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來西亞的七個關鍵詞:一個大馬華人的所思所想(二)
“豬”、“外勞”
【編者按】提起馬來西亞,你會想到哪些關鍵詞?你是否知道“馬來”和“大馬”兩個詞有哪些微妙的差異?喝咖啡何以成為馬來西亞的國民文化,“咖啡錢”文化的形成有什么樣的歷史背景?成龍、李宗偉、楊紫瓊都是“拿督”,拿督有什么特權?“拿督”機制面臨什么樣的危機?馬來西亞人對豬肉有多敏感?馬來西亞的“華校”與普通學校有何不同?本專欄將陸續推出馬來西亞華人鄧世軒的三篇系列文章,通過7個關鍵詞向讀者介紹馬來西亞文化,解答以上問題,讓讀者從馬來西亞人的視角走近這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作為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豬”在馬來西亞的特殊含義和馬來西亞的“外勞”問題。
四、豬
在北京多和同學吃飯聚餐才發現,原來在北方中國的飯桌上牛肉的菜肴比豬肉還更常見。不少南洋同學其實是到中國之后才開始嘗試吃牛肉,這是由于很多南洋華人家庭信仰“觀音”,而家里拜觀音的人一般不吃牛肉,傳說是因為觀音轉世成牛的關系。因此,如果外國朋友有注意的話,馬來西亞華人餐廳的菜單上幾乎沒有牛肉的影子。在火鍋里涮牛肉和涮羊肉也是我們到了中國才學會的吃法,現在則隨著中國軟文化的影響逐漸在馬來西亞流行開來。過去,我一直以為不吃牛肉是中國南方的文化,可是我之后到廣東的梅州、潮汕,以及臺灣旅行時才發現,當地也有許多以牛肉為主的美食,譬如牛肉丸、牛肉火鍋、牛肉面等。那看來有可能是華人到了南洋才少吃牛肉,或才興起“拜觀音不吃牛肉”的說法。

吉隆坡馳名的華人餐廳之一(圖:星洲日報)
反而豬肉才是馬新華人的共識。豬肉是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不同籍貫的華人餐館中都可以看到各種用豬肉做成的各類美食,如“德國豬手”、“梅菜扣肉”、“東坡肉”、“脆皮燒肉”、“XO排骨”等等。馬新華人著名的美食肉骨茶中的“肉骨”,即指的是豬肉與豬骨頭;另一著名美食“肉干”,也是農歷新年期間許多家庭拿來招待客人的豬肉小吃。豬肉在美食中除了是主角以外,也擔任不少佳肴的配角:如廣東人喜歡用豬的“大骨”和“小骨”部位來熬湯;把豬肉做成“肉碎”來搭配撈面;或是搓成“豬肉丸”作湯面或火鍋料理;有的人會在“炒”東西的時候配上豬油,尤其用豬油制成塊狀的“豬油渣”往往發揮畫龍點睛之效。只要在炒面或干撈面中撒上幾塊豬油渣,便會提升食物整體的口感,滿足你的味蕾和食欲。華人傳統養身講求“以形補形”,所以我們常見到豬的內臟包括腦、心、肝、腸等都可以拿來做菜或當配料。另外,燒豬也是南洋華人在祭拜神明時不可或缺的貢品,以展現自身對神明的誠意。

