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東北冰雪故事③| 冬捕、滑雪、魚皮衣,這里有神秘的赫哲族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在遙遠的中國東北,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構成的三江平原一帶,生活著一個歷史悠久的神秘民族——赫哲族。他們也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目前僅有5373人。
赫哲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肅慎”,漢魏時又稱為“挹婁”,南北朝時叫做“勿吉”,隋唐時稱為“黑水靺鞨”。“赫哲” 倆字作為族名最早在康熙二年(1663年)正式出現(出自《清實錄》記載),并得以傳承。同時,赫哲族也是北方少數民族中惟一以漁業為主的民族,至今仍保留著漁獵傳統。
在佳木斯同江市,赫哲族人口達到1643人,占全國赫哲族總人口的1/3。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考察,贊揚了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
如今在同江,每年赫哲族漁獵文化節、烏日貢節、冬捕節、大馬哈魚洄游節精彩上演,赫哲族文化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標簽。
你一定聽說過赫哲族的魚皮衣,那你知道赫哲族人個個都是滑雪高手嗎?如今在同江,還能看到哪些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利用好少數民族資源發展特色文旅產業?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欄目專訪同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鼎仁和同江市旅游發展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李錦成,帶您前往遙遠的三江平原腹地,探秘赫哲族的傳說。
澎湃新聞:同江的赫哲族人口占全國赫哲族總人口的1/3。可否給我們簡單科普下當地赫哲族的生活狀態和民族特點?
李鼎仁:同江,過去被叫做“拉哈蘇蘇”,在赫哲語中是“老屋”的意思,換句話說,這里是赫哲族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赫哲族的發源地。
自古以來,北方的少數民族都是游牧民族,赫哲族也不例外。他們以捕魚打獵為生,主要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的沿江地帶,和鄂溫克族、達斡爾族,還有俄羅斯地區的那乃人,甚至愛斯基摩人、日本的阿依努人,都有著同族同源的關系。
大多數赫哲族人也與漢族人通婚,但他們仍保留著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每年春天,魚汛來臨,赫哲族人要開江捕魚,然后夏天休整,一直到秋天白露前后,大瑪哈魚洄游到三江,再次下江。
日軍占領東北時期,為防止赫哲人“通蘇”或參加抗日聯軍,實行了殘酷的“堅壁清野,集村并屯”政策,強行把居住在同江沿岸的赫哲人趕離江岸,歸并到沼澤地中的一、二、三部落中。由于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加之疾病蔓延,赫哲族人口急劇下滑。1945年解放后,中國境內的赫哲族人口僅剩300余人,瀕于滅絕。
建國后,通過我國對少數民族的大力扶持,赫哲族人口逐漸增多。上世紀五十年代后,赫哲族人過上農耕生活,漁業農業多種經營,生活走向正軌。近幾年,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同江兩鄉的赫哲族人也迎來了小康生活。

澎湃新聞:今年是冬奧之年,想知道生活在寒冷地帶的赫哲族人有哪些傳統活動與冰雪有關?
李鼎仁: 我們經常說赫哲族人“冬天上山靠兩塊板,下江靠三塊板”。其中“上山兩塊板”指的就是滑雪板。冬天的時候,赫哲族人穿上具有隱蔽效果的白色外袍,踏上滑雪板,可以快速地翻山越嶺,追逐獵物。
現年80多歲的同江赫哲族伊瑪堪傳承人吳明新,在20歲的時候,就曾作為滑雪運動員,被選派到佳木斯參加培訓,是赫哲族的滑雪健將。
“下江三塊板”指的是船。赫哲族人善于制造樺皮船。用柳條做骨架,用樺樹皮做船底和船幫,這樣做出來的船輕便易攜帶,一個人扛起來就能走,劃起來也非常快,這些都是他們漁業生產生活重要的工具。
赫哲族人還擅長冬捕,有經驗的赫哲族人往往能判斷魚什么時候來,魚群在什么位置,然后鑿冰眼下大網。冬釣也有自己獨特的“干鉤釣魚”法,釣鉤約10厘米長,樣子像一條小魚,頭部和尾部有利鉤,用鉛熔鑄而成。把釣鉤用線掛著垂入冰窟里,并且不停地拉動,模仿活蹦亂跳的小魚,誘使其他大魚來吞食。


赫有經驗的赫哲族人往往能判斷魚什么時候來,魚群在什么位置,然后鑿冰眼下大網。視覺中國 圖
澎湃新聞:赫哲族也過春節嗎?春節期間,當地有哪些民俗活動?
李鼎仁: 赫哲族也過春年,而年前最重要的一個活動,就是前面提到的冬捕,下江補回新鮮的魚,用雪橇拉回來,作為過年的食材。在大年三十晚上,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吃團圓飯。
殺生魚,是赫哲族傳統春節必不可少的美食。把魚身體兩側的肉片下來,切成絲,跟生菜拌到一塊,再放一些醋,這樣一是為了殺菌,二是為了提鮮。還有一道菜,也是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叫“塔拉哈”,同樣也是把魚身兩側的肉片下來,然后用柳條穿起來,放在篝火上烤。烤好后,蘸著鹽面吃。
赫哲族人在河灘上燃起熊熊的篝火,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后,赫哲族老人就會唱起伊瑪堪。伊瑪堪是說唱的一種形式,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是一種說唱文學,沒有樂器伴奏,主要內容是赫哲族部落征戰的傳奇故事。
老人唱著伊瑪堪,孩子們跳薩滿舞,這就是赫哲族過年的形象,當然他們也會像漢族人一樣貼對聯、掛燈籠,還有民間剪紙。過去他們住在地印子、馬架子里,窗戶上會糊魚皮,后來衍生出“魚皮窗花”。


