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展 | 漫畫與攝影中染血的阿富汗寶藏,與它的重生之路
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展示了在曾在這片土地上交匯、融合的多元文化。這場展覽也點燃了幾位青年文博學生對于這批不僅飽受戰火、離亂之苦,更背負眾多保護者鮮血的文物的熱血。他們以漫畫、評論和文物攝影作品表達了對那些隱身于金玉璀璨的古代藝術杰作背后的無名的保護者的敬意,力圖體現這批自2006年起就不斷輾轉陳列于歐洲、北美洲、澳洲和遠東地區的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及其所背負的歷史使命。



“一天,一群塔利班武裝分子來到銀行。他們逼問黃金的下落,我們的一位職員已經被打死了。他們用槍指著我的腦袋,讓我打開金庫,我決定不聽他們的,故意將鑰匙弄斷在了鎖孔里。因為我的不配合,他們將我關了3個月零17天?!薄滤顾?/span>
說起漫畫中的“巴克特里亞”,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下面這張圖,應該很多人會有印象。

1985年6月刊的《國家地理》選用了這張著名的“阿富汗少女”作為封面。而“巴克特里亞”,便是古希臘人對阿富汗東北部地區的稱呼。
那雙清澈的、無辜的、驚恐的大眼睛,那張布滿灰塵卻在無聲訴說靈魂的面孔都將我們的目光引向阿富汗,那個時常出現在新聞里的,充滿戰亂和恐怖主義的貧窮落后國家。
然而地處中亞、南亞、西亞等多個文明交匯地帶的阿富汗,卻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悠久古國,孕育過無數強盛和輝煌的王朝,在中西方文化、貿易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漫畫里面提到的“巴克特里亞”就是古希臘人在阿富汗留下的寶貴遺產,歷經無數坎坷與連綿戰亂,最終還是得以安全的保留了下來。
這次在故宮午門東雁翅樓展廳開幕的“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一展,或許會讓大家更加全面的了解阿富汗這個國家,以及眾多在這片土地上曾經交匯、融合的文化。

從展覽的序言中我們不難得知:整個展覽以考古學意義上的發現地點為主線,將231件(套)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藏品,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法羅爾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與貝格拉姆)展開,這四部分分別代表了自1937年至1978年在阿富汗北部的四個考古發掘地。

法羅爾丘地擁有非常豐富的錫和青金石資源,人類居住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
阿伊哈努姆為一座希臘城市建筑遺址,據考證,在公元前2世紀前后,就已經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都市。
蒂拉丘地的古代墓葬中,出土了21618件古代黃金制品,展覽中最奪人眼球的黃金王冠就是來自這里。
貝格拉姆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處交通要沖,考古學家在這里發現了兩個密封于2000多年前的房間,房門用磚封閉并且涂上了灰。
在整個展覽的參觀過程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這種貫穿始終的很流暢的展線設計以及它整個的展覽思路,就是想要通過這四個極具代表性的考古發掘地的出土物來為我們呈現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一世紀的阿富汗歷史面貌。
當然,在眾多炫目的金飾品、象牙制品和精美雕塑的敘述下,每個沉浸其中的博物館觀眾都早已忘記了展品之外的信息傳遞。
這種極簡的展覽設計在面對如此眾多且出彩的展品時無疑有些討巧之嫌,當然可以說本次展覽的目的就是單純的希望客觀的展現阿富汗的這段歷史以及呈現這些燦爛炫目的展品,讓觀眾不要被繁雜的展覽設計所累,而是深入沉浸其中,感受這種傳承千年的美,讓展品與觀眾之間進行最直接和私密的對話。
但是就我個人認為,本次展覽的展題是“浴火重光”,而不是單純的“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這批自其發現之后就飽受戰火、離亂之苦的文物,這批身后背負眾多保護者鮮血的文物,這批自2006年起就不斷輾轉陳列于歐洲、北美洲、澳洲和遠東地區的文物,它們所承載的歷史信息、所背負的歷史使命,我想在這樣一個主題展開下的博物館展覽中,是應該要有所體現的。
為此,我也查看了一下它于近期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覽時的情況,除了展覽的最后一章節,東京國立博物館加入了由日本已故畫家平山郁夫收管的大量阿富汗流失至日本的文物之外,展覽的其余章節安排和展線設計都是一樣的。
對此,我不是很清楚這個系列巡回展是否有統一的展線設計思路,或是阿富汗方從一開始就設計了這樣一個不容改動和重新組織的展覽展開方式。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中糾葛著眾多敏感的宗教問題和各方政治力量,所以展覽只能避重就輕,選取了遠離政治的考古學意義上的展開方式。
而我所理解的展覽中應該更多地發掘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借此來傳遞有關文化遺產保護,流失文物如何處理等問題的思路,也只是我在看完展覽之后的一些個人想法。
因為就當前我國博物館觀眾的構成來說,很多信息還是需要在展覽中有所傳達的,否則,觀眾眼中看到的就只是這些炫目的“寶藏”,而忽視或遺失了其中蘊藏的“浴火重生”的故事,因此我們特意畫了文首的那幾幅漫畫。
當然,我不否認,將眾多非常炫目的黃金展品放在故宮午門這樣一個特殊的展廳空間中,這兩種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和色彩的傳遞效果是非常驚艷的。

我想我將永遠不會忘記在展廳中央陳列的那頂純金冠,以一根獨立的展架支撐著,仿佛每經過一位觀眾,地面輕微的震動都會使其每一個飾件上每一片輕薄的金片晃動,那種Bling Bling的搖曳之姿,那種融入身后紅色廊柱和綠色天花的美妙場景,不是美還能是什么……

這頂出土于蒂拉丘地貴霜王朝的金冠,不僅極大的利用了黃金的延展性,使得繁復的金冠不至于過分沉重的同時,還可以拆卸成六部分,并且上面的裝飾物也都是可以拆卸下來的,這就極大的符合了貴霜人游牧的生活習慣。
但是,對于這樣一種展品基本信息的傳遞在這次的展覽中也是略顯不足的,展覽說明甚是簡單,對于大量縫制在服裝上的金飾品,也只是非常簡單的點出其“飾品”的用途,而沒有做過多的解釋。

我覺得即使是因為當前的研究不足以使展覽方給出非常確切的解釋,但也可以在展覽中提供給觀眾一個想象的思路,展覽中的互動絕不單單是指身體上的互動,我覺得也可以是思維上的互動,靈感上的碰撞。
這次展覽中的很多展品都體現著阿富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樞紐,獨特的地理位置所賦予它各種文明交匯的可能性,產生了眾多絢爛的文化和文明產物。









但我不知,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對于它來說,到底是幸還是不幸……但可以肯定的是,雖然這個國家正經歷著戰火、恐怖摧殘和眾多生靈的消亡,但只要它的文化活著,這個國家就一定會活著。
而有那么多的人正為了這文化之火的不滅,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我想,這種文化滋養下的精神力量也一定會在文明遭遇不測時反哺文化,給予其生生不息的力量,物質的文化遺產雖然正經歷著浩劫,但精神力量加持之下的它們一定會浴火重生!
聲明:本文和插圖不代表任何宗教和政治立場,只是堅定的譴責所有惡意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和向所有依然奉獻在文保一線的人表達我們的敬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博物館丨看展覽”,原題為“關于故宮的阿富汗展,我們有些不一樣的看法”,漫畫由阿三繪制,展覽文物照片由拿破破提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