪畫的主要藝術特點——即好畫山與石,且石多風骨稜稜,構圖大體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幾何形狀的分割。
如下圖:

橋上的小人側身而立,拄杖沉浸于山水,而非行色匆匆,人與山有種“相看兩不厭”的和諧。山中用留白的方式,形成一條潺潺河流,也為畫面增添了靈動。



以及更多的幾何感很明顯的作品:




弘仁的代表作《西巖松雪圖軸》畫面主體是長方形的山石,用線條一點點層累起來,山體留白,見其骨,松樹郁郁,分割填充畫面,神來之筆是從畫面下端向左側伸出的山石,破掉了整個畫面的中正整肅感,增加了奇崛的神采。
弘仁的這些山水畫,構圖中對于幾何形塊運用明顯;線條勾勒細致,用縱橫的筆觸構筑層次感,一層層線條搭起清寂的山石頭;畫面干凈,不用皴,用擦和染表現陰影,但是陰影處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有著明顯的為平衡畫面而設的用意。
好的,說了半天石頭,我們來說說畫家筆下的“小人兒”。此次參展的四僧的畫作(也可以說大體的該畫家的創作)中,以小人兒出現的頻率來講:石濤大于髡殘大于弘仁大于八大山人。
石濤畫的小人兒,非常可愛。
如其《山水人物卷》中的小人兒:有坐在船里看書的、有在山巔吟嘯徐行的、有側躺微笑的、有讀書洞中的……小人兒進行了藝術加工,頭都比較大,臉長,側臉有點肉嘟嘟的。





髡殘的小人兒愛劃船。

房子里有人,左下角有泛舟的人。

山里掩映了幾處聚在一起的房屋,房子里有人,左下角有一個垂釣的漁舟。

有聚居的房子,左邊留白的河面上有很多艘漁船。
髡殘的山水畫中畫面較滿,留白處常用漁船來點染畫面。髡殘的山色、樹色用墨重,整體蒼蒼莽莽。髡殘也不苦心經營寂寥的境地,他的畫中常有人家和漁船,似有人間煙火氣。

弘仁常設“虛室”。
陶淵明有詩曰“虛室絕塵響”。弘仁的畫中,小人兒常常不出沒,或者只身出沒。


圖中敞堂一座,幾設幾案燈龕。左右枯槎各一,直立高聳。堂前拾級而下,有水一灣,短荻叢生,小竹一竿,四周巖石環繞成圓形,意境清寒淡遠,一片深秋景象。但是有房子,沒有小人兒。

此圖是弘仁為汪堯德作,以描寫隱者的居室表現他的情趣,畫中以敞軒為中心,背倚層巒,前臨小溪,板橋流水,高柳五株,一片離塵清幽之景。同樣,有敞軒,無人影。


這是弘仁仿倪瓚的作品,有比較明顯的倪瓚的風格,如一河兩岸,寂寥悠遠,河中不畫波紋,有種時間的靜止感。畫中設置了亭子,但是仍舊沒有人。


終于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小人兒。
其實細想想,畫中沒有人也是蠻傷感。弘仁出家后遁跡山林、四海為家,古代講究“家國”,國已亡,焉有家?弘仁兩袖空空行走在名山大川,但是沒有一個真正的落腳處和安頓處。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人兒都不畫的八大山人。
先看一張萌到要命的小貓。

然后是一組白眼:




八大山人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
《阮籍傳》中作:“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擇而退。喜弟康聞之,乃筴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對于自己同道中人要青眼有加,而世上知音太少,亡國之際,庸碌之人太多,折節仕清之人太多,八大山人只能翻出一個個大大的白眼,表示自己的“不配合”。
八大山人不畫人,但是其筆下的小動物均生動可愛:


其他小動物 :



用其筆酣暢自在,還有一特點是:點點點……
像這樣:

石濤的代表作,是其繪畫的巔峰絕品,對于中國繪畫史而言,亦具有劃時代的標桿意義。這幅作品是石濤50歲時為友人所畫,此時正值他北游京師之際。此畫的創作既涵蓋了宋元傳統山水之技法,又囊括了畫家游歷各地山川之精粹。展現了畫家以“眾法成我法”的藝術境界和筆墨功力,是石濤山水畫的集大成之作。




據故宮書畫部負責人介紹,這些小器物和小擺設都是從故宮庫房拿的“真品”,那些小機案和小盆景,都是真的古代的器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