商場中的“非清真食品(Non-halal)”專賣區(圖:AEON)
但是一旦離開了華人圈,在馬來西亞并不是大多數的人能夠接受豬肉,甚至是與豬相關的一切。馬來西亞人口最多的族群馬來人,便是因為信仰伊斯蘭教而不吃豬肉。如果僅僅只是不吃豬肉那倒也還好,可是在上世紀種族對立的情緒及伊斯蘭教復興運動的加持之下,豬被污名化成為“骯臟”與“不潔凈”的象征。你可能不知道如今的馬來人可能對豬肉是多么的敏感,以至于要小心處理與豬相關的議題。我曾經在超市上見過有馬來結賬店員因為不小心觸摸了豬肉的包裝袋而驚慌失措。所以每次在超市里買豬肉都要用特別的袋子包裝放在一旁,以免在結賬時被錯拿,甚至在一些地方還設有專門的清真食品手推車。為了確保食品中不包含豬肉,近幾十年穆斯林很強調“清真認證”,而獲得此認證的餐館無法同時售賣豬肉相關的產品。國內一些連鎖餐廳為了要賺取更大的利潤而妥協不賣豬肉,這也變相導致馬來人愈來愈少光顧其他沒有“清真認證”的餐館。而過去曾被津津樂道的多族群在華人咖啡店里一同食飯、飲茶、喝咖啡的畫面,如今只有在一些鄉下小鎮才能見到,這也成為許多華人判斷“社會環境包容/和諧”的標準。

檳城消費者協會對穆斯林消費者制作的“非清真用品警示圖”(圖:Consumers' Association of Penang)
豬的污名化遠不止于此,以馬來人的文化角度來看,豬是一種令人厭惡的動物。馬來人社會普遍對此感到不安。過去曾經傳出某毛刷、鞋子、皮包上含有豬的原料在馬來社群中引起恐慌,甚至貿消部迫于輿論壓力下還“違法”取締商家售賣的“豬毛刷”。去年一度有人造謠科興疫苗有豬的成分,所幸造謠者很快就被逮捕控上法庭。此外,必須格外注意的是,“豬(babi)”是族群關系之間的重要禁忌。在主流的臟話中都以詛咒對方長輩或以性器官為重,但是在華馬關系中,兩個族群之間在詆毀他族方面,都把“豬”視為最陰毒的侮辱,使用該字眼會引起另一方的反感。在同個族群之間可能會互相調侃對方是豬,但如果把“豬”用來映射另一族群的時候就有可能上升成族群沖突。它的脈絡是這樣:華人罵“馬來豬”形容馬來人“像豬一樣懶惰”,而馬來人罵“華人豬(Cina babi)”則指華人“像豬一樣骯臟”。
因此,可以說“豬”是族群之間的邊界,在清真與非清真之間劃了一條清晰的紅線。如果雙方執著于那條紅線,只會讓紅線加粗,導致雙方的距離越開越大。對于穆斯林而言,他們或許覺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應該落實嚴格的教義,但對非穆斯林的感受就是自由的生存空間被擠壓,這一點對多數群體而言可能是不自覺的。然而在以“豬”作為歧視用語上,并沒有哪個族群更高尚。在多元社會里只能不斷提醒自己和主動提醒他人,罵對方是“豬”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五、外勞
“路上小心,那里有很多外勞”
“不要再去那家店吃了,食物都是外勞做的”
“我家外勞又跑了”
這些都是在馬來西亞社區內經常聽到的對話。很多來馬來西亞旅游的外國游客可能未曾注意到,其實周圍正在工作的勞工很多都不是本地人。這也難怪,因為馬來西亞國內的種族構成本身就非常多元,如果不是在當地生活很久,或許不太會認出來各族群的樣貌和輪廓,就像我們初到歐洲可能也認不出來誰是法國人還是西班牙人那樣。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可能就會鍛煉出一種特殊技能,很快可以辨識出對方是哪里人:像馬來人和印尼人的區別,馬來西亞華人和新加坡人的區別,誰是緬甸人、孟加拉人或是尼泊爾人。

