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公園城市 | 春梅正當時,梅香背后知多少?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海報設計:王璐瑤
梅,是春天最早綻放的嬌艷,而雨水節氣的到來,也催促梅花進入最佳觀賞期。
今年去哪里看梅好呢?
老上海人說起梅花,總能想起莘莊。位于莘浜路421號的莘莊公園,就是最早以梅為特色的公園。每年早春二月,上海各地的探梅者蜂擁而至,迎春到公園賞梅成為莘莊地區的一個民俗。

莘莊公園正在舉辦梅花節 澎湃新聞記者李思潔 圖
莘莊公園與梅結緣,可以追溯至上世紀三十年代。1930 年,松江縣泗涇鎮人氏楊昌言在莘莊鎮西臨水河灘植樹建園,這條河也就是以莘莊得名的“莘溪”。
當時園子不大,僅有果梅16.5畝,被取名為“莘野梅園”,俗稱“楊家花園”,而這就是莘莊公園的前身。如今河段大部分早被改造成為莘浜路,幸運的是,唯獨公園一段的“莘溪”余脈被較好地保留下來,也就是今天的莘浜河。
上海解放兩年之后的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市工務局園場管理處接管該園。翌年,將原來的籬笆門改建成了木制大門,園內鋪設了草坪,還種植了牡丹、紫薇、丹桂、櫻花等樹木和草花,同年正式以“莘莊公園”的名稱對外開放。在隨后的半個世紀里,莘莊公園經過了多次擴建、改造,達到了今天占地88畝(5.9萬平方米)的規模。

莘莊公園一角。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莘莊公園園長鄭良告訴記者,目前園內有457株梅花,品種40余種。不僅如此,記者還見到了雙碧垂枝梅、素白臺閣、玉垣垂枝、金錢綠萼等梅中珍品,在全市公園內尚屬少見。
梅花的品種非常繁復,但一般可以分為十一個品種群,如單瓣(江梅)品種群、玉蝶品種群、綠萼品種群、杏梅品種群、跳枝品種群(灑金品種群),還有黃香、朱砂、垂枝、龍游、宮粉、美人梅。

江梅品種群的梅花,在野外最常看見,通常是五片花瓣,花瓣白色,花萼絳紅色。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綠萼品種群,花色潔白,花萼為綠色,最有君子氣質。花瓣有單瓣、重瓣和復瓣之分。其中,金錢綠萼是珍貴的綠萼品種,單朵花瓣可達到七八十枚 。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垂枝品種群,枝條自然下垂或斜垂,也俗名照水梅。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朱砂品種群中的烏羽玉梅,其枝條內心是紅色。 鄭良 圖
素白臺閣是玉蝶種群的優良品種,因為花芽分化時雌蕊產生變異,形成一花之中又包含花苞的特征,好似一座樓閣被包裹在中央,故名“臺閣”,屬梅中上品。

素白臺閣,一花之中又包含花苞。 鄭良 圖
雙碧垂枝也是比較珍貴的品種之一,根根枝條如發天然下垂,一朵朵白色的花密密匝匝地排列,因為綠色萼片的映襯,整體透著碧玉一般的色彩,非常清雅別致。

莘莊公園雙碧垂枝大概還有十來天就能開放。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還有一種跳枝梅,奇特之處在于,在完全沒有人工嫁接的情況下,同一根枝條上開出的梅花顏色竟然不同,紅白相間,十分可愛。

莘莊公園的昆明小跳枝

一朵花上,都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鄭良 圖
“這是一株徽派游龍梅,我們在2004年園區擴建的時候,從安徽歙縣山里采購來的,可以看到它的主干彎彎曲曲,像龍的身子,兩邊的枝干像龍的爪子,一個凌空騰飛的形態。它是我們園子里的‘老壽星’,已經有一百五十多歲了。”
鄭主任告訴記者,辨別一株梅花的年齡,并不是看它的粗細或高度,而是樹皮爆皮起皺的程度,斑駁得越厲害,說明越有年數。

