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念丨從《星球大戰》到《銀翼殺手》,他們成就了科幻經典
本月,道格拉斯·特朗布爾(Douglas Trumbull)和羅伯特·布拉萊克(Robert Blalack)這兩位好萊塢電影特效大師辭世的消息相繼傳出,一時間令業界扼腕。可以說,從《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戰》到《銀翼殺手》,電影史上多部科幻經典作品的成功,都離不開這兩位特效大師的妙手巧思。更重要的還在于,他們所活躍的年代,電腦CG特效尚未誕生,影視作品中的種種特殊效果,靠的都是實打實的人工實現,對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的要求,絕非此后靠著人工智能打天下的CG特效所能比擬。

道格拉斯·特朗布爾
特朗布爾:不想當導演的特效師不是好預言家
2月7日,道格拉斯·特朗布爾的女兒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確認了父親的死訊。入行五十多載的特朗布爾是曾憑借《第三類接觸》《星際迷航1:無限太空》和《銀翼殺手》三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金牌特效師。
他兩年前因中風倒下,之后又被確診罹患腦瘤,雖歷經積極治療,最終仍因癌癥引發的多重并發癥,沒能等來自己的八十大壽。
道格拉斯·特朗布爾1942年4月8日出生在洛杉磯。他的父親唐納德·特朗布爾是好萊塢第一代電影特效師,代表作中以1939年上映的《綠野仙蹤》最為著名。小特朗布爾自小耳濡目染,走上電影特效道路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上世紀六十年代,二十出頭的他被一間制作公司看中,請他參與制作一部名為《飛向月球和太空》(To the Moon and Beyond)的科幻短片。在1964年舉行的紐約世博會上,這部短片在美國旅游與交通局的展館內循環播放,成功征服了也在觀眾人群中的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沒多久,庫布里克便將特朗布爾找去幫忙制作正在拍攝中的科幻大片《2001太空漫游》。初來乍到,導演交給特朗布爾的任務相對簡單:負責制作“發現號”太空船上的各種電腦顯示屏畫面。特朗布爾從《科學美國人》雜志過刊上找來上千頁的內容,將它們悉數復印后再進行翻拍,由此制成片中大量的電腦顯示屏畫面。
隨著影片拍攝的深入,特朗布爾的重要性逐漸顯現,也得以參與該片幾場重頭戲的特效制作。尤其是接近影片結尾時那段被稱作“星門”的段落,如今看來似乎是顯得有些小兒科的萬花筒式光影變化場景,但放在電腦特效還沒有誕生的當年,都是靠著特朗布爾他們自制的一套旋轉鋼板加上帶背光玻璃板的系統,通過各種光線變化和攝影技巧而憑空制造出來。據說,光是這段“星門”的特效,就制作了長達半年時間。

《2001太空漫游》中“發現號”上的各種電腦顯示屏畫面,出自特朗布爾之手。
不過,《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特朗布爾和庫布里克之間,卻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該片演職員表中,連同他在內的四人都被標為“特殊攝影效果監督”,而庫布里克則被標為“特殊攝影效果設計兼導演”。在1969年的奧斯卡上,該片共獲四項提名,結果只拿到這一項最佳特效獎,而獲獎者正是庫布里克本人。
對此,當時年輕氣盛的特朗布爾相當不滿,認為庫布里克有貪功之嫌,相信自己和他幾位同事,才更有資格獲得小金人。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兩人的這一矛盾被徹底公開,已經鬧到了街知巷聞的地步。直至1999年庫布里克忽然離世前,兩人都未能完全達成和解,也讓主動出席庫布里克葬禮的特朗布爾深感后悔。
其實,爭議歸爭議,但特朗布爾歷年接受各種媒體訪問時,從不諱言庫布里克所給予他的巨大影響,回想當初,正是為《2001太空漫游》工作的經歷,讓他萌生了自己也要當導演拍電影的想法。
回到好萊塢后,特朗布爾成立了一家特效公司,競標獲得《人間大浩劫》(The Andromeda Strain,1971)的特效工程,并成功征服了導演羅伯特·懷斯,并且確立了自己的行業地位。就此,他說服環球影業投資他拍攝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宇宙靜悄悄》(Silent Running)。不過,對于這位新人導演,環球影業表現得相當“摳門”,不光制作預算只給了區區100萬美元,而且影片上映前完全沒做任何宣傳,就想看看純粹靠觀眾口碑,是不是能讓這部電影獲得票房成功。
《宇宙靜悄悄》不出所料遭遇票房滑鐵盧。但時至今日,這部環保主題的科幻電影已似預言一般,成了大量科幻影迷心目中的影史最被忽視的經典之一。

