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常出現在中國人餐桌上的蝦有哪些?
FOOD
美食科普
MYTHBUSTER
基圍蝦、羅氏蝦、對蝦、白蝦....日常出現在中國人餐桌上的蝦,品種多到讓人頭大。明明青色的蝦殼,為什么加熱就能變成紅色?蝦線到底是什么?真的要去掉么?
今天我們繼續邀請“”為我們進行蝦的科普。關于蝦變紅的秘密,我們還專門制作了一個視頻!
關于蝦的種種,一次性搞明白!
蝦,中國人最日常食用的水產品之一。

在中國大陸1.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油燜大蝦、烤大蝦、生腌蝦……無時無刻地在挑動著人們的味蕾。
不過雖然都叫蝦,它們的差別可是相當大的。這世界上的蝦少說有幾千種,經常登上中國人餐桌的,也有十幾種。

對蝦
對蝦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種蝦了。

對蝦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俗名:明蝦、青蝦、黃蝦……但為啥被叫做對蝦?主要是因為以前應季的對蝦個頭都挺大,越大價格也就越貴,所以就不按斤兩賣,而是成對出售,久而久之就叫成了“對蝦”。
最出名的當數油燜大蝦,紅亮的顏色就令人賞心悅目,咸鮮微甜的味道配合緊實的蝦肉,讓人非常滿足。

除此之外,炸烹蝦段也是一道經典的對蝦料理,它也是京劇名家馬連良先生的最愛。
這道菜的特點就是快速炸烹,將對蝦切成兩段,掛糊炸至杏黃,再配以蔥姜絲、香菜段,用適量清味汁(無淀粉)一烹而成。
“馬連良先生叫這道菜時,必吩咐要‘分盤分炒’。即炒三、五對蝦,用八寸盤盛上。吃完一盤,再炒一盤。有時連吃三、四盤。”

因為炸烹蝦段必須趁熱食用,這樣才能享受到外焦里嫩,鮮香清爽的口感。如果一鍋炒得太多,蝦段就烹軟了,上桌吃不完,涼掉之后味道也大減。
其實,新鮮的對蝦只用簡單的烹飪味道也是非常鮮美的,無論鹽水煮、烤大蝦,還是做成軟炸蝦仁都是很好的選擇。

風味人間3拍攝的,是湛江著名美食蝦餅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第八集拍攝的是南美白對蝦,學名叫凡納濱對蝦。

這個蝦個頭不算小,好養活,淡水海水都能養,給吃點東西就能活,產量還高,在上世紀末引入中國之后,就迅速占領了不小的市場份額。

這種南美白對蝦對烹飪手法也不挑剔,無論是煎炒烹炸還是做餃子餡都能適應,為中國人的餐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基圍蝦
基圍蝦大概是被最多中國人熟知的蝦了,它的學名其實是刀額新對蝦。

刀額新對蝦
*維基百科
基圍蝦的這個俗名和它的學名,真的是八竿子打不著,這又是什么原因?
基圍在廣東是指防浪堤壩,所以基圍里養的蝦就叫基圍蝦了。養得最早、養得最多就是刀額新對蝦,就用“基圍蝦”來指代它了。如果別的蝦在基圍里養殖,或許也可以叫基圍蝦了。

*香港濕地公園網站
從沿海到內陸,食用基圍蝦的地域特別廣,原因和海白蝦類似,基圍蝦產量高,而且好養,海水淡水都可以養殖,所以價格不貴。
另外,基圍蝦的生命力也很強,在市場上也可以保持活蹦亂跳,看起來就很新鮮。不過,基圍蝦的個頭相比于對蝦和海白蝦要小一些,蝦殼也薄,不適合猛火急攻,白灼或是蒜蓉蒸都是更好的選擇的。

白灼基圍蝦
*攝 | 食尚小米
河蝦
河蝦的品種很多,中國人最常吃到的是日本沼蝦。

日本沼蝦
*《風味人間》第二季
與前幾種蝦相比,日本沼蝦的特點一是小,一盤清炒蝦仁常常就有上百只蝦;二是長臂,胳膊的長度和身子相當。
江南地區特別喜歡吃河蝦,最著名的就是清炒河蝦仁。

蝦子炒河蝦
清炒河蝦仁講究活蝦剝殼,力道要掌握好,蝦仁不能破相,洗凈后將蝦仁上漿腌制,炒蝦仁則講究快,翻炒不超過半分鐘。上桌后的蝦仁,沾上一點香醋,細細品味,雖然個頭不大,但肉質鮮甜。
三蝦面,蘇州面的頭牌,一碗三蝦面的價格通常在百元上下。價格這么貴,一方面是因為時令短暫,另一方面是它非常費人工。

