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探店1分鐘狂賺70萬,美食探店賺的是誰的錢?

“KFC炸醬面光速變臉雙標人”、190萬粉絲探店博主——“牛道”,最近又整爛活了。
這次“牛道”不再是“碰瓷拉踩”而后吹捧肯德基這樣的“老北京傳統美食”品牌門店,而是華麗轉身為地方美食守護者,“洗白”被全國探店博主“真探唐仁杰”打差評的仿膳飯莊、滿漢全席、寶瑞......可謂新的財富密碼。
別人差評,牛道“護短”,都快形成探店經濟循環了。

“真探唐仁杰”,抖音600萬粉絲的小頭部探店博主,在最近的半年時間里探店180家特色食肆,主打專業廚師人設,點評犀利專業又接地氣。
“探店齁幣多,真假廚子說”,是他每期視頻的必備開場貫口,翻譯過來就是“探店的人賊多,店好不好由廚子評價”,直擊當下探店經濟魚龍混雜的痛點。
而牛道對唐仁杰差評商戶的反擊策略十分精明,做到了精確護短,比如他“洗白”仿膳飯莊的視頻開場白“北京探店特別多,假廚子天天凈胡說”,針對意味明顯。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19.5萬億元,增長到2025年的35.3萬億元,本地生活服務線上滲透率也將由2020年的24.3%,增至2025年的30.8%
我們用新抖監測工具,扒了“探店”這個話題近四年的聲量數據,放眼整個大盤,“探店”相關抖音短視頻累計獲贊22億,直接把“圖文探店”碾進了歷史的垃圾桶。
去年可謂探店短視頻的“爆發年”,話題聲量陡然上升,在7月22日,相關視頻更是在一天內收割了近1000萬的點贊量,而這不過本地生活萬億級市場的冰山一角。

任何一個互聯網巨頭都無法忽視這塊蛋糕。探店是生活是生意,更是人性的狂歡......
一、流量下的探店B面
吃喝玩樂是人類最原始的需求。
大快朵頤、秦樓謝館、風花雪月......在描述吃喝玩樂上,人類從來就不會吝嗇自己的詞語。
而平臺為了占領這最底層的需求,更不會吝嗇自家的資源,甚至可以說得上是瘋狂“大撒幣”。
抖音和快手從2020年布局本地生活以來,“探店”這一內容形式成了香餑餑,直到今年還在持續推出扶持活動、針對探店進行功能更新。

在抖音,“探店團”大軍如今已經入駐了近萬名博主,數量比2020年翻了一倍。快手也不斷加碼本地生活,在其首頁導航內上線了“本地生活服務”入口,囊括美食和周邊游等服務。
面對后起之秀們的進攻,美團這樣的本地生活老大哥眼看招牌不保,拉上舉起白旗的快手上線了美團小程序,為生活服務類商家提供線上交易服務。
除了抖音、快手,大眾點評本就將探店作為重要的平臺內容領域,隨著兩者發力短視頻后,其平臺內的探店類短視頻、博主數量也迅速增長。
由于大眾點評本就積累了海量的用戶數據,評分體系比較健全,這一點,是抖快一時半會兒還沒法靠打流量牌趕超。
另外,本就以“種草社區”聞名的小紅書上,如今關于探店的筆記已達到1261萬篇,打精品圖文探店牌,而前一年小紅書上相關筆記的數量只有109萬篇。
在各個平臺的探店內容中,“吃”無疑是最基礎、最瘋狂的。

這也是為什么無論是在飛瓜,還是新抖這樣的短視頻數據平臺榜單上,總會有美食博主的身影,而在美食博主中探店博主總能排名前頭。
像這三個月名叫“MR-白冰”的探店博主,他的數據就十分亮眼,時間往前推到去年七月,紅的發紫的則是一頓飯干掉幾萬塊,走闊氣路線的博主“大LOGO吃遍中國”。
除此之外,像主打Vlog探店風格的“特別烏啦啦”;自毀式探店狠人“劉庸干凈又衛生”;大胃王吃播轉型探店的“浪胃仙”“密子君”都有屬于自己的高光moment。

