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視頻|北京警方介入三里屯街拍騙局,類似騙局為何久治不愈
《三里屯街拍套路,用明星夢套你錢財》的報道引發熱議后,有多名當事人聯系記者稱,自己亦有相同受騙經歷。記者近日前往位于百子灣的A公司探訪,發現該公司仍在正常營業。來自朝陽分局的消息稱,針對此事,警方已介入調查。而據一名兼職攝影的工作人員介紹,在北京,像A公司這樣,利用招募藝人為手段套錢的并不止一家。
就在前兩日,一篇“北京西站騙局眾生相”的網文刷爆網絡,一場車站被騙的經歷,引來成千上萬人關注,并引發很多人產生共鳴:早該曝光了!文章中的被騙者靠自己的“彪悍”和不放棄,從騙子手里硬生生要回了被騙的521塊錢,而其他的上當受騙者,恐怕就是哭暈在廣場上,也換不來四月的一場雪。此事也引來新華社“三問”:詐騙如何得手?為何成頑疾?“治理難”如何破解?
這些問題,老生常談而已。眾所周知,越是人流密集的地區,越是騙局與騙術的“高發地帶”。這兩類騙局,看起來迥然有別,實質卻殊途同歸。對于前者來說,它營造的是一場欲念之夢:只要肯花錢,素人變明星;對于后者而言,它依附的是一次心急之旅:扮演“志愿者”,打消你顧慮。結果呢,都是利用城市生活中基本的信任與信用關系——將善良套現,拿淳樸開刀。
在騙子的世界里,不要指望所謂“盜亦有道”的斯德哥爾摩情結來拯救被騙者的利益,他們信奉與踐行的,永遠是“弱肉強食”的叢林邏輯。比如在“明星夢”騙局里,他們不僅騙“穿名牌”的有錢女,也不放過任何可能獲利的“獵物”,正如受害者所言,“他們不只是街拍,還在北京藝考期間,欺騙過很多藝考生。”又比如在“西站志愿者”騙局里,售票處另一名安檢員表示,活躍在西站的騙子上百人,購票詐騙只是手段之一,僅南廣場售票處每天會接到20余起旅客被騙的案子。在這些數字背后,那些揣著微薄路費準備來城市造夢的年輕人,很可能眨眼之間就被騙子摧毀了他們的“詩與遠方”。
客觀地說,這些騙術就如電信詐騙一樣,靠的就是概率來發財。面對上當受騙的公民,自然不能用冷血的“傻子太多、騙子不夠”來調侃,而應該反思兩點:第一,這些騙局可謂亙古存在,既根深蒂固,又聲名遠播。比如2012年的新華每日電訊甚至曾以《北京西站之亂是管理和服務之痛》《巍巍西客站,聲聲喚治亂》等標題點醒并炮轟過。那么,類似騙局何以治而不愈呢?
第二,這些連年累月進行的騙局,盡管涉嫌欺詐的數額并不大,但對于城市形象和社會信用的傷害可謂傷筋動骨。然而,在維權中,受害者卻遭遇各種“玻璃天花板”。比如4月22日,有六名“街拍套路”事件當事人前往朝陽區經濟犯罪偵查大隊報案,“民警說對方犯罪手段挺高明的,僅從合同上看不出什么破綻。讓我們去派出所報案,看人數多的話再考慮能不能立案。”這固然在程序正義上沒有太大瑕疵,卻起碼暴露出司法救濟對于此類騙局的孱弱和無力。要命的是,一旦騙子們深諳這背后“維權難”的客觀現實,他們的伎倆與手法還會靠道德自覺來收斂嗎?
城市管理難免有盲區,騙子與法治也難免是“魔與道”之間的關系。不過,對于這些民間早就傳說成風的典型騙術,如果公共治理仍糾結在“被騙數額”之上,傷害的恐怕就不只是法治的尊嚴。
“城市套路深”,不止坑民生。尤其是車站、商圈等標志性建筑區,騙子越招搖,公眾對法治的信仰、游人對城市的印象、市民對文明的感觸,都會大打折扣。治理這些臭名昭著的套路,不妨拿出“徐玉玉案”的重視程度吧。
(原題為《“城市套路深”,何止坑民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