來到馬來西亞謀生的外勞(圖:詩華日報)
你在馬來西亞看到的很多底層工人其實不是本地人,他們的身份其實是「外籍勞工」,他們可能是合法或非法來馬來西亞短暫工作的,或者是長期居住在馬來西亞各角落的非法移民,簡稱為“外勞”。這一群體已經成為支撐馬來西亞經濟運作的重要命脈,不管是在充當工廠里作業員的制造業,餐廳烹飪、衛生打掃、服侍保姆等相關的服務業,還是蓋大樓、鋪馬路、修水溝的建筑業,外勞都是主要的勞動力。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馬來西亞目前有約3200萬人口,其中外勞數量大約有670萬人。這數字是驚人的,因為外勞的人數已經遠比馬來西亞第三大群體約200萬人口的印度裔還要多,甚至已經向739萬人的華裔人口逼近。
為什么外勞人數那么多?從這一現象來看,馬來西亞其實面對兩大問題。第一是當局的執法效能低弱。在670萬人的外勞中,持有合法工作證的據內政部公布的數字只有210萬人,意味著至少有400萬人是透過各種方式逗留在馬來西亞工作的勞工。首先要檢討的問題可能是邊防寬松讓偷渡者有機可乘,其二是警方與移民局執法人員效率低落,未能及時掌握逾期逗留者的行蹤將他們遣返,以至于不知不覺中累積了好幾百萬人;第三是本土勞動力嚴重依賴外勞。因馬幣幣值相對其他國家較高,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淘金天堂。我聽聞有的印尼女傭來馬工作幾年后回國便能實現階級躍升成為家鄉的地主。所以近二十年本地人不愿意從事的“4D工作”,即骯臟(Dirty)、危險(Dangerous)、艱難(Difficult)和勞累(Demeaning),都由“外勞”來包辦,整個社會的運作都嚴重依賴外勞。

近年來多家馬來西亞公司被關注勞工權益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指控剝削外勞(圖:星洲日報)
外勞是否會搶占了原屬于本地人的勞動市場呢?這就是個有趣的現象。本地老板更想要聘請外勞員工。因為通過中介或簽約入工的外勞工作狀態相比本地人比較穩定,吃苦耐勞,且薪水與生活要求較低。老板們(不分族裔)經常抱怨“本地人懶,還要求高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能吃苦”。事實上,本地人也不愿意從事這些工作,原因是這些服務業或工廠勞作被視為是“低下的外勞工作”。學歷不高的本地人寧愿在街頭售賣小吃,或成為保險、地產與傳銷經紀人。另外我認為薪水過低也是本地人不愿意入行的重要因素,2021年起馬來西亞的最低薪資上調后才1200馬幣(約1821人民幣),比新疆烏魯木齊還低。[1] 本地大學生畢業的平均薪資約為2500馬幣(約3795人民幣)在都市生活也只是足夠溫飽而已。
于是,這就成為了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一項困局。馬幣匯率維持低下會鼓勵出口貿易增長,2021年馬來西亞的出口額年增長為26%,達到歷史新高。但是匯率不高及薪資成長緩慢又降低了外勞來馬工作的意愿,而本地人又因為薪資待遇低而不愿從事制造業工作,也因為外勞的存在造成本地勞工在與資方就薪資待遇談判上是處于弱勢的。因此政府在執行政策上也陷入兩難,一來政府希望本地人可以取代外勞的工作崗位,但是每當大肆逮捕外勞時中小型企業又因缺乏勞動力陷入停工狀態,而政府迫于國內民眾壓力又不能合法化所有的外勞。馬來西亞的經濟生態無法像新加坡那樣成功轉型成為服務業為主的發達國家,也缺乏創新企業可以開辟新的經濟增長路徑,只能陷入這種怪圈之中。

辛勤勞作的外勞(圖:FMT)
外勞與非法移民是馬來西亞政府遲早要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國民最終也必須對此妥協。馬來西亞國內市場就是缺乏低廉勞動力,將所有外勞遣送回去后沒有可以替補空缺的勞動市場。并且,不少非法移民在馬來西亞已經落腳兩三代,可是卻因為沒有合法身份而無法享受國家資源的照顧,其子女亦無法接受良好教育,長期陷入貧困的循環狀態。但是要讓許多在糟糕的就業環境下、具有強烈相對剝奪感的民眾接受外勞的平等地位也并不容易,這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作者:鄧世軒,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2018級校友。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標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處。)
拓展閱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