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案例|不快樂的有錢城市,如何創造“快樂城市”
布里斯托位于英國南部,人口僅次于倫敦。在創意媒體、航天航空業和電子工業領域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經濟騰飛,國內生產總值(GDP)高居英國前列。如果按此打分,布里斯托可以說是相當宜居。

然而,光鮮亮麗的海濱風景線背后,也能看到英格蘭地區最貧困的區域。這座城市的另一些角落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面。在城市南部的落后郊區,某些地區的貧困兒童比例高達50%,平均壽命更是比富裕地區少10年。

GDP高不代表城市更宜居
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是否繁榮,是不是就能用來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宜居呢?一個城市的GDP越高,住在里面的居民是不是一定就越快樂呢?從布里斯托的現狀能清晰地看到,一些所謂的宜居城市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如果只按GDP統計城市排名,那么政府就可能會采取偏重經濟建設的政策,不惜一切代價增長GDP,從而忽略了其他領域的發展。在以經濟為主的政策中:教育是傳授技能,培養足夠的生產者;醫療體要減少花費,保證生產者長久地工作,企業則生產足夠多的產品,并刺激消費。其實,這樣以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還會在各個領域激發危機。
相反,如果轉變思路,把政策的重心轉移到以福祉為重,那么社會的側重點也會隨之變化。公共衛生花更多力氣來預防疾病,教育更注重培養年輕人的見識和能力,企業更偏重開發對社會有意義的產品。這種可持續的模式會大大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需要改變的首先是意識,經濟發展不等同于城市宜居,要讓政府和民眾都認同這一觀念。2007年,歐洲啟動了一項“超越GDP”(Beyond GDP)計劃,意在全面評價城市宜居度和幸福指數,提供一系列新指標,納入更多有關環境和社會影響的包容性評價,確保新政策的制定同市民所關心的社會問題相結合。
在一些國家,如意大利、瑞典、西班牙和英國,“超越GDP”計劃在各大城市受到廣泛討論,并改變了國家層面的政策制定方法和優先次序。《經濟學人》雜志也認為,將GDP作為經濟繁榮的主要評價依據表明了政策管理的貧乏。盡管如此,轉變仍然停留在國家層面,而地區層面的政策制定似乎仍然沒有“超越GDP”。
為此,布里斯托的一個研究中心專門為城市的政策制定工作提出了一項倡議:快樂城市(Happy City)。關注快樂的源泉,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是這項倡議的宗旨。不單純追逐短期經濟繁榮,更著眼于長期社會的福祉和個人的快樂。倡議者鼓勵大家一起來討論: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富足?如何生發出更多快樂?
“快樂城市”有哪些倡議
快樂城市的倡議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和工具。模型里的各個元素間相輔相成,包括基于快樂城市所展開的活動和培訓,以及能更好地測量城市繁榮程度的指標。這個倡議一方面增進理念上的認同,另一方面用實際行動給予支持,以期提高城市和個人的幸福感。
首先, “快樂城市”規定了一套創新的測量指標,來衡量一個城市的整體繁榮程度。該工具能幫助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級決策者。這一套指標包括:
1) 快樂脈搏(Happiness Pulse):通過在線問卷的調查形式,試圖解讀個體的生活質量,列出了一系列具體事項,來衡量社群中和幸福相關的方方面面。任何人都可以上網去做這份問卷,了解每一個城市居民對自己生活、工作、社區的感受,以及自己在其中所處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
2)快樂城市指數(Happy City Index):是一份包含60個指標的進度報告,在城市層面分析人們生活的幸福程度。這些指標包括健康、交通、住房等,結合了不同等級的可持續性和平等性的大數據來進行排序。該報告用以幫助決策者理解和評估,哪些領域同城市的幸福度最息息相關,從而有側重性地制定政策、分配資源。
3)福祉政策工具(WellWorth Policy Tool):將調查所得的福祉數據和指數加以轉換,以社會和經濟政策的形式輸出。在更宏觀的城市系統層面上,評估福祉提高在長期價值和成本效用上的顯現。