但根據我們在新抖和飛瓜上近半年的數據觀察,發現探店博主們無論如何也逃脫不了一個魔咒:出道即巔峰,巔峰后過氣,在半年到一年的“熱度周期”中,博主們的錢也沒有大眾想象中的那么好賺。
在資本異化下的博主為了獲得流量,有人吃得矜持,有人吃得爆漿,有人吃得連健康都可以放棄,仿佛從前吃播亂象的重演。
“頭部博主的一條60秒短視頻報價70萬”,來自MCN專做探店業務的劉小何篤定的告訴我們,“確實是月入百萬,去年中旬風口正當時,月入幾十萬不值一提。”

探店賽道可以說是“二八定律”“馬太效應”這類大詞的典中典,賽道內贏家通吃是常態,和其他賽道的頭部博主一樣,帶貨和廣告是頭部博主的主要搞錢模式。
主打高富帥反差萌、鋼鐵直男、寵粉人設的“MR-白冰”,就是探店里吃得矜持的那類。
他從去年8月由汽車博主轉型探店博主,經常開著蘭博基尼探訪上海的各大美食,他的賬號一個月漲粉百萬,3個月粉絲量翻倍。

巨大流量收割的背后,不免讓人感嘆其在立人設上的巧妙。
“MR-白冰”白凈的臉龐和斯文的吃相,再加上碩大的菜品帶來的反差感一下子就吸引了無數路人緣。
如今網上的文章總是會把探店的亂象問題歸結于“同質化”,這個觀點太過泛泛而談,對但也不全對。
同質化指的是中部和素人探店博主的內容之間的同質化,而非500w-1000w+粉絲區間段博主的同質化。

比如在“MR-白冰”單個視頻里,其背后的策劃和文案團隊總能通過不同的手段打出差異化,每一個轉折,每一處共情,每一次情緒的點燃都早已預先鋪設,觀眾的注意力被死死拿捏。
白冰在下超跑后的跟隨拍攝鏡頭直接拉近了觀眾的距離,時不時穿插一些扭頭回望的互動臺詞,給人今天“冰哥帶你去見世面”的既視感。
而在白冰落座進食的鏡頭一般給的是側身,給觀眾一種你就在他旁邊吃飯的沉浸感,進食期間包含了各種的轉折、玩梗、調侃,生怕你滑走視頻。
“看他的探店視頻就像在看影視劇,結構相當完整。”一位粉絲如是說。
這也是為什么白冰一條3-5分鐘的視頻能接兩三條廣告的原因,這是“注意力經濟”完美實踐的典型案例,為的就是在有限的熱度周期里盡可能獲利。

而還有一個頭部探店博主則走了與“MR-白冰”截然相反的人設路線,他就是“硬核探店狠人”“恒河水暢飲者”“出海探店先行者”——劉庸干凈又衛生。
1月22日晚上8點,在印度硬核探店“死亡瑪莎拉”“糞味刨冰”的劉庸在視頻中透露,自己兩次進行核酸檢測,結果都呈陽性,聲稱自己染上新冠。
劉庸的作死也不是一次兩次了,粉絲們對他瘋狂行徑的評論也很是到位。
“別的博主為了自己的死活不管粉絲,只有庸子,為了粉絲不管自己的死活。
“怕死在街上讓商家為難,庸哥特地回家吃”

在當下的互聯網語境中,極端的行徑和爭議往往代表著流量的收割,去年9月他的B站粉絲還不到50萬。
但經過短短的兩個月后,賬號粉絲數已經暴漲到150萬,而在抖音他的粉絲數更是達到了817萬。
相比粉絲數,劉庸視頻的播放量更是高到嚇人,隨手一條視頻都不低于百萬,“干凈又衛生”成為時下出圈的一個熱梗。
伴隨著流量上升,劉庸30秒廣告視頻的費用更是叫價到15萬。
劉庸的暴火邏輯十分簡單,不過為“差異化”三字。如今各種精致濾鏡裝點的探店視頻早已泛濫。
而劉庸的內容則比較獵奇,更容易引發討論和關注,印度臟亂差小吃攤、奇葩習俗和某些“作死”行為,成了“流量密碼”,不過要解鎖這一密碼,付出的代價很可能就是生命。

