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素人瘋狂feature的《王嘉爾》,到底踩中了什么點?
原創 朱力克 新音樂產業觀察

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朱力克
前段時間,王嘉爾發了首新歌,新歌的名字就叫《王嘉爾》。
這是王嘉爾與華語樂壇巨星操盤手陳澤杉的再度合作。新歌由TEAM WANG records、白米范(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陳澤杉創立的新品牌公司澤山音樂聯合發行,也是王嘉爾即將推出的華語專輯中最先亮相的作品。
一上線,歌曲就空降了各大音樂榜單,眾多圈內好友也在第一時間轉發支持。發行不到一周,B站、微博和抖音上就已經有了數百個素人feature版本。這些版本里,他們都用自己的故事重寫了歌詞。各種各樣的feature版本也讓歌曲熱度持續攀升。
顯然,這是《王嘉爾》具備了一首成功的歌曲所必需的傳播要素——共鳴的成果。
“無法共鳴”是當下大多數華語新歌被詬病次數最多的一個點,聽眾在音樂里找不到感情和情緒的寄托,是唱作角度的偏離還是歌手自身的問題?《王嘉爾》到底是抓住了聽眾的什么共鳴點,以至于激發了這么多的人的創作欲?
解開這一謎題,也許能為華語唱作找到共鳴失蹤的根源以及一個可參考的新方向。

A
用故事換故事
《王嘉爾》是一首王嘉爾包攬了詞曲、參與了制作的原創歌曲。他把整整十年的時光,都放在了這首只有4分33秒的歌曲里。如其名,這是一首自傳。
相對于同類型歌曲中大段的抒情或者平鋪直敘的形式,《王嘉爾》選用了4個Hook來包裹三段故事。這三段故事所代表的正是王嘉爾十年音樂之路中的、三個關鍵的時間點。
故事的小黃花還要從“17歲的Jackson,記得2011”說起。
2011年,17歲的王嘉爾已是多個冠軍加身的擊劍運動員;也是在那一年,他選擇了一條全新的人生道路:音樂。為此,王嘉爾不得不完成一個獨自遠航的冒險家首要的成長步驟———離家。

從練習生到人氣男團成員,再到成立個人音樂廠牌TEAM WANG records,王嘉爾花了六年。在其廠牌成立的2017年,王嘉爾接連發行多首原創單曲,將其追夢故事成功地加載到了2.0模式。
這一模式里的王嘉爾,身份、飛行里程多了,唱作的機會也多了,然而從他發歌的頻率以及歌曲的質量來看,相對于走量,他更看重每次輸出的品質。包括《OKAY》《Dawn of us》《LMLY》《一個人》等,它們的發行周期都可以以季度來劃分,但歌曲上線后,從國內到國外霸榜的時長也幾乎都可以以月而論。
隨后,“咬著 cookies 見證4 個熊貓在這故事里”的3.0來了。
2021年,王嘉爾帶著由他集結的團隊——PANTHEPACK再度起航。“PAN”代表革新,“THE PACK”象征著群體和團結。“熊貓團”以多元立體的音樂風格、團體協作的形式,將華人音樂成功地推向了更大的國際舞臺。
在《王嘉爾》快結束時,王嘉爾說了一句:“這是我的故事,那你的呢?”這句后,歌曲留出了16拍的空拍,以便于他人更方便地回應這句“邀請”。以此看來,《王嘉爾》可能是想用故事換故事,從而達成feature式傳播,但顯然,這種形式一般只會在粉絲圈層內引發效應。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王嘉爾》的傳播范圍早已突破這一層面,依托故事傳達的信息可能才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B
細節決定內核
寫故事算得上是歌曲創作中最普遍用到的手法之一。故事的切入角度以及唱作者想要借此抒發的情感不僅能考驗一個唱作者的功底,還能決定一首歌是否能引發聽眾共鳴。
追夢是《王嘉爾》的唱作主題,但在歌曲選用的這三段故事里,沒有風花雪月,也沒有自我吹噓,甚至連自我評價,王嘉爾也只是給了一個“沒有so bad”。
說起在正是強說愁的年紀和家人的分別,他選擇的卻是“三個行李箱”“收拾衣服”這種樸素的、具像化的細節,再到一句“無論我人在哪里/就算我走遍世界各地/無論我人在哪里/都掛著這一切在懷里”收尾。講到海外經歷時,他講了一個吃炒飯的故事,又是“地鐵二號線出口”、在地圖上搜線路這樣的細節,然后唱道:“她輕輕摸了我的頭/叫我不用買單/這孩子一個人在這里打拼不容易”。
其實,在早期的經歷里,他應該有很多或委屈或勵志的、異于他人的故事,但他卻獨獨選擇了這些溫暖平實的片段,并用最日常的細節構建場景,以此來刻畫當時那份孤獨與不安的狀態。顯然,這樣細致入微的音樂表達,他想講的不只是他的故事,還有當下無數為夢想背井離鄉的、年輕人的故事。
這可能是為什么“破防”成為了歌曲相關評論、樂評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因為大多數素人feature版本也都沿用了這一寫法:用溫暖的故事來包裹追夢路上的孤獨和傷痛。

