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康有為眼中的“中華第一古物”:“石鼓”喜遷故宮新居并開放
石鼓,是最重要的金石學石刻遺物,它上面刻著的文字,人稱當今漢字的“祖宗”。唐代韓愈曾專門為其上書請求妥善保存,近代的康有為曾譽其為“中華第一古物”,歷經兩千多年風吹雨打,石鼓依然奇跡般地保存下來。
故宮石鼓館原位于皇極殿東廡房,經過多年的籌備,故宮博物院選擇了展陳條件較好的寧壽宮(位于皇極殿后),作為新石鼓館,目前已經重新開放。

石鼓,在金石學中,它是最重要的石刻遺物,它上面刻著的文字,人稱當今漢字的“祖宗”,韓愈曾專門為其上書請求妥善保存,它還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歷經兩千多年風吹雨打,依然奇跡般地保存下來。
石鼓,是一組十個饅頭狀的花崗巖刻石(以為是石制的鼓的請去面壁),每個直徑約1米,重約1噸。十座石鼓外形相似,上狹下寬,形似鼓,因此得名“石鼓”。唐朝人根據它們的出土地點,將它們命名為“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

后人又根據鼓身上的文字,將十面石鼓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
每個石鼓的表面,都刻有一首四言詩,是征旅漁獵的詠歌。它以四言古詩的形式 ,記述了秦國君王的狩獵活動,其意在刻石表功,托物傳遠。因此又稱《獵碣文》。據金石學家唐蘭先生考證,石鼓的刻鑿時代為秦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

石鼓上刻的文字,后世稱為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狀若“倉頡之嗣,小篆之祖”。就書法層面來說,石鼓文屬秦文大篆類,介于西周金文和秦小篆之間,又稱“籀書”,是我國文字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也有人說是今天漢字的“祖宗”。
無論是在歷史學、考古學、文學史、文字發展史,還是在書法藝術史上,石鼓文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唐代被發現以后,當時的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均十分推崇石鼓文書法。唐代詩人杜甫、古文大家韓愈、宋代文學家蘇軾等,還專門為它做過詩,所以,石鼓與文學家的關系亦極其密切。在金石學里面,從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起,都把它作為刻石中最重要的遺物加以著錄。
韓愈《石鼓歌》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圣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故宮石鼓館原位于皇極殿東廡房,2004年開放,展陳環境一般。后來,經過多年的籌備,故宮博物院選擇了展陳條件較好的寧壽宮(位于皇極殿后),作為新石鼓館,目前已經重新開放。

以此一類文物專門設立獨立展館進行展示,這在故宮博物院展覽史上堪稱獨一無二,足見其價值的重要。
石鼓展作為故宮博物院的常設展覽,除十面石鼓外,還特選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及具有代表性的秦文化銘刻資料,稀世遺文,按時代循序陳列,以期觀眾對石鼓文的遞嬗之跡有概括性的認識。
唐初,十面石鼓在在天興三疇原(今陜西寶雞)被一個放羊的老人發現,當時的石鼓就已歷經千年風雨。日炙雨淋,加上野火焚燒,導致石鼓上的部分文字斑駁脫落,465字中有一半已經無法辨認。當時人們對上面的大量神秘文字十分不解,便認為石鼓是上天賜予的神物,甚至還焚香跪拜。
石鼓被發現后,一直曝露在野地里,當時的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聞訊,紛紛前去臨摹作拓?!鞍彩分畞y”期間,在雍城躲避戰禍的唐肅宗還曾責令官員將石鼓運到雍城城南,供駐扎的文武百官賞玩。后來,隨著戰亂逼近雍城,石鼓又被倉促移至荒野,掩埋起來。為了保守這個秘密,官員們對外宣稱石鼓已經“毀失”。
到了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地方官吏終于查訪到了石鼓的埋藏之處。當時還是國子學博士的韓愈聞訊上書,請求把石鼓搬到太學府,然而直到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鄭余慶任國子祭酒(主管國家學術教育、文化事業的官員)的時候,有關部門才采納了韓愈的建議,石鼓被移到了鳳翔文廟。
但是這時候,十面石鼓中的“乍原”石鼓已經失蹤,只剩下九個石鼓了。
又過了幾十年,由于五代十國的戰亂,位于關中的鳳翔淪為戰場,石鼓再次下落不明。
直到宋朝建立,宋仁宗下旨尋找石鼓,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找到了9只,唯獨唐朝遺失的“乍原”石鼓依舊沒有消息。
司馬池因為擔心完不成任務被大BOSS責罵,就私下派遣工匠,連夜采集相似的石材做偽,制出一面假的“乍原”石鼓??上稳首诤统⒅械谋姸啻蟪级际俏幕耍幌伦幼R破了司馬池的伎倆。司馬池先是因功被封賞,后又因欺君而獲罪。
到了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傳師重金求來一份太氏石鼓文拓片,在對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時,他意外發現,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乍原石鼓”的文字。證明太氏曾收藏過乍原石鼓。

