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座|神秘而精致的“太陽神鳥”金箔,以及其背后的古蜀崇拜
黃金,華貴雍容,色澤富麗,從古至今受到人們的珍愛。黃金的硬度不高,柔韌性卻極好,容易加工成各種貴重的飾件或器皿。到了商代,中國北方地區、中原地區、西南地區都相繼出現了金器。其中,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尤為珍貴,早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
古蜀金沙的“太陽神鳥”以其神秘和精致,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與魅力。

黃金,華貴雍容,色澤富麗,從古至今受到人們的珍愛。黃金的硬度不高,柔韌性卻極好,容易加工成各種貴重的飾件或器皿。到了商代,中國北方地區、中原地區、西南地區都相繼出現了金器。
其中,在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尤為珍貴,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箔圖案從1600余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它以其神秘和精致,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與魅力。

古蜀金沙:一個崇尚黃金的民族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你可能會發現,很多古蜀國的重器如“太陽神鳥”金箔、金冠帶、金面具等都是以黃金制作的,金沙遺址現已出土金器200余件,其數量與種類都是中國同時期發現之最。
何以金沙遺址出土如此之多的金器?


我們知道,在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商周文化中,青銅器十分流行,象征國家最高權力的是用青銅制成的“九鼎”,黃金制品不僅出土數量很少,且居于十分次要的地位,基本為裝飾品。
與此相反,金器在古蜀文化中是卻另一番景象,象金杖、金冠帶都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黃金制品在古蜀文化中具有極高、極優越的地位,甚至超過青銅器。在金器出土數量和使用方面的差別,反映了古蜀人與其它地區的人們對黃金制品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古蜀人對黃金的崇尚,才有了今天我們在金沙遺址發現的如此眾多的精美黃金制品。
金沙遺址出土了這么多的金器,對黃金的需求量一定很大,那么,這些黃金是從哪里來的呢?
通過對金器的化學成份分析,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器都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
早期的采金技術,一般都是“沙里淘金”。地質調查證實,黃金礦藏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周緣有廣泛的分布,礦石種類以砂金為主。在盆地西、北周緣的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帶,尤其是河谷由窄變寬處、轉彎處和支流交匯處,往往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涪江的平武古城礦區、白龍江的青川白水礦區、嘉陵江的廣元水磨礦區等。
此外,在川西高原的岷江、大渡河、雅礱江的一些地段,也有品位很好的金礦分布,這些金礦可能是金沙遺址金器原料的來源地。

太陽神鳥:一件三千年前的藝術品
2001年2月25日,在位于成都市區西北金沙村的考古工地上,一塊直徑約10厘米的小泥塊引起了現場考古學家的注意,在這個不起眼的泥土中不經意的露出了一個小金角,陽光下顯得尤其耀眼,考古學家們用竹片和油漆刷小心翼翼地剝落了泥塊外層的松土,泥塊包裹的金塊終于全部清理出來,已被揉成一團,不能辨識器型。
隨后經過文物保護人員進一步的清理工作及藥水浸泡后,工作人員用鑷子輕輕地展開金箔,它終于露出了“真容”。金箔外輪廓為圓形,圖案可分為內外兩層,均采用鏤空的方式來表現。
內層圖案為等距分布的十二芒太陽紋;外層圖案由四只等距分布相同的鳥構成。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神話傳說中的太陽和神鳥,因此,考古學家們將其定名為“太陽神鳥”金箔。
經測量該金箔重20克,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0.02厘米,其含金量高達94.2%,為金沙遺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

從“太陽神鳥”金箔殘留的痕跡分析,至少采用了熱鍛、錘揲、剪切、打磨、鏤空等多種工藝。
先用自然金熱鍛成為圓形,然后經過反復的錘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第三步用剪切的方法去掉外表參差不齊的部分,使其成為一個較為標準的圓形。第四步是在圓形的金箔片表面畫出整個圖形(包括太陽及光芒和四只鳥),最后根據已畫的紋樣反復刻劃切割形成鏤空。
由于切割工具不十分鋒利,要實現紋飾圖案的鏤空,必須進行反復刻劃,而且每次的刻劃不可能與上次刻劃的線條完全重合,以至于在太陽的光芒、鳥的四周都留下了大量的多次刻劃的痕跡與細小的褶皺。正是因為其經過上述多道工序而成,因此,太陽的光芒的長短、大小略有出入,四只鳥的細部也有極小差異。也正因為如此,“太陽神鳥”金箔才更有動感和生命力。
如此薄的金箔不能作為單獨器物來使用,應是貼附于其它質地器物(很可能是紅色的漆器)上作為裝飾。但遺憾的是,出土文物中尚未發現有此類器物,至今,考古學家們對“太陽神鳥”金箔的用途仍無法解答。
精美絕倫的“太陽神鳥”金箔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強烈的動感,四只展翅飛翔的神鳥圍繞著太陽生生不息、循環往復的飛翔,寓意深遠,它不僅是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學宗教思想、豐富的想象力的體現,更是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是古蜀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太陽神鳥”金箔仍是一件極為精美的藝術品。

陽鳥飛翔:一曲太陽和鳳凰的頌歌
“太陽神鳥”金箔出土于金沙遺址祭祀區內,這里是古蜀王國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公元前1200至前650年)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面積約15000平方米,目前已經出土了金、銅、玉、石、漆木器等6000余件,還有數以噸計的象牙、數千枚野豬獠牙、鹿角和陶器等。在祭祀區內還發現了九個成方形、排列整齊的柱洞,據專家研究,此處很可能就是金沙先民舉行祭日儀式的祭臺。

