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浙江三大中心城市齊齊亮雄心,杭州要把錢塘江變成“城中江”

在新一輪城市競爭的背景下,一向在浙江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的三大中心城市集體明確其未來5年的發展定位。
據《溫州日報》報道,4月17日在該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溫州市長張耕表示:“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描繪了溫州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提出了鞏固提升溫州在全省‘鐵三角’地位的奮斗目標。我們要正確認識溫州所處的歷史方位和使命擔當,始終保持敢為人先的勇氣、改革創新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努力再現溫州發展的新輝煌。”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注意到,在溫州之前,同處于浙江龍頭地位的兩個副省級城市杭州與寧波,已分別在4月16日和14日閉幕的市兩會上亮出了各自的“超級雄心”——“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和“建設國際港口名城、打造東方文明之都”。
值得一提的是,缺乏港口資源優勢的杭州將目光對準了穿境而過的錢塘江,希望將其變成“城中江”,通過“擁江發展”實現“世界名城”的既定目標。
溫州:鞏固提升“鐵三角”地位
地處浙江北部、東部和南部的杭州、寧波、溫州的經濟實力歷來雄踞浙江各地市前三位,以“三足鼎立”之勢,構成了經濟大省的區域發展格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杭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50.5億元,位居全省第一;寧波、溫州分列二、三位,分別為8541.1億元和5045.4億元。

“這是對溫州發展的把脈定調、把關定向,為溫州發展明確了新定位、確立了新標桿、指明了新方向。”2月25日,《溫州日報》在頭版刊發題為《強化打造浙江省“鐵三角”的歷史擔當》的評論員文章。
文章寫道,溫州在全省、全國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決定著溫州應該在全省當標桿,甚至在全國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審視當下區域競爭格局,杭州、寧波標桿在前,溫州是否懷有奮起直追、不甘落后的雄心壯志,該拿出什么樣的謀略與作為鎖定“鐵三角”格局,是繞不開的發展之問。
位于浙南的溫州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民營經濟的發祥地,曾創造出以民本經濟、市場經濟、實體經濟和有限有為有效的政府治理為核心內涵的“溫州模式”。但2011年始發的民間金融危機一度使溫州經濟遭受重創,直至今年1月才基本消除金融風險。
“溫州擁有人口規模、區位條件、自然生態稟賦、經濟實力以及溫州人資源、溫州人精神等優勢。與杭州、寧波一起打造全省‘鐵三角’,溫州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既要以杭州、寧波為標桿,找準奮發進取的路徑,更要看到溫州的優勢和潛力所在,永葆定力、增強動力、厚植能力,為浙江勇立潮頭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溫州日報》2月25日刊發的評論員文章說。
據“溫州發布”微信公眾號消息,4月16日在參加政協民革、民盟、民建、民進界別聯組討論時,溫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表示:“打造‘鐵三角’,首先要重拾信心。”

他說,溫州的昨天,敢為人先、引領潮流,創造了風向標式的輝煌;溫州的今天,走出低谷、贏得新機,釋放持續向好的強烈信號,“我們應當重拾信心、堅定信心,朝著溫州更加美好的明天闊步前進”。
“打造‘鐵三角’,關鍵還要重塑形象。”周江勇指出,要重塑社會信用形象,政府以身作則、誠信先行,社會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以誠信鑄造溫州城市名片;重塑實力過硬形象,抓存量經濟提質增效,抓優質增量促轉型促發展,以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鞏固提升“鐵三角”地位;重塑城市品質形象,做到精準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以精品工程、傳世之作展現溫州城市獨特魅力;重塑城鄉協調形象,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以城帶鄉、城鄉共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寧波:瞄準“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打造“名城名都”
位于長三角南翼的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寧波,早在今年年初的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就將“國際港口名城,東方文明之都”定為未來的發展戰略定位。
“確立建設國際港口名城、打造東方文明之都的奮斗目標,是市委著眼發展全局、深入調研思考、廣泛征求意見、反復謀劃研究慎重作出的戰略決策;是貫徹國家戰略的重要之舉,是中央‘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要求在寧波的生動實踐;是聚焦浙江歷史方位的題中之義,是寧波在建設好‘浙江的今天’中的鮮明印記;是實現寧波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躋身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的戰略路徑;是順應寧波人民期待的鄭重之諾,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全面小康標桿城市的具體行動。”浙江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唐一軍在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作報告時表示。
唐一軍指出,寧波要建設的國際港口名城,應該是寧波舟山港世界強港地位確立,創新發展動能強、城市極核功能強、高端要素配置能力強的港口名城;是港口經濟圈與寧波都市圈互動融合發展,制造業創新中心、經貿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務中心地位凸顯的港口名城;是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發展水平比肩國際同類城市,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港口名城。
寧波要打造的東方文明之都,應該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協同發展,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和諧共生,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交相輝映,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外先進文明成果相互交融的文明之都;是經濟發展品質、城市人文品質、公共服務品質、生態環境品質整體提升,人民群眾共沐文明之光、共享文明成果的文明之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市民素質全面提升,物質富裕與精神富有互促共進的文明之都。

