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沉”的淘特在下沉

當各大電商平臺探尋流量遇到瓶頸,本就未完全開發的下沉市場就成了各家“虎視眈眈”之地,特別是在拼多多自下沉市場崛起后,大廠們紛紛剖析其運營模式,來應對下沉市場的新風。
只不過下沉市場究竟有多大的潛力,至今還未有一個平臺能夠試出其中的深淺,只能說越深入就會越驚訝,同時也會發現拼多多能夠自下沉而起,與被忽視的消費者潛在需求的挖掘有極大的關系。
從應對到深入,從淘寶特價版到淘特
淘特原為“淘寶特價版”,在淘特介紹資料中顯示,其為淘寶旗下平臺,并且屬于全球首個以C2M定制商品為核心供給的新平臺,而淘特能夠迅速打入下沉市場,正是依托C2M模式以及當前下沉市場消費需求高漲的因素。
淘特對外展示的特點有三,分別是源頭直供、保障權益、平臺優惠玩法。從三個特點中剖析淘特的運營模式,能夠看出基于源頭直供縮短供應鏈鏈路來減少商品售賣的成本,同時也有更多的資源傾注到對消費者的優惠活動上,以“物美價廉”的形象快速贏得消費者好感,建立信任關系,這也是淘特能夠立足下沉市場的關鍵所在。
僅建立信任關系不足以支撐淘特的長期發展,因此激發下沉消費群體的潛在消費欲望成了電商平臺下沉的長期價值所在。
圍繞下沉消費欲望來講,收入是消費的前提,據CNNIC發布的數據來看,在中國近10億的網民中,有51.2%的網民月收入不足3000元,其中還包括10.8%無收入者,學歷構成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網民占比超過58.3%;群體組成中,又以學生最多,占比為26.9%;其次是個體戶/自由職業者、農林牧漁勞動人員。
下沉市場存在收入普遍不高,對商品的價格要求嚴謹,并且著重考慮消費需求的匹配問題,因此想要進入下沉市場,就要將這三點吃透,才能更好的開發下沉市場。
滲透市場需要解析市場組成,下沉市場多是留守婦女、老人以及學生,相對年輕消費者,前者們的消費能力反而相差較遠,其中占據大部分的學生群體更是因為沒有收入來源被劃分在消費群體的最后一階層,下沉消費群體的主力軍則落到了留守婦女以及少部分在家男性身上。
下沉消費者最明顯的消費特征是顧家,不同于一線消費者大多是一個人或者是生活水平相對較高的一些消費者,前者的消費習慣與家庭生活息息相關,購買的東西大多都是一些生活用品或者是瓜果蔬菜,淘特的運營核心就是圍繞下沉消費者的需求展開了一次源頭直供的布局,因此僅出道兩年的淘特就已經成為了阿里電商矩陣的前三名。
所謂的源頭直供并不是簡單的與源頭進行合作,首先淘特先從農產品入手才是貼合下沉消費需求的關鍵點,蔬菜水果是下沉消費的剛需,其次紙巾、衣服等的需求會依次排序,一些老用戶會發現,原本“淘寶特價版”最主要的產品基本都是圍繞這些品類來做,反而高檔商品并不常見,因此才能快速融入下沉市場中。
淘特的快速出圈更主要的就是通過源頭直供的特點來減少買賣之間繁雜的關系,以更低價更貼近消費需求的商品與消費者對接,C2M區別傳統電商以及大部分電商模式,更大化的滿足了下沉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以及需求,同時這種方式也會潛移默化融入各個階層的消費群體中,讓淘特的消費群體不局限在下沉消費群體內,而是由下向上全面覆蓋。
當然,淘特的特點確實是滿足消費需求的優質選擇,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最難避免的就是買賣之間的矛盾與信任危機,而淘特與同樣下沉的拼多多都避免不了這樣的問題。
下沉市場的信任危機與口碑立場
對于消費者來說,使用淘特與拼多多最主要的原因取決于“價格”,其次消費者才會關注質量、運輸時長、包裝等等因素,如果有人說下沉市場最關注的是商品的質量,那他一定沒有深入了解下沉消費市場的現狀。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過冬的衣服,一千元的羽絨服以及兩百元的棉服,在下沉市場最先被淘汰的肯定是前者,單說消費能力前者就已經超出51.2%只有不到3000元收入的網民,更何況單筆大額支出本就不屬于下沉消費現狀,所以想要立足下沉市場,必要滿足的就是“實惠”、“少量”等特點。