“太陽神鳥”金箔出現于如此神圣的場所,其自身必定承載著古蜀人對于自然的無窮想象及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古蜀先民遠古太陽崇拜文化的縮影。
古蜀金沙先民將太陽和鳥刻劃在一起有何意義呢?
目前,對金箔上的圖案可有兩種解釋。
一是認為旋轉的火球是太陽神,圍繞著它的四只鳥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太陽神的四個使者,并寓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是旋轉的火球是太陽,四只鳥是托負太陽在天上運行的神鳥,該圖案所表現的就是“金烏負日”這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傳說中國古代天上有十個太陽,是帝俊與羲和所生,他們住在東方湯谷的扶桑樹上,太陽被金烏所背負,一只返回后另一只又接著出去,每天輪流著從東方的扶桑飛向西方的若木。漢代畫像磚上發現的太陽形象就是一只鳥背著一輪圓日作飛翔狀。
大多數學者都贊同第二種解釋,認為“太陽神鳥”金箔就是對“金烏負日”的古代傳說的最好印證。當古人對自然現象無法作出解釋時,便認為有一個超自然的神靈在支配世界,人的活動受制于、聽命于神的意志,因而產生一種崇拜,人們必須通過虔誠的祭祀活動與神靈溝通,表達人的愿望,領受神的旨意,祈求神的庇護,以達到驅災祛魔,諸事順利的目的。
“太陽神鳥”金箔表現了古蜀人對太陽和鳥的崇拜,是研究古蜀國宗教祭祀活動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重要物證,表達了遠古先民對太陽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光明不間斷的向往。
經過多年的考古發現證明,對太陽和陽鳥的崇拜是古蜀族千百年來傳承的古老習俗。古蜀文化中也發現了大量反映太陽和陽鳥崇拜的遺物,如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太陽形器、棲息有九只鳥的青銅神樹等。

在金沙遺址,這種信仰體現得尤為清晰,除“太陽神鳥”金箔外,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立人頭上戴著太陽帽,儼如光明的使者或太陽神的化身出現在祭祀活動中;帶柄銅璧上首尾相接的三只神鳥圖案與“太陽神鳥”金飾一樣,是古蜀人太陽和陽鳥崇拜的真實寫照,此外還有一些獨立的鳥形文物,充分表達出古蜀人對太陽和陽鳥的崇奉與愛戴是多么的強烈與執著。
古蜀國的王族號也與太陽有關,古蜀最后一個王族號為“開明”,“開明”本來就是與太陽升起密切相關的詞匯,開明王族的家族墓地——商業街船棺墓的棺木上也刻劃有與太陽崇拜相關的圖案。所以,東晉時期的常璩才將他的四川地方志書稱之為《華陽國志》。

崇拜太陽:一出世界的古老禮則
金碧輝煌的太陽,亙古以來,就輝映著地球,滋潤著萬物生長,古代民族不能理解太陽的奧秘,以為太陽具有能使萬物復蘇、生長的超自然力量,于是敬仰太陽,崇拜太陽,并創造出了難以計數的令人激動不已的太陽神話。

對太陽的崇拜是中華各民族共有的習俗。“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乃至于三皇、五帝和秦漢以后最高統治者的稱號,都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最晚于堯舜時期,部落聯盟就有了固定的崇拜日神儀式,歷經商周時期的發展,至漢代逐漸完善,從此歷朝歷代都遵循成例,對太陽的盛大祭典不曾含糊。
考古資料中也有大量的實物證明,從北到南,由東到西,從遠古到近代都發現有與太陽相關的文物。在史前巖畫上,各種不規則的圓圈周圍布滿了長短不一的放射線條,這是遠古先民心中的太陽;在江南河姆渡遺址,人們精心創造出了兩只鳥護衛著太陽的圖案,今人為之取名為“雙鳳朝陽”。
在黃河上中游,新石器時代的居民就將太陽的形象以各種方式繪制在彩陶上,記錄了許多古老的太陽神話;在黃河下游,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劃了與太陽有關的符號;在中原地區,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方鼎有呈旋轉狀的太陽紋;在南方民族地區出土的許多銅鼓鼓面的中心也常常鑄出一輪帶著光芒的太陽;在漢唐墓葬的壁面或穹頂上,人們用壁畫的形式來表達對太陽的崇拜。

太陽也是世界很多古代民族的崇拜對象,在世界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埃及,他們的大多數神祗都與太陽有關,其中第一個被推為全埃及之神的“霍魯斯”就是太陽神;從第五王朝開始,埃及的法老就將自己認定為太陽神的子嗣,以此來表示自己出身的尊崇。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眾所周知的阿波羅是太陽神的化身,也是萬能之神。傳說每日黎明,阿波羅就會登上太陽金車,拉著韁繩,高舉神鞭,巡視大地,為人類送來光明和溫暖。
在印度,吠陀時期至高無上的“因陀羅”,是被尊為太陽與光明之主的天神。在古瑪雅文化中,有巍峨壯觀的太陽神廟。西亞蘇美爾時期出現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人們共同尊崇的三神之首“安努”,據說也是上天的化身,以后該地區所有神祗更全都與天上的星辰發生了聯系,其中為全國崇奉的“沙瑪什”語意就是太陽。
本文作者系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朱章義講座整理稿,轉載自“博物館丨看展覽”公眾號,圖片來自四川省金沙遺址博物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