近日,微博上還出現了一個名為#你看出了王嘉爾新歌MV多少個細節#的詞條。在解析MV的截圖里,有香港、海外、北京三地的地鐵和出租車,有他學校的外墻和拿著籃球的發小、還原的爸媽合照,還有海外地鐵站、北京路口以及那個背著背包走進擊劍館的小王嘉爾。
并且在代表了他生日日期的3:28秒時,畫面里的王嘉爾摘下了耳機,說出了那句:“這是我的故事,那你的呢?”因為每個人離家追夢的形式都不一樣,所以《王嘉爾》著重選擇保留下來的、不是某種專屬于王嘉爾自己的形式,而是能讓所有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都能產生共鳴的情感內核。
解析到這里,明顯感覺這些體現的已經不是王嘉爾的什么唱作技巧了,而是這首歌輸出的目的:用真心換真心。
在這些悃愊無華的細節里,《王嘉爾》成功地用全篇的“我”描摹出了無數個“你”。這可能才是歌曲能引發大規模素人feature的主要原因之一。

C
刻在作品里的初心
“人歌合一”可能是《王嘉爾》同類型音樂作品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之一。不僅要說得準,還要有說服力。
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王嘉爾曾說過在創作《王嘉爾》時,他“沒有任何商業方面的考慮,這首歌一定要爆、成績怎么樣,都沒有考慮”。他先寫好了曲子,再把經歷里記憶深刻的故事寫在備忘錄里,然后才從最初的5、6段故事里提煉成了現在的版本。
如果說歌曲里的那些故事以及故事的切入角度是讓人動容的起因,那對故事中心思想的提煉,比如“抬頭45度升起的還是同一個夢/我本來手里拿的劍變成了麥克風”就是讓人動情的關鍵。這句歌詞表達的是無論王嘉爾手握的是劍還是麥克風,他始終是中國隊的一員。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這么多年來唱作的主要動力之一。
在追夢十年的人生節點,王嘉爾用《王嘉爾》的方式回望時,他說“我還是那個我”。最關鍵的是,這句話放在王嘉爾身上,它不僅不是一句口號,而且非常有說服力。因為這份初心他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單從歌詞角度來說,王嘉爾大多數原創歌曲都是關于愛和成長的,但從MV、曲風,以及輸出目的來論,它們萬變不離其宗地前置了“中國人制作的音樂”這一標簽。從《Papillon》MV里的五星紅旗衛衣到《Red》里“中國人流著中國血,我一直往前走”“我是中國90后”,再到《LMLY》里復刻港風美學、組建PANTHEPACK,王嘉爾的初心一直都深嵌在了他的作品里。
當年,那個17歲少年在做決定時,多多少少帶了一些少時的無畏和莽撞。但為此堅持十年,一路從零點走到即將開啟的4.0,從出道到成立個人廠牌,從他人視角到原創,單純地依靠那些,卻是絕對做不到的。
《王嘉爾》引發共鳴的情感內核依托的,正是王嘉爾自身和歌曲的高度統一性。畢竟,無論是什么曲風,只有從唱作人自身出發的、真誠的情感才能給歌曲注入靈魂,從而引起聽眾的共鳴。
不管是成功觸發了feature式傳播的《王嘉爾》,還是王嘉爾本人,也正是因為做到了這一點,才有了現在的成績。

-全文完-
長期征稿,稿費業內高水平
感興趣的朋友請把稿件發到郵箱
rechords@163.com
原標題:《被素人瘋狂feature的《王嘉爾》,到底踩中了什么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