“建設國際港口名城,打造東方文明之都,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寧波發展的奮斗目標,是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確立這個目標,既要振奮人心、鼓舞斗志,又要切合市情、切實可行。”唐一軍說。
在今年的寧波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一目標得到了重點體現。
“今后五年是寧波追趕跨越的五年,也是實現‘振興寧波、再創輝煌’的關鍵時期。”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寧波將圍繞早日躋身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的總要求,追趕跨越,勇毅奮起,協同推進產業高新化、城市國際化、發展均衡化、建設品質化、生態綠色化、治理現代化,加快建設國際港口名城,努力打造東方文明之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寧波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推向新階段。
據《寧波晚報》報道,寧波市長(時任代市長)裘東耀在參加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鄞州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大變革的時代孕育大機遇,也會有大挑戰”。為加快建設“名城名都”,寧波要大抓實體企業,大興民營經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夯實項目支撐,讓好項目、大項目成為寧波追趕跨越的強大動力引擎。同時,積極應用新技術、探索新模式、打造新產品,大力發展智能經濟、智能制造和現代服務業,以高端導向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
在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唐一軍再次向全市發出加快建設“名城名都”的動員令。據《寧波日報》報道,唐一軍在閉幕會上要求全市上下樹立“六心”(責任心、事業心、進取心、自信心、敬畏心、包容心)、提振“六氣”(干事創業的士氣、攻堅克難的勇氣、開拓創新的銳氣、不甘落后的志氣、清明廉潔的正氣、上下同欲的人氣),以“干”繪就藍圖,以“干”實現夢想,以“干”譜寫“名城名都”建設的嶄新篇章。
杭州:“擁江發展”,將錢塘江變成“城中江”
作為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的城市,杭州未來發展的新目標——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則源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介紹2016年G20領導人峰會舉辦城市杭州時的用語。
據新華社報道,2015年11月16日,習近平在G20領導人安塔利亞峰會工作午宴上介紹2016年峰會的舉辦城市: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創新活力之城,相信2016年峰會將給大家呈現一種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
在就2016年二十國集團峰會發表致辭時,他表示,杭州既充滿濃郁的中華文化韻味,也擁有面向世界的寬廣視野。我相信,大家共同努力,杭州2016年峰會將呈現給世界一份別樣的精彩。
在今年2月下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杭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加快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被確定為杭州今后五年的發展目標。在4月召開的市兩會上,該提法又作為未來發展戰略定位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
據浙江新聞客戶端報道,為加快建設世界名城,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在兩會期間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杭州的明天如何,就看錢塘江兩岸發展。建設世界名城,杭州要立足大視野,謀劃擁江發展,讓錢塘江真正成為‘城中江’。”

錢塘江是杭州乃至浙江的母親河,穿杭城而過。過去杭州五大主城區均集中在錢塘江西側,因此錢塘江也被稱為“城邊江”。但隨著江北岸錢江新城的快步發展和江南岸以信息經濟為核心的濱江區的崛起及蕭山區撤市設區后加快向主城區的融合,杭州正試圖從“西湖時代”邁入“錢塘江時代”。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今年1月下旬,趙一德在杭州城研中心聽取杭州城市學研究工作匯報時,專門提到了“如何積極擁抱‘錢塘江時代’”。
他說,當前,要堅持以規劃為引領,以法律為保障,做好錢塘江保護開發這篇文章;要抓緊調查研究,搞準摸透錢塘江保護開發的資源優勢、工作基礎和困難挑戰等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保護條例和行動方案,上下游聯合行動,像實施運河綜保工程一樣整治好、管理好、利用好200余公里長的錢塘江,推動杭州擁江、跨江發展,把錢塘江變成杭州“市內的江”、“城中的江”。
“今后,杭州要以錢塘江為軸線,逐步向南發展。”趙一德說,擁江發展要有“大杭州”概念,主城區不能限定在現有范圍內,江兩岸區塊要聯動發展。
在4月15日的杭州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趙一德指出,處于“后峰會、前亞運”的杭州,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有機遇、更有責任、更有底氣建設世界名城。
他表示,全市各級人大和廣大代表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把鼓舞人心的奮斗目標轉化為致力發展的生動實踐,為加快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而不懈奮斗,為“浙江的今天”“中國的明天”貢獻更多杭州實踐、杭州素材、杭州智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