特朗布爾的導演處女作《宇宙靜悄悄》,預見到未來人類將面臨的環保問題。
在經歷了一段事業的低潮后,特朗布爾在1975年迎來了職業生涯的又一轉機。當時,導演斯皮爾伯格正在籌拍新作《第三類接觸》,預先做功課時,他重看了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強烈意識到必須要請來特朗布爾幫忙操刀特效,《第三類接觸》才有可能獲得成功。為此,斯皮爾伯格甚至不惜專門付了一筆“借調費”給特朗布爾當時的東家派拉蒙影業。
在《第三類接觸》里,特朗布爾開創性地使用了所謂“動作控制”的技術,更在一場外星飛船穿破云層飛臨地球的畫面里實現了驚人的視覺效果,這也讓他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次奧斯卡提名。
還是要不厭其煩地重申一遍,這是在電腦CG特效尚未普遍運用于好萊塢電影的時代,光是影片中那種層云流動上下翻滾的畫面,就已是當時特效技術的天花板了。而且那種撥云見日的效果,即便是在自然界里也可謂千年難遇,想純粹靠緣分用鏡頭捕捉,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特朗布爾想到的辦法是:找一只巨型透明魚缸,裝滿淡水和鹽水,再在水中注入白色的蛋彩畫顏料,由此制造出了奇妙的云朵變幻的效果。此外,法國導演特呂弗飾演的科學家一角在片中用來與外星人溝通的那套手語,據說也是特朗布爾向導演斯皮爾伯格推薦的方案。

特朗布爾在魚缸中完成《第三類接觸》里外星飛船穿破云層來到地球的畫面。
差不多也就是在《第三類接觸》快要拍攝完成的時候,特朗布爾又收到一份新的工作邀約:派拉蒙想要他來負責《星際迷航1:無限太空》的特效工作。該片由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同名科幻劇集衍生而來,群眾基礎極強,很受外界看好,導演方面找來的恰好是曾和特朗布爾合作過的羅伯特·懷斯。不過,為一門心思完成《第三類接觸》的收尾工作,他拒絕了這份邀約。無奈之下,派拉蒙改找動畫師羅伯特·阿貝爾(Robert Abel)領銜的特效團隊,不料此舉竟埋下禍根。
《星際迷航1:無限太空》拍了一年,導演懷斯憤怒地發現,耗資上百萬美元完成的特效工作,竟然完全不符合他對這部電影的想象。1979年2月,派拉蒙被迫與該片原特效團隊解除合同關系,特朗布爾臨危受命,趕來江湖救急。
進入劇組后,特朗布爾一看才發現,原團隊完成的所有特效畫面,竟無任何一點可以使用,只能全部推倒之后從頭再來。但影片當年12月的檔期早已定下,規定時間不能殺青的話,電影公司要賠償院線一大筆錢。被逼無奈的特朗布爾,只能用起了三班倒的辦法:三組特效團隊一天24小時一周七天連軸轉,終于在規定的半年時間里完成了影片的全部特效。
細細算來,《星際迷航1:無限太空》的特效工作量,竟相當于《星球大戰:新希望》和《第三類接觸》兩部科幻巨制的總和!而片中那場將近五分鐘的“企業號”亮相的畫面和史波克只身飛向宇宙深處的場面,也確實都給當年的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1980年的奧斯卡上,他憑借此片第二度沖擊小金人,卻遇上劃時代的科幻巨制《異形》,結果輸得心服口服。

《星際迷航1:無限太空》中“企業號”亮相的畫面。
1981年,他又擔任了電影《銀翼殺手》的特效總監,設計出了將各種未來感十足的畫面直接投射在飛艇和摩天大樓上的特效,領一時風氣之先,也獲得了1983年奧斯卡最佳特效的提名,結果卻又輸給了電影《E.T.外星人》的幕后特效團隊。

