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ING聞|只要選對大片,暑期檔每天都過
1975年夏天,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一部《大白鯊》(Jaws)在全球賺了4億7千萬美元。這之后,每個電影集團都想趁學生放假時,憑借大場面、大制作、大特效電影撈一把票房,電影暑期檔也就這么誕生了。

勞動節剛過,漫威的《銀河護衛隊2》就要穩穩地席卷票房,打響今年的暑期檔票房大戰。樹人寶寶和浣熊萌萌地就掏空了我們的腰包,而且,漫威希望看過的學生群體能帶朋友再刷一次,這才是暑期檔真正的魅力所在:反正在家里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去影院享受空調。

上世紀末,“暑期檔”的跨度還只是3個月,現在5月份就開始了。5月份,除了《銀河護衛隊2》,《異形:契約》和《加勒比海盜5》也將上映;6月份,華納DC漫畫宇宙的第一部超級女英雄電影《神奇女俠》、《賽車總動員3》、《變形金剛5》和《神偷奶爸3》接踵而至;7月,蜘蛛俠系列重啟之作《蜘蛛俠:英雄歸來》將統治第一周末票房,但一周之后《猩球崛起3》就會帶著最新的視覺特效技術登場,別忘了7月底上映的《敦刻爾克》被定級為PG13,諾蘭再一次穩穩地迎合了暑期檔的需求。

但是,這么多大片集中在夏天上映,2017年卻被業界稱為“每個季度都是暑期檔的第一年”。

感覺這話有點奇怪?沒事,咱們先用數據說話。
暑期檔向來都是大片的天下,所謂“大片”(Event Movies),一般指的是花了2億5千萬美元以上的制作成本并能出得起1億美元宣發費用的電影。這些作品都有潛力滋生衍生產品、衍生電影和續集,并具跨文化的全球市場吸引力。今年,迪士尼漫威、索尼、環球、派拉蒙等龍頭電影集團將發行35部這樣的大片,比五年前多了8部,而2018年,這個數字將達到41部。

另一方面,“死對頭”電視劇又在經歷著第二個黃金期,雖然美國的電影票價沒怎么漲,但爆米花和飲料一直在增價,很多年輕人直接選擇了不看電影,只看電視。各電影公司還要配合80后、90后和00后對數字發行的要求,每部電影在院線的生命周期變短,越來越多的電影直接進入數字流媒體平臺。

以前,電影公司的算盤可不是這么打的。暑期檔上大片,然后過4到5個月出DVD或者藍光在市場賣,剛好契合感恩節和圣誕檔大家買禮物的時間,美國人最愛買一套套的DVD送親朋好友,電影公司直接又賺一筆。不過,這些都已經是過去式了。美國的家庭影院點播收入從2014年開始就一直下滑,現在的收入只有當初的一半。這些都讓“暑期檔”這個昔日決定全年票房成敗的時間段變得沒那么重要。
估計很多人都忘了一部叫做《異星戰場》(John Carter)的電影。2012年,這部巨制在3月上映,讓迪士尼虧了整整兩個億美元,但同時間上映的《饑餓游戲》卻成為票房冠軍。這讓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開始相信,電影賺不賺錢越來越和檔期無關,而是要在電影本身、受眾和宣傳點上下功夫。2014年,超級大片《地心引力》在十月份取得票房佳績,而今年三月中旬上映的《美女與野獸》只用了短短一個月就拿下10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今年在北美第一個季度上映的電影共有153部,北美總票房超過24億美元,一部小成本制作的黑人題材驚悚片《逃出絕命鎮》就拿到了1億7千萬,讓環球影業驚喜地成為第一季度的票房冠軍。

把暑期檔概念弱化后,電影公司在發行策略上也有了更多創新,比如一直身陷高層丑聞和票房失利的索尼影業,就干脆放棄明年有 《復仇者聯盟3》、《死侍2》和《碟中諜6》站臺的暑期檔,專注于《龍紋身的女孩》續集和新《蜘蛛俠》系列的第二部。而“每部電影都是大片”的迪士尼將以星戰衍生片來參與暑期檔,分散自家電影的票房風險,《韓·索羅星球大戰外傳電影》定檔2018年5月25日上映。

不過,對于中國影迷來說,暑期檔依然是好萊塢大片搶駐的時間。5月開始,好萊塢大片就是每10天1部的節奏,而且很多都是和北美同步上映:5月5日的《銀河護衛隊2》、5月12日的《亞瑟王:斗獸爭霸》、5月26日的《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緊接著 ,《神奇女俠》、《異形:契約》、阿湯哥的《木乃伊》、《神偷奶爸3》、《變形金剛5》、新《蜘蛛俠》、《猩球崛起3》這些大片都搶著來中國上映,尚未定檔,只是時候未到。這么多的重料大片,不會膩嗎?
【作者自述】我在美國從事影視媒體工作,是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俗稱“金球獎組委會”)的會員。簡單說,本人的日常工作可以概括為看片!采訪!再看片!我是一名獨立電影迷,喜歡赫爾佐格、文德斯和李安,也是《欲望都市》腦殘粉和《勝利之光》死忠粉。歡迎訪問我的新浪微博“婷的看片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