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學術研究:引導出生性別比盡快回歸正常,可緩解人口老齡化
“40多年的出生性別比失衡在無形中為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額外的政策空間。尤其是在未來的生育率很可能長期處于低迷狀態的情況下,降低出生性別比可以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具體策略之一。”
2022年1月,學術期刊《人口研究》刊發的文章《中國出生性別比轉變的人口老齡化后果:前景與對策》闡述了這一結論。文章作者是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張震和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馬茜。
這篇文章指出,從1980年代開始,中國出生性別比高于正常范圍已持續了40余年,預計未來還有二三十年才能逐漸回歸正常。出生性別比失衡會造成諸多人口和社會問題,因而也成為過去數十年中國政府、學界和社會大眾都非常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得益于多方共同努力和社會整體進步,中國出生性別比也進入出生性別比轉變的下降階段。
本文模擬分析發現,1980年代以來的出生性別比轉變不僅造成女嬰出生數的減少,而且借助人口更新過程,還導致男嬰出生數的減少。
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出生性別比上升造成的女嬰減少會降低未來的育齡婦女規模,進而導致出生數的進一步減少。這種效應會對人口動態過程產生持久的影響。出生數的減少造成較高年齡的人口相對較多,所以出生性別比上升勢必會加速人口老齡化。文章仔細地梳理這個過程,揭示了中國總人口與老年人口規模在變化的時間和幅度上的差異,并指出這種差異將造成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通過消除生育率上升的影響后發現,在總和生育率不變的情景下,出生性別比升高實際上讓老年人口占比到21世紀末提升了高達4個百分點。
另外,研究發現,2005年不僅是出生性別比達到峰值后開始下降的拐點,同時也是出生性別比-生育率二維分析框架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轉折點。在2005年之前,生育率下降主導著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出生性別比升高則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但是相比于生育率,出生性別比的影響有限。但是在2005年之后,隨著生育率進一步下降到更低水平且變化趨緩,出生性別比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也比之前更為凸顯,在出生性別比轉變后期,出生性別比下降起到了延緩人口老齡化的作用。
文章稱,不同于其他出生性別比一直處于正常范圍的國家,對中國來說,人口動態過程的驅動要素除了通常的生育、死亡和遷移之外,還多了一項出生性別比。從1980年開始、歷時半個多世紀的出生性別比轉變,累積了數千萬的過剩男性和缺失女性,而后者意味著人口生殖力的損失,這會通過人口更新過程進一步減少出生數,減緩人口增長,進而加速人口老齡化,這種影響可持續近一個世紀。從這個意義上說,出生性別比轉變堪稱1980年代以來中國人口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可以說,處在異常高水平的出生性別比是經歷出生性別比轉變的國家特有的人口條件,這種轉變一度加劇了人口老齡化。不過,隨著轉變后期出生性別比逐漸下降并回歸正常水平,人口老齡化進程也將得到有效緩解。
作者也提出,該項研究有幾點局限有待未來的研究進一步完善。
首先,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存在非常大的地區差異,而且各地區人口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但是,本研究把全國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未能分析出生性別比對人口老齡化影響的區域差異。其次,在產前性別檢查不普及的時候,高孩次也是確保生育男孩的常見策略。男孩偏好淡化后,這種為了生育男孩而進行的高孩次生育可能會減少,從而造成生育率一定程度的下降,這種情況值得深入考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