特朗布爾為《銀翼殺手》設計出未來感十足的畫面。
早已厭倦了替他人做嫁衣的特朗布爾,在《銀翼殺手》拍到一半的時候,已開始籌備自己的第二部導演作品《尖端大風暴》(Brainstorm)。和環保主題的處女作《宇宙靜悄悄》一樣,《尖端大風暴》同樣具有驚人的預見性。作為影片故事核心的腦電波分享技術,與如今的VR虛擬實境科技幾乎可以完全畫上等號。特朗布爾還為此特別開發了一套70毫米攝影系統Showscan進行特效拍攝,卻因為電影院不愿為放映該片而專門花錢購買配套的放映設備而未能真正用上。

特朗布爾的第二部導演作品《尖端大風暴》預見了VR的誕生。
更糟糕的還在于,影片拍到一半的時候,該片女主角娜塔莉·伍德竟在一次外出旅行途中離奇死亡,導致投資方米高梅影業險些決定要讓整個拍攝工作半途而廢。靠著特朗布爾的一腔熱情,《尖端大風暴》在拖了兩年之后終于得以公映,但受到女主角意外身亡的負面新聞拖累,票房成績甚至還不如《宇宙靜悄悄》,也讓特朗布爾下定決心告別影壇。
此后的幾十年里,這位特效天才將自己的一腔創作熱情全部投入到環球影城的《回到未來》沉浸式體驗項目的開發設計工作中,還在1993年憑借那套Showscan攝影系統,贏得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科學工程獎。
2010年,離開影壇已近三十年的特朗布爾,終于在著名導演特倫斯·馬利克的深情感召下重新出山,為《生命之樹》擔任特效顧問。而他為影片設計的那段長達十幾分鐘的生命緣起的段落,可謂是集其畢生功力于一役,給新時代的電影觀眾以深深的心靈沖擊。

《生命之樹》中生命緣起的段落。
2012年,三度沖擊奧斯卡未果的特朗布爾,獲得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哥頓·索耶獎,這是奧斯卡為表彰技術人才而設置的終身成就獎,代表了一代好萊塢特效大師的終極成就。

羅伯特·布拉萊克
布拉萊克:工業光魔的奠基者
回想1978年時特朗布爾憑借《第三類接觸》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提名時,那年僅有兩部影片參與最佳特效獎的角逐,最終,斯皮爾伯格的《第三類接觸》輸給了喬治·盧卡斯執導的《星球大戰:新希望》,而代表后者獲得小金人的五人特效團隊中,就有本月離世的另一位特效奇才羅伯特·布拉萊克。就在特朗布爾離世的同日,美國媒體也報道了73歲的布拉萊克已在2月2日病逝的消息。

《星球大戰:新希望》當年戰勝《第三類接觸》拿到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1948年12月9日出生于巴拿馬的布拉萊克,除拿過這一次奧斯卡獎外,還在1983年憑借美國收視人群高達一億的核爆電視電影《浩劫后》(The Day After),拿到過一項電視艾美獎。

布拉萊克憑借電視電影《浩劫后》拿到一座艾美獎。
當初盧卡斯拍攝《星球大戰:新希望》的時候,據說也曾向成名已久的道格拉斯·特朗布爾發出過邀約,但后者已開始籌備《第三類接觸》的特效工作,因此轉而向其推薦了曾在自己手下服務多年的得力助手約翰·迪克斯特拉(John Dykstra)和羅伯特·布拉萊克。
借著《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熱映,以迪克斯特拉和布拉萊克為骨干的工業光魔公司,迅速從無到有成長起來。多年之后回憶起當初這段經歷,布拉萊克曾表示,那就像是“帶著一頂還沒縫補好的降落傘,就從飛機上跳了出去的感覺”。
服務好萊塢的幾十年里,布拉萊克曾主導過科幻電影《靈魂大搜索》(Altered States,1980)、恐怖片《狼人就在你身邊》(Wolfen,1981)、《機械戰警》(RoboCop)以及美國公視頻道的著名科普節目《卡爾·薩根的宇宙》(Cosmos: A Personal Voyage)等諸多美國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的特效工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