現在的探店分析文,路徑依賴的把探店亂象的原因歸結于門檻低,人人都能入局,但是邁進探店賽道并不代表就能賺錢乃至暴富,一張嘴、一三腳架、一手機并不能一帆風順。
既然頭部探店博主通過策劃、文案、技術乃至生命這樣的隱性門檻,快速積攢名氣,短時間內幫助店鋪刷“臉熟”,為品牌帶貨。
那么腰部或素人博主怎么活呢?答案很簡單,吃頭部不愿意吃的飯,攬頭部不能攬的活,在這其中,迎接普通消費者的有可能是一場圍獵......

二、探店人的花式掘金法
頭部探店博主的內容難以復刻,但頭部博主也有短板,他們雖然流量大、粉絲多、全國跑,但是也導致流量不夠精準,廣告報價讓很多中小商家望而卻步。
比如一家月流水10萬塊左右的小店,每個月拿出一兩萬做營銷,還是愿意為中小博主買賬的。
這給了腰部博主生存空間,腰部博主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粉絲精準,一條視頻的推廣費用在1000—6000元之間。
除了廣告外,腰部博主的另一種搞錢方式則是在視頻下方置入團購商家鏈接,根據訂單的成交量抽取一定傭金,最高可達到20%。
而素人博主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報價便宜,以及消費者對素人評價的“天然信任感”。

素人們的視頻或帖子評價一般沒有“被充值”的痕跡,而商家花錢請一堆素人還能營造“好評遍地”的觀感,他們的探店視頻或帖子的報酬可能是幾十到一百元,還有可能是美餐一頓。
但成為素人接單也是有門檻的,需要在大眾點評或者美團這樣的平臺常發種草帖“養號”,又或者在短視頻平臺有500左右的粉絲量。
通常來說頭部博主更傾向于接一口價的廣告合作,收入更穩定,而腰部和素人為了最大化利潤會選擇多樣的變現渠道,這也變相給了MCN和第三方服務商面向中小博主的專業服務市場。

為摸清這一群體的大概樣貌,我們在“蟬媽媽數據平臺”篩選出經過認證的美食探店達人數量,并按照粉絲量分類。
其中1000W+粉絲的探店博主有7人;500W—1000W粉絲的探店博主有11人;100W—500W粉絲的探店博主312人;10W—100W粉絲的探店博主有2652人;1W—10W粉絲的探店博主有624人;<1W粉絲的探店博主有936人。
合計4551人,還沒涵蓋那些沒有認證的“野生博主”,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探店賽道“贏者通吃”的定律再次得到驗證。
像“MR-白冰”“特別烏啦啦”這樣的頂流博主幾十萬的廣告報價,足夠養活一票的中小博主,如果說大博主們的光鮮是幻象,那么中小博主的艱辛才是底色。

隨著探店博主多了起來,中小博主們的廣告價格反而有所下降,競爭越來越“卷”,而利潤空間的擠壓,讓探店博主特別是中小博主的生態走向畸形。
“一周時間,我為15家餐飲店做推廣,平均一天需探2家店。”她們一條視頻的推廣費用在2000~3000元之間,一個月大約能拍攝100個探店視頻,一天最多可以拍6家店。
探店達人看似吃吃喝喝就能賺錢,有網友表達了對這份工作的向往。但實際上,如果把它作為全職工作,并沒有現象中的“滋潤”。
“我們睜眼拍攝閉眼剪輯,不是在拍攝就是在趕路。像真人出鏡的賬號,還需要花時間在妝發上”,一位腰部探店博主說。
為了優化流程,提高效率某些博主們無所不用其極,店家付錢,博主給宣傳,美食好不好吃,食材過不過關,成了最不重要的問題。
店里的美食一上桌,他們更是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搖擺鏡頭,推拉搖移,再加個大全景,一次美食探店的拍攝就結束了。
而后服務員們就上前撤走了一桌的美食,一部分拿回了后廚,一部分成了點餐客人桌上的菜肴。