向傳師急忙趕到關中太氏的老家,卻發現太氏全家已于一年前死于瘟疫。為了避免瘟疫傳播,人們還把太氏的房屋財產全部燒光。向傳師不死心,在關中繼續查訪,居然在他居住的客棧后面的屠戶家中發現了石鼓。
此時,乍原石鼓已經“遍體鱗傷”:它的上半部分被切去,中間被掏成凹狀用來搗米,而上面斷裂開的兩道邊被屠夫用來磨刀。鼓身也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大觀年間,向傳師將乍原運至汴梁,交給朝廷。此時全部石鼓上可以辨認的文字只剩下432個。宋徽宗集齊十面石鼓之后,欣喜異常,下令用黃金填注石鼓文,以減緩風化,并防止人任意作拓。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占領汴京的金軍在接受了宋的議和條件后撤退,將宋徽宗和宋欽宗一并帶走。后妃、官員、內侍宮女、技藝工匠等3000多人被迫北遷,城中的禮器法物,天文儀器,古典圖籍,珍貴文物等也被悉數掠走,當時金人并不知道石鼓的珍貴,但看到石鼓上涂滿了黃金,心想一定是貴重的東西,所以也把石鼓一塊帶走了。
當時抗金的義軍風起云涌,撤退的金人不敢走大道,金兵不知石鼓的價值,因其笨重,早就心存怨意,自然不知愛惜,石鼓上的一些字又這樣被磕碰掉了。石鼓運到燕京后,因為上面涂有黃金而被人鑿摳,棄之荒野,自然文字又有損失。
經過這些磨難,石鼓文到元代只有386個字了,而且還包括近一半的不可辨認的字。元大德四年(1300年),國子教授虞集在一片淤泥中發現石鼓,便組織將石鼓遷往文廟大成門內保存,平安經歷了元明清三代。
清乾隆年間,石鼓還受到了乾隆的重視。乾隆命人仿制10面石鼓,安置在北京孔廟的大成門東西兩側,代替了秦石鼓,以利秦石鼓的保存。仿制的10面石鼓大小形狀一樣,俗稱乾隆石鼓。
乾隆石鼓的形狀不同于舊石鼓的饅頭狀,而是和現代鼓的形狀一樣。但鼓上的字跡,還是模仿舊石鼓的字體鐫刻的。

1933年,石鼓隨第四批故宮文物南遷至上海,安置在天主堂街仁濟醫院庫房的底層。裝箱包裝前,為保護上面刻著字的石皮不脫落,工作人員將浸濕的高麗紙敷在石鼓面上。高麗紙纖維長,韌性好,濕的時候摁進字口,干后就固定在字口里。此外,石鼓裝箱的時候,外面還包有兩層棉被,四周用稻草塞緊。這都讓石鼓在南遷中得到良好的保護。
三年后,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石鼓遷往南京,安置在南京朝天宮的文物庫房。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京岌岌可危,為了安全起見,故宮文物又一次西遷。石鼓經徐州到達寶雞,又向陜南漢中轉移。
在翻越秦嶺時,運輸文物的隊伍曾遭遇土匪搶劫,幸而有士兵持槍護衛,加上保密工作做得好,土匪以為只是普通貨物,所以主動撤退了。
但是漢中也不安全。日軍飛機曾兩次空襲這里,誰知道石鼓運來后會不會碰上第三次空襲呢?因此,石鼓等文物又被迫向成都轉移。沒想到的是,石鼓剛剛離開漢中,原先存放它們的庫房就被日機炸毀,石鼓再次逃過一劫,在四川峨眉縣的臨時文物庫房中度過了抗日戰爭的歲月。
抗戰勝利后,南遷文物遷回南京,途中曾發生兩次車禍。在江津廣興鄉時,司機不小心將車撞上了一棵樹,所幸的是石鼓包裝扎實,未被損壞。車離開黔江后,又為避讓另一輛車而再次翻倒,車子摔到了山下,石鼓卻奇跡地保存完好。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后,蔣介石見大勢已去,倉皇籌備撤退,將國寶文物大量轉運至臺灣。已被送回北京故宮保管的石鼓,也運抵機場。但臨近起飛時,飛行員卻報告說,飛機已嚴重超載,無法保證飛行安全。一行人再三商討,決定將這10面石鼓留在大陸。這才有了今日的故宮石鼓館。

