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河南飛地石槽溝村:一平方公里袖珍村的生活越來越好,有人慕名來拍照

澎湃新聞記者 張成杰
2022-01-28 17:49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政庫 >
字號

翻開中國地圖,目光鎖定在湖北省和河南省的交界處,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白浪鎮腹地,能看到一小塊形狀酷似“飛毯”的村落,它就是河南的省級“飛地”石槽溝村。

石槽溝村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白浪鎮腹地 受訪者 供圖 

石槽溝村總人口326人,山林土地面積約1平方公里,在行政上隸屬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村子像神話中的飛毯一樣越過河南與湖北的交界線數公里,孤零零地“飛”到了湖北省白浪鎮的心臟,東臨東溝村,西臨寺溝村,南臨楊溝村,北臨會溝村,四周被湖北的村落團團圍住。

“可以這么說,我們走的是湖北路,娶的是湖北老婆,吃的是湖北水,用的是湖北電,和湖北的鄰里們相處的也非常融洽,但我們是河南人。”今年54歲的賈新志是土生土長的石槽溝人,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操著一口濃郁河南方言的他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坦言,早都習慣了,感覺沒什么特別的,該干嘛干嘛,就是過日子嘛。

由于“飛地”的特殊性,這個面積僅1平方公里的袖珍村常年被廣泛關注。

近年來,通過產業扶貧、轉移就業以及政策扶持等一系列措施,石槽溝村于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如今,家家蓋了小洋樓,全村70余戶,小轎車將近50余輛,人均純收入超萬元。

但如果將其視為河南省的對外“窗口”,石槽溝村在發展中尚有很多題等待破解。“現在大家過日子沒啥問題,但作為‘飛地’村,關注度很高,某方面也是我們河南省的形象,肯定希望更好。周邊都開始搞旅游了,其實我們村也有溶洞啥的,但都沒開發出來。”賈新志遺憾地表示,很多外地人會專門慕名過來轉轉,但村里沒東西,人家看幾眼就走了,連飯都不吃。

在他看來,如何發掘利用好“飛地”資源,石槽溝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石槽溝村示意圖 受訪者 供圖 

“飛地”緣起故事多

“由于村子所在地原是一條又窄又深的荒溝,形如馬廄石槽,得名石槽溝。”石槽溝村村名的來源被當地村民廣泛認可。

但“飛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河南的村莊會出現在湖北?對于“飛地”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直至今日仍未發現確切文字記載。

《十堰晚報》曾報道,相傳很早以前,附近寺廟住著一幫武功高強、胡作非為的和尚,當地百姓深受其苦。石槽溝那時屬于湖北鄖縣管轄,百姓屢向鄖縣政府報告,希望鏟除這幫為非作歹之徒,而鄖縣政府因離該地實在太遠,經過長途跋涉的軍隊趕到時,和尚們早已逃跑,可等軍隊撤退后,那幫和尚又回來繼續為非作歹騷擾百姓。

后來,朝中官員臨時將管轄大權交給河南。當時的荊紫關鎮是商業繁華之地,駐軍迅速行動將和尚一網打盡,居民從此安居樂業。隨后,湖北方面為答謝河南方面的鼎力相助,便把這塊地轉讓給荊紫關鎮管轄。

賈新志告訴澎湃新聞,還有另一種說法:很多年前,湖北地主將女兒嫁到了河南,并割讓土地(石槽溝村)當陪嫁,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如今的河南“飛地”。

此外,提到石槽溝村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賈”姓,石槽溝村80%的村民都姓賈。上述媒體也對這段歷史有所提及:據傳數百年前,賈王兩家本是山西洪洞縣人,明初移民潮遷移到河南內鄉縣師崗,因當地生活條件不太好,一王姓年輕人和一賈姓年輕人帶著妻子,偷偷搬到石槽溝村附近定居,石槽溝村由荒溝逐漸開始有人煙。

賈王兩家在此究竟生活了多少代已無從考證,但賈家還留有一些物證證明他們確實在這里生活了很久。在石槽溝村村民賈文財家,至今還留有一塊祖傳下來的橫匾,上題“慈輝永年”四個大字,落款是道光23年。

生活由不便到方便

石槽溝村地勢較低,多面環山,“站在村子里,能看到的地方就是河南,看不到的就是湖北。”賈新志告訴記者,石槽溝村和周邊村并無明顯分界線,主要以山脊上形成的小路或小溝為界。

村民若想出村到10公里以外的河南荊紫關鎮,湖北是必經之路,“飛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曾一度給村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

早年,村里村外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四周都是湖北的土地,連個路都不能修。”賈新志回憶,村民出村甚至還需要涉水,物資進出都得靠人肩挑背馱,自行車、架子車都沒辦法使用。

