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何中醫稱春筍為“發物”,醫生建議食前開水燙可分解草酸
春天,被譽為春天“素食第一品”、“春天的菜王”的春筍紛紛萌出,古人詩云:“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要想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可見筍自古以來就是受人歡迎的時令美食。

而且竹筍的蛋白質含量高,人體必需的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質代謝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維持蛋白質構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為優良的保健蔬菜。
中醫認為,春筍味甘、微寒,無毒,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在藥用上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
春筍萌于初春時節,生長速度極快,古詩云:“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非常形象地寫出了竹筍 “一夜千尺”的驚人生長速度,可見春筍向上生長升發的力量特別強,這種生發之氣,能夠鼓舞肝膽,化解冬天儲藏的能量,發散到體表,唐代《本草拾遺》就有描述:“諸筍皆發冷血及氣。”故春筍屬于中醫所說的“發物”。
發物是指富于營養或有刺激性,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復發)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發物是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因此,吃春筍的時候一定要控制量,不要因為春筍味美就過量食用。
而且春筍上市時節多集中在清明時節前后,中醫認為,體內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同時肝主疏泄,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肝氣過旺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春筍中含有大量纖維素及難溶性草酸,食用過多易誘發哮喘等老慢支疾病、過敏性鼻炎、皮炎和蕁麻疹等,嚴重的可引起過敏性休克;另外,尿道、腎、膽結石患者不宜多食;竹筍吃多了對于胃腸疾病患者及肝硬化患者也容易造成胃出血、肝病加重等癥狀。兒童脾胃功能較弱,同樣也不宜多吃春筍。
若用筍片、筍丁炒菜,要先用開水把筍燙5至10分鐘,這樣既可分解大部分草酸,又能使菜肴無澀味。同時,吃筍時盡量不要與海鮮同吃,避免誘發過敏性皮膚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