然后,為了更好地推廣“快樂城市”理念,該非盈利機構組織了一系列宣傳活動,鼓勵大家討論各自的觀點,并激發進一步的行動。
比如,“快樂城市”有一系列活動和培訓,參與其中的個體可以更好地認識自我,尋得適合自己的方式。培訓形式多樣,參與者可以選擇花兩個小時來了解獲取快樂的實用指南,或是一整天來給自己把一把“快樂脈搏”,學一學如何提高抗壓力;甚至還可以花上兩天時間來工作坊,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快樂大使”,把“快樂城市”的理念進一步推廣到更多的受眾和團體。
這些活動都旨在激發一些思想性的辯論,引導大家思考如何提高幸福感,激勵人們做一些對人類和地球有意義的事。“快樂城市”的倡議先是在個體身上播下一顆顆種子,籍由個體影響到社群,最后集合到城市的規模。

快樂名單
“快樂名單”不同于富豪榜和名人榜,不崇拜個人財富和名利,而是以另一種衡量標準來排序。這份名單的上榜者不在乎個人得失,而是盡可能為各自所在的社區做出貢獻,最終使得所在的城市乃至國家變得更繁榮更宜居。
2008年,David Randall在《獨立報》周日版發布了第一份全國性名單;2013年又協同“快樂城市”計劃一起,誕生了第一份布里斯托的當地名單。2015年,布萊頓(英國南部城市)也加入了“快樂名單”的隊伍。兩座城市均于2016年公布了最新版的名單。

2016年“布里斯托快樂名單”上榜25人,他們的個人努力使得城市的生活更美好。他們做出的貢獻給大眾以啟發——不是因為成為了多么耀眼的人物,或是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恰恰相反——大多數上榜者都更偏向于遠離聚光燈下,從而繼續安靜專注地幫助他人、服務社區。比如,上榜者里有:
Hamish Anderson以一己之力幫助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一開始是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三明治給流浪者,后來又剃光了頭發以號召大家捐款。他的善舉獲得了全國人民的贊賞。
Torkwase Holmes幫助了一個癌癥慈善機構,倡議大家為公立醫療機構捐獻器官和血液,還通過各種個人的努力服務于自己所在的當地社區,以及非洲及加勒比海社區群體。
Lil Stiddard已經101歲了。同丈夫一起,她在居住的Easton區域成立了一個老年人組織,為社區募集資金,還做了許多實干的貢獻。非常了不起!

比起創立初期,現在的“快樂名單”被逐漸賦予了不少附加意義:
? 提名者會感到很榮幸,并且會因跟進的一系列項目而得到好評。
? 被提名者會因為得到欣賞而更有動力,成為相互支持的團體中的一員。
? 被提名者的觀點、舉辦的活動、一起工作的人和工作地點都會得到無形中的宣傳。
? 更多的人會被吸引而加入進來,為項目注入更多新力量。
? 人們會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產生連鎖的正能量。
目前,“快樂名單”正在向大眾征集2017年的提名。除了正在開展的布里斯托和布萊頓,也歡迎其他城市加入行列,創建自己的城市名單。每份城市名單的上榜總人數每年上限50人,通過公眾提名、圈內認可、主辦方推薦等多方渠道共同確定。
與此同時,2017年正在進行的“投資快樂”這一推廣計劃,將持續一整年的時間。藉由眾人之力,該計劃將舉行3萬個會談,600個工作坊和論壇,同時持續開發最前沿的決策和評估工具。這些活動將在家庭、工作單位、社區等各個社會層面組織開展。“快樂城市”的理念一如過去所堅持的那樣,將經濟體系更新換代,以福祉為主要驅動力,使人類和地球獲得持續幸福。
(本文編譯自transition,徐馨婷為此文亦做出了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