此石文字殘損最重,參照北宋墨拓善本可見“天虹”二字,說明當時秦地雨量充沛,天上常見虹霓,氣候溫潤,草木滋蕃。雖僅“濟濟馬薦,栺栺芄芄”二句可讀,已表明秦地良好的畜牧環境。


此石稱道汧源之美與游魚之樂。詩四章,皆言養魚、捕魚之事。詩中贊美秦地水利優越,水產豐富,(魚匽)、鯉、鮊、鰱等名種大魚很多,要用楊柳條筐裝運。


此篇是狩獵歸途中,遇雨,涉水,行舟的描寫。詩首句的“癸”,應該是日名,從丙申第二天出游以后已經七天了。下雨以后汧水上漲,有些地方還可以騎馬橫渡,有些地方就需要乘舟而行。


此篇敘說秦獻公的隊伍首先到達吳陽,在太祝的主持下秦公遙祭了吳岳。在吳岳的鹿囿中,許多公鹿和母鹿奔跑嬉戲。


乍原”石
本篇是敘說修治道途之事。“原”即“三畤原”,又名“南原”、“石鼓原”。在官吏的率領下徒隸來整治道路,種植各種樹木。植樹及治道都有時日的限制,分別是二日和五日。

乍原”石拓片

此石詩五章,首言鑾車,指明人君所乘之車,展現出這次狩獵活動將要結束時的情景。在臨時駐蹕的鑾車周圍,有奏對受命的近侍,有勇猛善戰的護衛,駐地安如屏障。詩末以秦獻公的口吻說,我這次狩獵所獲很多。


此石敘在原野上打獵,也是整個狩獵活動的高潮。獵物不僅僅是“麀鹿”,還有“麋鹿”和“雉兔”。而且眾庶也參加此時的圍獵。


此篇追敘秦獻公迎接周天子使者到來的盛大成眠。惜文字脫漏太甚,難以通讀?!八猛酢奔粗芰彝?。烈王初立,遣太史見秦獻公,故秦獻公出師迎之。“我”獻公自稱。


此篇敘說游獵開始情景。詩五章,首言車馬強盛,次言公卿和樂,三敘弓矢精良,四敘游獵所見景物,五紀狩獵所獲,是一篇意態悠閑的游獵詩篇。詩中突出車馬整齊,暗示國體穩定,兵強馬壯。


此篇敘說我們的水很清澈,我們的道路已修平,樹木也已經種植就緒。在丙申這一天秦獻公和周天子使臣一道準備出游。


《石鼓文音訓》為元代奉訓大夫國子監司業潘迪于至元己卯(1339年)撰寫,首題稱音訓,取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解釋字義之意,正文內容取宋人考訂石鼓刻石之說,引經據典,并列自家按語。此刻石是考訂石鼓文內容的具有文獻性的實作,其本身具有重大意義。
正如那些已經無法辨識的文字一樣,石鼓背負的那些殘斷的歷史,和它顛沛流離的命運,與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一直緊密關聯。十面歷史悠久的石鼓,以及籠罩它們在身上的未解謎團,讓它們在跌宕的歷史潮汐中更顯獨特,更顯珍貴。
本文圖片由王璐瑤拍攝,文字為綜合整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