殺生魚 視覺中國 圖
澎湃新聞:2006年,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否介紹下這是一種怎樣的制作技藝?如今還保留著嗎?
李鼎仁:其實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都有捕魚、食魚、穿魚皮的傳統。但是只有赫哲族把這種魚皮制作技藝傳承下來,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赫哲族人非常聰明,他們把魚皮扒下來,晾干后疊放在木砧上,用木棒、木槌捶打或者用手搓,直到魚皮像棉布一樣柔軟后,縫制成衣服,穿上后既扛風又防寒。通常,一套魚皮服飾大概有100張大馬哈魚皮,也可以用如鱘鰉魚、鰱魚、狗魚、鯉魚等來制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位叫尤翠玉的赫哲族老人,把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傳承了下來,教給了她的女兒尤文鳳。現在尤文鳳也已經70多了。2006年,赫哲族的魚皮制作技藝被納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作為非遺的保護工作者,也在培養年輕人學習這種古老技藝。

同江街津口赫哲族漁村,魚皮衣制作傳人 尤文鳳制作魚皮衣。 視覺中國 圖
而傳承既要守正,也要創新發展,比如我們現在開發了一些魚皮畫、魚皮包、魚皮鞋等等周邊,還跟一些國際大品牌進行合作。同江市目前也成立了8家非遺工坊,搶救、保護、傳承、發展都在同步進行。


赫哲族魚皮服飾 視覺中國 圖
澎湃新聞:據我所知,每年同江圍繞赫哲族文化都會開展許多文旅活動,那目前游客來到同江,可以體驗到怎樣的赫哲風情?
李錦成:同江市有10個鄉鎮,其中有2個鄉鎮是赫哲族鄉,一個是街津口赫哲族鄉,另一個是八岔赫哲族鄉。
2016年習總書記來到八岔赫哲族鄉看望赫哲群眾,八岔村也是我們重點打造的赫哲族文化村,比如我們推出了4條赫哲族精品旅游路線,讓游客一年四季不管什么時候來到這里都能感受到赫哲族元素,另外同江市區還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赫哲族博物館,全方位地展現赫哲族文化。街津口赫哲族鄉離同江市區較近,現在街津口赫哲族民俗文化村,已經成為了國家4A級景區。

同江市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 李鼎仁 圖
今年,響應習總書記提出的“冰山雪山也是金泰銀山”的號召和慶祝北京冬奧,我們推出了嬉雪節系列活動,主題就叫做“燃情冰雪·共迎冬奧”,包括鄉村春晚、赫哲族傳統體育項目線上系列展、魚皮畫線上展等等,還在中小學校,組織開展“我的冰雪夢”雪雕展、冰壺體驗、冰雪體育運動。
2021年,到訪同江市的旅游人數達149萬,創造的旅游收入達6億。

穿著民族服飾的赫哲族人。 視覺中國 圖
澎湃新聞:近幾年,在發展和振興赫哲族非遺文化方面,有哪些創新?
李錦成:赫哲族最著名的文創產品就是魚皮畫、魚骨畫,還有樺樹皮畫。過去我們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但它并不是一個可以跟市場資本直接對接的機構,因此在2021年,我們成立了村投公司,以村為單位成立公司,來承擔這一中間角色。
起步階段,我們鼓勵村書記、村干部帶頭注冊。注冊之后,有特色經濟作物或手工藝品的小作坊,可以跟村投公司合作,村投公司負責招商引資。這種經營模式的轉變,是我們近幾年的一大亮點。據我所知,到2021年9月為止,同江市已經成立了98家村投公司,幾乎每一個村都一家村投公司。
隨著自媒體時代發展,根據大眾的興趣,建設瞄準的路徑也在改變。比如街津口赫哲旅游度假區內,目前正在打造具有赫哲族元素的客棧,我們把它叫做“木刻楞”,是一種特色的木制傳統民居,另外我們還籌劃建設“赫哲族美食一條街”。我們還制作推出了赫哲族伊瑪堪歌舞劇《拉哈蘇蘇》,以通過通俗易懂的故事讓大家了解赫哲族歷史。

黑龍江佳木斯街津口和八岔鄉舉辦烏日貢活動,赫哲族薩滿舞蹈。 視覺中國 圖
李鼎仁:我們常常說文化,今天的文化涵蓋的內容有很多,比如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等等,但在同江這個區域,我們要搞好文旅融合,就一定要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