價格成為下沉消費的最主要因素,同時淘特以“價格戰”應對下沉市場也迎來了諸多不利。
2022年1月份,淘特被列入某投訴平臺黑榜榜單,與其并列的還有拼多多、淘寶平臺,拼多多因百億補貼一度火熱,又因為有“提現活動”讓很多消費者一度陷入“砍一刀”的浪潮之中,但是經過總多消費者投訴甚至起訴,“提現”摳字眼的幌子已經讓大部分消費者擦了雙眸,消費者也總是在棋差一招后不了了之,而淘特如今卻陷入了類似的營銷手段中。
據相關信息顯示,淘特也有一些低促、1元搶手機、拼單助力等活動,但有時拼到的1元手機收到貨物卻是手機殼、紙巾等與實物不符的商品,提現活動也總是顯示“提現名額”被搶光,因此引起了大量的用戶質疑淘特是否屬于虛假宣傳,同時也為消費者與淘特之間埋下了很深的信任危機。

從手機商城中看,關于淘特下載后臺用戶評論可以看出,不管是好評、中評、差評都是在訴說自己的購買遭遇想讓平臺看到后改善,另外更多的用戶是在訴說關于淘特惡性推廣的方式已經嚴重影響到自己正常的娛樂或者工作時間,甚至有些推銷員趕不走、糾纏自己,讓消費者對淘特出現還沒有使用就很反感的狀況。
另外,不管是哪種評論,平臺本身沒有任何回應,甚至平臺下客戶態度“迷人”,讓消費者對淘特本身的立場摸不清頭腦,很難形成信任關系,更何況淘特同屬阿里旗下,對于電商平臺的部署已經有20年歷史,如果淘特真的“質量堪憂”更會被質疑其管理能力。
當然,評論并不能代表淘特的全部,只能說建立在市場上被傳口碑差,會極大的影響到后續發展中流量的留存與流進,況且2022年下沉市場的消費者再次體會到電商發展初期的尷尬形勢,難面會遭人詬病,所以不管是整理平臺內部的客服服務又或者商家管理,都應該有明確的規則去制約,而不是要消費者提出后才會管理。
消費意識與消費潛力的推動性
消費者的消費意識與能力加強是制約消費平臺亂象橫生的動力,而監管部門則是平臺接受制約的執行力。
相比大家都在說淘特是阿里下沉的一張王牌,不如看清楚這張王牌真正的能力,當平臺的用戶數據、訂單數據上升時,再看一看用戶們對平臺有什么看法,或許對于發展更有利。
相對來說,淘特并不是一個冷門的電商平臺,從它還是淘寶特價版的時候身邊就有超過一半的朋友使用,那時候開玩笑問朋友“淘寶特價版”我也用,但是沒有感覺到和淘寶的區別,而且東西好像還不如淘寶的好吧,朋友認為,再剛下載的階段確實有一些優惠,但這種優惠好像每個平臺在初期都會發放,這種長期發放優惠券的方式淘寶商家也會不定期發放,實在體會不到什么大力優惠。
當然,不僅僅是優惠券,平臺所說的商家更加優惠,但是并沒有說更優惠的商品其實與品質(包括外形、材質)也會有一定差距,這樣看來,“兩淘”似乎無甚差別。
從另一方面來說,C2M模式能否牢牢抓穩下沉消費者的需求呢?這似乎困難重重。源頭直供對消費者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噱頭,但是關于更多的優惠活動中不能得到下佛欸這信任或者不能為消費者提供全新感官,讓淘特在下沉的過程中就會非常吃力,畢竟在下沉的過程中就被消費者否定,會導致更多的消費者流失在外,造成用戶規避的情況。
總的來說,現階段消費者的消費水平雖然不斷增長,但是其消費意識也在不斷提升,對于市場中錯綜復雜的電商體系已經有了一定的防備之心,更何況在淘特下沉之前,拼多多已經成為消費者警惕的前車之鑒,僅僅六年的時間,拼多多的口碑就已經進入了瓶頸期。
淘特能夠通過C2M對下沉市場重新定義,但是在下沉之前或許應該讓消費者建立更深的信任關系,不然平臺的模式再突出,前期活動優惠力度再大,也沒辦法用作長期發展的道路上。模式可以當作特點,但服務與口碑永遠都是核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