徽派游龍梅的造型是通過人工盤扎而成的,莘莊公園這株已經一百五十多歲了。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兩邊的枝干像龍的爪子。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也正是因為梅花的主干蒼勁,裂紋斑駁,呈現出一種古樸且生命力頑強的形象,梅常被中國古代文人所偏愛。倘若再遇上白雪壓枝,繽紛的花朵就更加顯得楚楚動人,氣質高潔——“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我們常說梅花傲雪斗霜,但其實梅花非常喜歡陽光,今年因為冬天不太冷,所以梅花早開了十多天,而蠟梅卻相反。因此現在正好能看到雙梅齊開的現象。”鄭主任說。

現在能看到“雙梅”齊開的現象。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網紅鼻祖,巴金《家》的記憶
自1998年開始,莘莊公園每年都舉辦梅花展和市民賞梅游園活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
今年2月19日,2022閔行區梅花展暨首屆莘莊梅花節開幕,這里也成為了重要的分會場,主會場為其姊妹園“莘莊梅園”。據悉活動時間將持續到3月15日結束。


莘莊公園里的賞梅人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市民朱阿姨今年66歲,記者遇到她時,她正和老同學們在梅花前拍集體照,一行人把同學聚會安排在了莘莊公園里。“這里的梅花很有名啊,以前有部電視劇《家》就是在這里拍的,你聽說過伐?”
沒錯,要說網紅打卡地,莘莊公園算得上是鼻祖之一。1955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根據巴金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一改編的故事影片《家》曾在莘莊公園的梅園選景,在此拍攝了“丫鬟鳴鳳與三少爺在梅園中抒發愛情”和“鳴鳳投湖前夜走梅園”等情節。影片公映后,“莘莊梅園盛景”隨著電影明星王丹鳳的精彩表演一起轟動八方,莘莊公園由此聲名鵲起。

1955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根據巴金名著改編的故事影片《家》曾在莘莊公園的梅園選景。 資料圖
1978年,電影《雷雨》中四鳳和周萍有一段戲的取景,也是在園東的一棵梅樹下。1979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彩色影片《于無聲處》到莘莊梅園取景,“莘莊梅園盛景”再次吸引世人眼球。

春江水暖鴨先知。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莘莊公園里的珠頸斑鳩和梅花。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從全市各公園的規模上來看,我們公園其實不算大,但走在其中,你不會覺得乏味,總有別有洞天的感覺。”鄭主任說。
的確,莘莊公園采用中式園林的造景方法,白墻黑瓦,曲徑通幽,回廊朱亭與梅樹相襯,古典高雅。因而也吸引不乏滬上著名書畫家、作家、攝影家等等慕名而來。
200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梅花泰斗陳俊愉先生曾光臨莘莊公園,對這里的梅花贊不絕口,稱贊莘莊公園的梅花養得好,修剪水平在江南地區首屈一指。


莘莊公園采用中式園林的造景方法。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這里就是我們家的‘后花園’!”今年72歲的陸阿姨笑著告訴記者,自己就住莘莊公園對面,一天至少來公園溜達兩次,喜歡拍花花草草,為此手機都換了兩只。
“最早來看梅花的時候,還要收5塊錢的門票費,現在都免費啦,政府造福我們老百姓,讓我們和大自然親近,我們莘莊人可驕傲了。反正看看梅花,心里就開心,我每天都來親吻它。”陸阿姨說。

采訪當天,陸阿姨身穿一身粉紅色,正好與身后的宮粉梅十分相配。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宮粉梅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社區門口的賞梅佳地
住在莘莊的朋友,能擁有莘莊公園這樣的大型賞梅基地,的確讓人艷慕不已。然而還有一些市民,一出門就能看花,更是眼福不淺。
梅川公園坐落在普陀區武寧路上,最初是附近梅川小區的配套公園,如今也成為了一座以梅為主題的綠色景觀公園。

梅川梅花主題公園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梅川梅花主題公園一角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整個公園呈長條狀,草坪與廣場形成兩大游憩空間,別致的六角亭、堆石小品引人入勝,還有一條200多米長的卵石健康步道貫通其中。梅花散布在步道兩邊,此時開得正好,紅的、粉的、白的,搭配上花壇里的黃水仙、緋色的山茶花和各色郁金香,絢麗多姿。主要景點處還擺設了多個梅花盆栽,造型別出心裁。

