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華亭賓館最后的晚餐
今年2月14日是我39歲生日。生日之前著實恐慌了幾天,倒不單單因為“怕老”。29歲的時候我就沒有這種感覺,因為對那時的我來說,30歲無非是同一場球的下半場。但對39歲的我來說,40歲是另一場球。另一場當然也會有另一場的精彩,但前一場就是回不去了。
上個星期偶然得知上海第一家五星級酒店華亭賓館即將歇業翻新,我就和家人商量歇業前去吃個自助餐。作為一個新上海人,倒沒有什么共同記憶可言說,主要是因為它就在家門口,而我們一家老小無數次地路過卻從來沒有進去過。第一次知道它了不得是在電視劇《大江大河》里,第二次則是在近期鋪天蓋地的本地報道里。

作者供圖
然而歇業前的火爆程度還是超過了我的想象,2月11日上午打電話預訂當晚的自助餐被告知名額已滿,12、13日也已訂滿,只剩14日可訂。工作人員強調說,14日是餐廳最后一天營業。于是,就這樣陰差陽錯地,在我40歲前的最后一個生日訂下了這家同歲酒店最后一晚餐食。
說“同歲”是因為華亭酒店是1983年破土動工的,如果強行從這一年算起,那么我就跟它同歲。14日晚間的餐廳人不多,放眼望去也以老年人為主,他們應該大都是來吃“情懷”的吧,畢竟情人節這一天年輕人的情懷在別處。
但必須要豎大拇指的是,情懷不賣情懷價。因為情人節的緣故,網上的團購券都無法使用,在我做好了原價揮霍的思想準備時,餐廳的工作人員卻貼心地遞上了一枚優惠價二維碼。周到卻不過分熱情一直是我喜歡的城市底色。
從室內裝潢上看,已近40歲的華亭自然是不夠摩登,雖然我也不覺得它過時,但與今天全球各大頂級五星級酒店的差別也是一眼便知。不過我只去吃了一頓飯,酒店的其他功能體驗一概不知,但既然要翻新,想必也不僅僅是對外觀的更新。

作者供圖
老實講,我不是很關心它翻新以后的樣子,無非是由內而外地符合當代審美。我的人生跟它原來的樣子也沒有交集,但它的翻新卻讓我有失去了點兒什么的感覺。
我不太清楚本地人對華亭的情懷里究竟包含了些什么內容,但我置身其中能夠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夾雜著國營飯店氣息的洋氣,這也是我熟悉的小時候的味道。
華亭的這股氣息不僅來自于上海的地域氣質,更包含了改革開放之初的時代氣象,這是我能夠分辨和共情的部分。可能對有的人來說,這股飽含朝氣的時代氣象已被陳舊替代,但對我來說,它如同琥珀一般被陳舊凝固了下來。與那些主打懷舊復古風卻沒有靈魂的酒店不同的是,華亭是歷史現場。
而即便這個歷史現場即將瓦解,也依然能夠看出它當年的風骨。華麗但不庸俗,開放卻不盲從,像極了一個身無名牌但衣著講究的體面人兒,不算時髦但也自在。餐廳里的幾位中年男性工作人員并沒有因為這是最后一餐而有任何的懈怠和敷衍,周到、利索、講究、得體,有一股來自上個世紀的精氣神,與整個環境融為一體。
這大概也是我留戀年輕歲月的原因。前陣子我一直在想用一個什么詞能夠準確形容我對這段歲月的感受,去華亭吃飯的時候因為去早了就先在大堂的沙發上呆了會兒,往那兒一坐腦中就蹦出了“清澈”一詞。我不太知道究竟該怎么去解釋它,只能說在中學時代每天清晨跟隨大隊人馬精神抖擻地騎著自行車穿過城市大街小巷的時候,我真實地擁有過它。
吃完飯從餐廳出來,之前還算熱鬧的大堂已經靜默。我不想匆匆離開但也不好意思逗留,就迅速地掏出手機隨手拍了幾張照片。留戀過時、心虛的儀式感疊加窘迫的傷感是中年人的出場方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