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0年過去,那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現在怎么樣了?

相信這張圖片大家都不陌生,在31年前的安徽張家灣小學,伴隨著“咔嚓”聲,這一秒過后,圖中女孩蘇明娟的人生被改寫。
這張照片成為希望工程宣傳照,火遍全國,毫不夸張地說,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

1989年10月30日,第一個為希望工程捐款的學生——天津市塘沽區實驗小學三年級小學生周桐(左二)

1990年,鄧小平為希望工程題詞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一個閉塞的山村里,這里的人們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生活著,那個時候,能吃飽飯都是一件幸福事,更不用說孩子上學了。
幸運的是,蘇明娟的父親雖然一輩子也沒出過幾次山,但是思想卻并不保守,他清楚地明白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
蘇明娟家離張家灣小學有6公里遠,為了上學她早上需要提前一小時就從家里出發,每天在崎嶇的山路上往返四次。
雖然已經如此艱難,蘇明娟每個學期近百元的學雜費還是成了家里沉重的負擔,好幾次都因為交不上學費差點輟學,每次都是在父親的支持下東拼西湊借錢來維持學業。

1991年4月的一天,《中國青年報》的記者解海龍來到這里。
自從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以來,解海龍就很關注農村的基礎教育,并決定用相機來記錄這些珍貴的畫面,他輾轉大江南北跨越20多個省,去過100多個縣,拍攝了許多優秀的攝影作品。
解海龍去過很多貧困農村,也見過許多落后的景象,可是當他來到張家灣小學時,看著眼前年久失修的土地廟,教室沒有窗戶,甚至沒有照明燈,他的內心還是受到了很深的觸動。
回到北京后,解海龍從千百張照片中選中了那張“大眼睛女孩”,照片上的小女孩頭發蓬亂,臉頰凍得通紅,握著鉛筆頭的小手上滿是凍瘡,但那雙大眼睛格外明亮,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對知識的期望,解海龍為這張照片取名為《我要上學》進行發表。
一個月后,希望工程就收到社會各界的1億多元捐款,貧困地區兒童教育問題也得到了廣泛關注。
一年后,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正式建成。

1998年,作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14歲的蘇明娟成為安徽省團十四大代表候選人,走進人民大會堂出席全國團的代表大會。
當然,蘇明娟也沒有辜負社會給予的沉甸甸的希望,她順利地完成了學業,2003年考入了安徽大學金融管理系。
進入大學后,學校為她設立了助學補貼,社會愛心企業也提出要資助她大學時期的全部費用,但是這些都被蘇明娟一一拒絕了。同時,她還提出退出希望工程援助對象的想法。
“我只是覺得我已經長大了,有能力養活自己了,希望你們可以去幫助更多的人?!?/p>
長大之后,蘇明娟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誘惑,慢慢地她開始學會甄別媒體的資質和采訪目的,擺平心態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
“大眼睛”不只代表她自己,也代表著千千萬萬受過幫助和即將被幫助的貧困兒童,當初因為那張照片,希望工程改變了她的命運,她也希望長大后的自己作為希望工程的象征,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大學畢業后,蘇明娟進入了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工作,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后,她拿出1000元捐給了希望工程,此后每年都會堅持向希望工程捐款。不僅如此,蘇明娟周末還會去孤兒院做義工,堅持資助貧困大學生。

2017年,蘇明娟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此消息一出便被各大新聞媒體瘋狂轉載,說她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副廳級的干部。
為此,蘇明娟接受采訪,澄清自己不是官更不是什么副廳級,人事關系仍在原單位,在團省委只是兼任,沒有行政級別,另外她再次強調希望大家把關注點放在希望工程上,而非她本人。
此時的蘇明娟已經嫁為人妻,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從一個母親的角度出發,她更加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和教育問題,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他們,通過團省委這個平臺吸引更多有愛心有能力的年輕人參與到公益事業中。

如今,30多年過去了,“大眼睛”女孩已經年近四十,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庭幸福,愛情、事業雙豐收,但她從沒有忘記希望工程曾經帶給她的溫暖,身體力行地幫助更多的孩子完成學業、轉變人生。
素材來源: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
原標題:《30年過去,那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現在怎么樣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