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視評“假華僑生聯考”:是金錢對機會公平的赤裸嘲諷
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4月26日報道,中介機構瞞天過海,國內考生只需負擔一定經費,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華僑生”,以低分進入名校。這樣的“神話”不是臆想,而是赤裸裸的現實。對于這樣的黑洞,家長和學生們的憤怒可想而知。
“假冒華僑生”的做法擊穿公平的底線
其實,在2006年類似的資格造假問題就曾經出現,教育主管部門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嚴格限定華僑考生報名前提,嚴格審核考生報名資格。然而時隔11年黑洞再次凸顯,“假冒華僑生”卷土重來。這說明,當年采取的措施并沒有治本。
“假冒華僑生”曲線“救國”,對華僑招生聯考制度是沉重一擊。眾所周知,參加高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甚至被為數不少的考生和家長所痛恨。然而高考制度延續到今天,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它堅守了機會公平的底線,為貧門學子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社會階層通過高考實現合理流動保留了希望。
當下,對高考進行的任何改革,都不能也不應該去動搖其本身所帶有的機會公平,否則就很難取得社會共識。可以這樣說,沒有公平,高考存在的相當一部分意義就失去了。顯而易見,“假冒華僑生”的做法擊穿了公平的底線,是金錢對機會公平的赤裸嘲諷。
華僑聯考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依道理而言,堵塞漏洞并不是難事,但事實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因為從法律的角度講,有些所謂的“假華僑生”實際就是“真華僑生”,只不過這些人移居國外的目的就是為了逾越高考公平的防線。足見,對華僑招生聯考制度本身的改革已勢在必行。
改革華僑聯考制度,基于兩點觀察:
第一,在中國已經全方位開放的今天,是否還有必要以低分數錄取等優惠的方式吸引海外華人華僑的子女回國念書?眾所周知,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外交流已經非常頻繁。日新月異的中國,正像磁石一樣吸引全球青年的目光。靠降低錄取分數吸引華僑和海外學生的方式,有必要與時俱進,做出全面評估和改變。
第二,移民海外,過去是一件難事,今天已變得相對容易。過去,一些國家設置的“投資移民門檻”感覺高高在上。但時至今日,國內家庭日漸富裕,移民的條件和門檻已經變得相對容易。因此,一些家庭把“移民”作為中間環節或手段,實現逾越高考防線的目的,通過曲線的方式獲取國內優質的教育資源。
從根源上杜絕“海外高考候鳥”現象
基于這些變化,華僑招生聯考制度本身也需進行全面評估,不僅為了堵塞黑洞,更是為了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招考制度,更好地服務華人華僑,也更好地保障公平。當然,更深入地分析,“假冒華僑生”現象,像極了國內的高考移民現象,其根源就在于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和分配機制的不公平。
另外,這一現象禁而不絕,也是因為我國大學的招生,目前還沒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不是把不同身份者,納入多元評價體系進行統一評價,而是設置特殊通道或者給予加分(降分)錄取優惠,這貌似可以照顧到不同身份的考生,但卻制造了身份不平等,也容易催生身份造假。
針對“假冒華僑生”現象,教育部表態“零容忍”。這當然是最直接的辦法,但更需要的不僅僅是針對某些個體的懲處,也并非對規則的小修小補,而是針對現有制度進行全面評估,改革并堵塞漏洞,從根源上杜絕“海外高考候鳥”現象的同時,珍視和維護好“機會公平”!(原題為《評論 | “土著”變“華僑”低分入名校 這是對公平的嘲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