前些年,在荊紫關鎮政府與白浪鎮政府的協調下,于湖北境內修了一條連接“飛地”的道路,其中500米由荊紫關鎮修建,占用湖北省土地,連接村內與主干道。自此以后,石槽溝村人員、車輛都可以暢通于兩地之間。

曾經,從石槽溝村里給鎮里打電話都是長途+漫游,為了省錢,有些村民家里有兩部電話,一部湖北的,一部河南的。之后經過和運營商協商,才取消了長途漫游費。

“這么說吧,我們所架設的電力線、廣播線、電話線,所栽的桿子,基本都要經過湖北,這是沒辦法的事,不過都和湖北協商的很好,像水、電都是用湖北的。”賈新志表示。

荊紫關鎮副鎮長付饒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提到,1978年,為了石槽溝村能通電,荊紫關鎮政府曾考慮過從河南省內架桿拉線到石槽溝村,但距離較遠、成本較高,且架電桿要占用周邊湖北省白浪鎮的土地,經協商未達成共識。后荊紫關鎮政府協調白浪鎮政府,本著方便群眾的原則,希望該村老百姓用湖北電網,最終協商成功。直到現在,石槽溝村村民仍然按照湖北省電價正常用電,享受與湖北百姓同等地方政策。

用水方面,一直以來,石槽溝村村民用的都是高山泉水,但泉眼在白浪鎮。中間也發生過糾紛,后來都是雙方政府出面協調,最終都相安無事。2009年,借助“新農村”建設項目,荊紫關鎮政府完善了村內的飲水設施,保證了村民的用水安全。

“飛地”最大的影響還是孩子們的上學問題。

村里只有一所小學,是一至四年級的復式班,讀五年級和初中,村里的孩子們不得不每天跨過湖北到荊紫關鎮上學。雖然附近就有湖北的學校,但因為村子行政區劃隸屬河南,戶口不對而不能前去就讀。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從一年級就到鎮里讀書去了,學校只剩一個老師一個學生。”賈新志提到,但不變的仍是每天跨省上學,只不過隨著公路修通,來回比較方便,“騎摩托車10多分鐘吧”。

發展之路尚待破解

在賈新志看來,隨著村里基礎設施、生活條件的改善,“飛地”帶來的不方便已經逐漸消退,村民的日子開始紅火,但如何深入挖掘“飛地”資源為村莊發展加碼,此題尚待破解。

賈新志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石槽溝村只有二三十戶人家,人煙稀少,家家住的是破舊的土坯房,生活生產條件十分落后,沒有產業,沒有經濟來源,人們只能靠貧瘠的山坡地維持生活,日子過得清貧而艱辛。

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開始富裕,80年代石槽溝村徹底解決溫飽,開始了產業探索之路。

村民利用山坡上處處可見的龍須草發展草編工藝。90年代,全村上下大規模種植湖桑,家家戶戶養蠶,取得了不錯的收益。后來黃姜種植在當地盛行,村民們都嘗到了甜頭,如今全村主要大力發展黃姜、花椒種植。

但單純靠種植所得的收入并不多。

賈新志告訴記者,石槽溝村的村民收入來源基本分為三類:三分之一在家發展中藥材種植、牛羊養殖產業;三分之一在河南荊紫關鎮區、湖北白浪鎮區開門店經商;三分之一在政策支持下外出打工。

“村里300來人,大部分還是靠在外工作來賺錢。”賈新志坦言,單純靠現在的種植產業,并不是長遠之計。

“周邊的很多地方都在開發旅游資源,而我們石槽溝村也有天然的大溶洞,這些資源如果都開發完成了,村里再把農家樂做起來,收入肯定不會差。”賈新志表示,石槽溝村作為河南省級飛地,現在會吸引一些外地人前來參觀,但村子沒有特色和景點,大家只是在“飛地”牌子下拍個照就走了,“人家甚至在村里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找不到,就很可惜。”

荊紫關鎮副鎮長付饒在接受采訪時也談到了石槽溝的溶洞資源,“石槽溝村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存在多個天然溶洞旅游資源,又是全國少有的‘飛地’,區位優勢明顯,旅游資源豐富。”同時,他也坦言,由于缺少資金,景點有待開發。

付饒表示,接下來政府將因地制宜,加大項目申報,深挖石槽溝村的潛力,著力招商引資,切實增強石槽溝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責任編輯:蔣晨銳
    圖片編輯:蔣立冬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仁怀市| 盐山县| 招远市| 红桥区| 松阳县| 蒙城县| 临湘市| 柳州市| 宁海县| 湖北省| 西平县| 漳浦县| 夏邑县| 剑阁县| 嘉善县| 淄博市| 贵南县| 裕民县| 商丘市| 普定县| 许昌县| 宁乡县| 潜江市| 苗栗市| 新邵县| 余江县| 宜兰县| 昭平县| 安平县| 特克斯县| 平远县| 诏安县| 辉南县| 施甸县| 柳州市| 临沂市| 分宜县| 阜宁县| 新宾| 资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