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聲:從周期看中國商業新秩序形成
如果讀過達利歐的《原則》和《債務危機》,令人印象深刻的倒未必是對金融投資和債務危機的獨到見解——嚴格的工具理性、開源的經驗共創,反而成為足夠識別的達利歐算法。所以,達利歐在新作大開大合而不失精密地提出周期論的見解,既讓人想起金觀濤、劉青峰的超穩定結構研究,又不由得讓人聯系到朱迪亞·珀爾的《為什么:關于因果關系的新科學》,這仍然是達利歐算法的演進,可以說是一次雄心勃勃,試圖解釋中美關系走向和劇變時代世界秩序應對方法的大膽嘗試。他所選擇的貨幣能力和債務周期角度,擊中肯綮,要言不煩地歸納了有史以來的興衰更替。
達利歐認為,大國崛起與衰落,貨幣與債務在其中循環往復地變化堪稱線索。他以金融視角對過去500年的世界發展做出思考,有兩個字貫穿始終——周期。理解貨幣周期,理解債務周期,盡管世界的混沌無序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但仍有周期可循。所以我們看到,英鎊喪失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之日,恰是美國憑借美元形成主導地位之時。世界格局此消彼長,放眼當下,中美沖突成為無從回避的焦點,一如“大數據+大型人工智能+大型計算=卓越決策”的公式表達,數字化用戶規模與科技高速發展促使中國迎來上升周期,進而也將比美國更快提高決策質量。達利歐用大量篇幅,選擇了不同于黃仁宇方法的中國歷史梳理,貌似觸及了古老國度的勤奮內核和可持續創造力。達利歐堅定認為,未來總屬于強貨幣能力、強債務周期應對能力、強價值創造能力的國家。上升的周期,對中國商業新秩序的推動也是必然。這一輪智能經濟競爭,中國表現出強有力的數據優勢和場景優勢,最終集結成認知優勢,成為商業新物種不斷涌現的國度。數字化用戶規模與數字化生活方式的滲透,讓大量“場景建模”轉化為新的商業模式,大量新的連接手段已經成為今天數字生活的底層。
充沛而復雜的場景,成就技術進化的中國方法和中國范式,中國得以接棒成為全球商業創新“主戰場”。被矚目的新周期中向何處去,在于思考世界秩序變化所堅持的原則,以及采取何種契合周期方法論的行動。新物種遵循演化周期,大國崛起背后其實也是舊世界的新物種刷新。我們需要基于新的演化周期重新看待今天全球技術競爭的新規則。是否能夠基于技術暢想成為真實商業規則的判斷標準并不復雜:第一,在打破連續性的路徑依賴中,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非連續性突破和創新;第二,針對具體問題開發和設計場景,解決新問題就是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其本身就是技術進化的成果。這些創新成果也自然會表現為貨幣能力與債務周期的全新系統。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復,但自有韻律”——只不過韻律在今天的表現會更為復雜。理解達利歐回顧歷史和職業生涯的精彩提煉,并不是把他應對世界秩序變化的方法奉為圭臬,而是要深入理解原則的方法論本身,理解AI時代真實的數字因果律。正是數字孿生讓達利歐聚焦的金融場景有了新的價值體系去重組與迭代。
橋水長期以獨樹一幟的建模角度和建模能力,立足債務、貨幣、金融、財富等周期,極度理性地深入經濟各項指標和參數的變化,以此預判世界的沖突和發展。同理可以理解中國當下的商業新秩序形成——根植的正是足夠多樣的場景、足夠豐富的樣本和足夠深入的數據建模。數字社會不僅更加強化建模能力,同樣數據推動的商業大勢也不以少數人意志為轉移。建模是研究方法,也是理解角度。建模能力提升會形成更深入的場景應用?!对瓌t: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出版的意義,恰恰在于啟發當下,以極度理性的研究能力和極度透明的建模體系理解商業,理解數字時代的競爭力,我們將透過看似越來越不確定性的未來,感受新物種生生不息的中國商業新秩序。

《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1月出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