如此情況更像是在內容的流水線上生產,而非品鑒,這讓一些廣告公司和MCN機構嗅到了商機,打起了“云探店”的主意。
他們在招聘平臺上招攬專業探店文寫手,負責寫偽素人筆記,而后又注冊大量水軍賬號批量化、精心打磨假評測。
更有甚者連寫都懶得寫,廣告公司和MCN們直接“代發”兼職寫手們的測評文案。
而這也是為什么你能在某些點評平臺上看到一堆結構雷同的“探店評測小作文”,這不過是寫手們套模板的產物。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

不僅如此,當商家有刷單和炒作的需求,便會通過MCN機構,組織內部員工喊來探店博主、網紅、素人搞虛假交易。
商家和MCN約定好時間、地點以及接頭暗號,而探店人在消費完專門為他們準備的“定制菜品”后,再上傳內容到各個平臺,順便打個五星好評。
而商家在收到評價后還會私下反還消費金額,這整個流程相當隱蔽,要在手機下單前要先瀏覽一下其他店鋪,還要在點單時選菜單上沒有的品類,以此作為接頭暗號。
據新聞報道,2021年3月,上海市場監管局就集中執法了六家涉嫌“刷單炒信”公司。
中小博主們的帶貨效果如何全憑運氣,大多時候效果差強人意,次數多了,在商家看來就是一批人來白吃白喝,沒有帶來流量自己還要貼錢,從而對探店博主這個群體產生偏見。
2021年12月2日,“男子吃霸王餐聲稱是探店博主”的話題登上了抖音社會榜。
在視頻中一名男子吃飯后不付賬,稱自己是探店達人,來給商家做宣傳的,商家質疑:“所有的探店(博主)吃飯都不給錢嗎?”
不僅如此,平臺為了搶生意,降低商家準入門檻,為了獲客又拼命打壓團購價格,商家不做,沒生意;做了,又要虧錢,這就致使一些商家動起歪腦筋、打擦邊球。
如此情況下,關于探店和探店的評價,注定是場羅生門,評價體系所謂的體系應該是有標準有維度的,而非只是流量的鬧劇,博主、MCN、商家的作惡成本最終都會導向消費者......

三、探店是時候回歸探店本身了
最近幾個月,探店博主遇到了欠薪問題。
欠他們錢的是本地生活平臺,也就是博主們的口中的享庫、食物主義等平臺。
去年探店經濟的大火使得上百家服務商涌入探店賽道,如今這股浪潮正在退卻,有些短視頻平臺在肅清探店賽道的秩序。
有些平臺團購的返款延誤,使得一些本地生活小平臺很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甚至直接倒閉,一位博主就曾被享庫拖欠傭金三個月,最終通過平臺官方才把錢要回來。

跟快手這些平臺合作,固然短期內可以帶來巨大的流量和收益,但是可以想見,未來他們是要自己做本地生活業務的。
其實無論是第三方服務平臺還是MCN機構,游戲規則的重構意味著“野蠻生長”時代的終結,商家、博主、平臺三者的惡性循環,造成了流量下探店的暗面。
探店賽道的確需要洗牌了,探店本來是個好事,探店博主的出現讓消費者們發現美食,享受生活也變得更為便捷。
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摻和進資本和炒作就變味了,普通人的試錯成本少的可憐,本指望著博主們能代替消費者踩雷。

當消費者們被博主種草真金白銀跑去拔草,卻換來一場空歡喜,而博主們還邊收錢邊吹捧各種“雷店”這并不公平。
本地生活萬億級別賽道中的亂象,也并非單單由博主們親手捏造的,博主們接廣告也無可厚非,如何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和獨立性是博主、商家、MCN、服務商們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博主們嘴里的“只要500塊,粑粑都是愛!”

這樣的虛偽嘴臉只會一次又一次的導致信任危機,而這不僅是消費者對博主的信任問題,還代表著平臺口碑的崩壞。
流量的速度太快,探店博主的勢力范圍太廣,導致普通人都已經躲不過無孔不入信息的沖擊。
辨不清誰真誰假,但最后在流量大潮之下能游得愜意舒適的又有幾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