梅花盆栽

斷崖式的梅花盆栽,賞梅還有一個小人,設計很有創意。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我們園子有11000多平方米,這么多年來圍繞梅花主題進行打造,已經有三百多棵梅花,10幾個品種。”普陀區園林建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高級技術技師須磊介紹道。
雖然不及莘莊公園有那么多的古梅精品,但梅川公園勝在小巧精致,花草布局緊湊,一株株盛開的梅花,遠遠去看去,如同花海,很是壯觀。
在須師傅的耐心科普下,記者了解到了許多與梅花有關的小知識。比如人們常說的“骨里紅”,就是指一些梅花的花枝內皮呈現紅色,像血一樣。“綠梅”(即綠萼梅)的花瓣其實是白色的,只是花萼呈綠,開的時候花小茂密,因此遠看就有一種清新可人的綠色。美人梅,是由重瓣粉型梅花與紅葉李雜交而成,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其花色玫紅,就像美人臉上的胭脂一樣。

骨里紅

綠萼梅,花萼呈綠,開的時候花小茂密,因此遠看就有一種清新可人的綠色。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美人梅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賞花一時,養花千日
梅原產中國南方,據說早在漢初,賞梅的活動就已經興起。如今我們看到的許多品種,大都是人們通過幾千年的精心栽培誕生的。因此賞花一時,養花千日,嬌艷的花朵背后離不開養花人的付出。
“梅花最大的天敵就是天牛。如果稍不注意,天牛蛀到桿子里去,整棵樹都會枯死。我們通常采用人工防治的辦法,只要發現有蟲的痕跡,就用小鋼絲把蟲子從洞里勾出來。”須師傅說。
而據莘莊公園的鄭主任介紹,如今公園也開始采取生物防治的辦法,通過釋放害蟲的天敵,來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而除了這些,光照、施肥、修剪、除草等等,所有環節也不能掉以輕心,養梅人一年四季幾乎都要圍著梅花轉。

宮粉梅

朱砂梅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談到觀賞,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看的不是它的品種,而是看你養得好不好,如果花量多、姿態好,再普通的品種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須師傅解釋道。
從十五六歲起,須師傅開始學習苗圃管理、插花、育種等技術,至今從事園林綠化工作已經三十多年。他接手的項目數不勝數,包括梅川公園也只是目前20多個管理項目中的一個。但梅川公園里的每一株梅花都是他的“寶貝”。
“我剛接手的時候,這里梅花并不多。于是一方面,我們從外地引進了二三十棵規格較大的梅花樹,每一株都是精心挑選。另一方面擴大園區空間,專研梅花的栽培技術,通過這么多年精心養護、施肥、病蟲管理之后,這里的梅花越開越好。”

梅川公園里的花卉景觀裝置。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通過嫁接,一棵樹上可以開出兩種不同品種的梅花。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不僅如此,他注意到城市打造公園的理念也正在發生改變。“過去,我們只追求綠,要求公園綠化要做到郁郁蔥蔥,甚至遮天蔽日。現在我們更追求美感,通過花卉景觀,實現畫龍點睛的效果,通過一園一品的打造,走出自己的特色。”
據了解,“一園一品,四季有景”是普陀區近幾年結合城區歷史文化,堅持打造發展的一大理念。具體的做法是,通過加大公園的改造力度,添加新優植物品種,重視花壇花鏡布置,凸顯不同公園不同面貌,形成具有區域亮點、特色的一園一品景觀格局。

一園一品,四季有景。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因此,除了梅川梅花主題公園以外,海棠公園目前增加了凱爾斯、滿堂紅、絢麗、木瓜西府、芭蕾舞等海棠品種60余株,進一步提升海棠特色。
此外,滬太公園以丁香為主題,增加白丁香、紅丁香、花葉丁香、藍丁香、紫丁香、云南丁香等12個品種;清澗公園以藤蔓植物為亮點,增設紫藤架和月季園;桃浦公園改造成桃花特色公園,新增桃樹13個品種370余株;真如公園以蠟梅為植物特色,充分彰顯真如古鎮文化的中式傳統園林的社區公園。
換句話說,一年四季都有花看,這就是如今上海公園的特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