蘇州三蝦面
三蝦面并不是三種蝦,而是將小河蝦中的蝦黃、蝦籽、蝦仁細細剝出,蝦籽和蝦仁分別炒熟,最后才合到一起。一碗白湯面配上鮮甜的蝦肉和濃香的蝦籽、蝦黃,是最江南的美味。
太湖白蝦
中國人吃東西講究原產地,而淡水蝦里最極品的非太湖白蝦莫屬,太湖白蝦也與白魚、銀魚一起并稱太湖三白。

太湖白蝦
* 攝 | 神婆
它的學名其實是秀麗白蝦,在全國很多水域都有出產,當然太湖出產的最有名氣。太湖白蝦在活著的時候是透明的,做熟之后才會變白,故而又有“水晶蝦”之稱。
對于這種極品的食材,不需要復雜的烹飪方式,鹽水煮便是極好的料理。
追求原汁原味的人們更是推崇生吃。
一種是做成嗆蝦,將太湖白蝦清水洗凈,放黃酒、白糖、醋、蔥、姜末、鮮醬油等調料,拌勻后倒入盆內,再放入活蝦,即用碗蓋住,吃時揭開,不但其味鮮美,而且盤中白蝦還在活蹦亂跳。

醉蝦,不過這個醉的不是白蝦,是河蝦
另一種是做成醉蝦,用白酒浸漬嗆醉,瀝干酒汁,然后倒入蔥姜汁和鹽,裝盆上席,揭開盆蓋,即可食用。
草蝦
草蝦的學名叫斑節對蝦,因為喜歡生活在有水草的地方,所以叫它草蝦。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個頭大,最大的甚至能超過一斤,這兩年賣得很火的、個頭巨大的進口黑虎蝦,其實就是草蝦。

斑節對蝦可以長到非常大
*flicker
這種個頭就決定了它能承受住比較激烈的烹飪方式,油燜大蝦,蒜蓉芝士焗大蝦等等。日本料理中,鐵板燒也經常會用到草蝦。
羅氏蝦
這兩年還有一種原產于東南亞的蝦在中國也很火。
羅氏蝦,學名淡水長臂大蝦,個頭本來就不小,20公分的蝦都很常見,倆大長臂更是比身子還長。

羅氏蝦
*搜狗百科
同時,羅氏蝦也是世界上養殖量排名前三的蝦種之一。羅氏蝦用來做香辣蝦或者東南亞風味的咖喱蝦,都很適合。
蝦皮
還有一些蝦并不適合直接去吃,需要進一步加工才能食用,比如《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戳)。

中國毛蝦,名副其實的小蝦,體長只有2.5~4厘米,無色透明,個別部位微呈紅色。遍布全中國的著名海產品“蝦皮”即以本種為主體,當然也會混有其它小蝦類。

那些關于蝦的爭論
雖然經常吃蝦,但有關蝦的疑問和爭論還有很多。
比如,為什么蝦做熟之后就會變色?蝦體內的蝦青素明明是紅色,為啥活著的時候,大多數蝦是青色的?
這是因為,甲殼藍蛋白會使蝦青素分子發生扭曲,改變其反射光線的方式,從而改變蝦青素的顏色,游離狀態的蝦青素呈紅色,但與甲殼藍蛋白結合后便會變成藍色。當蝦被高溫加熱時,甲殼藍蛋白便會與蝦青素分離,使蝦青素恢復原有狀態,呈現出本來的顏色。
要不要去蝦線則更是一個持續多年的爭議。蝦線是蝦的腸道,殘留的當然是不可描述的那啥,如果介意就去掉,如果不介意,做熟了也無所謂,就是可能會影響口感。
蝦的正面也有一條線,那條線是蝦筋,完全不影響食用,但如果要凹出筆直的造型,那就要去除蝦筋。

最后還有一個是關于蝦皮是否補鈣的爭論。蝦皮的鈣含量是很高,將近牛奶的10倍,但蝦皮中的鈣并不好吸收,而且鹽含量太高。靠蝦皮補鈣,也許鈣沒補上去,血壓先上去了。

參考資料
[1]《科工力量:沙漠、鹽堿地里養蝦,吃貨們還要擔心什么》,觀察者網
[2]《甜蝦為什么那么甜?》,微博@薩爾茨堡的魚
[3] 蝦,wikipedia
[4]《馬連良究竟有多會吃?京城大館子名菜少不了他捧場》,北京晚報
作者:三個料理人 | 衛奕奕
排版:風味君
頭圖:《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疑問請聯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標題:《科普 | 常出現在中國人餐桌上的蝦有哪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