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本間宗久是K線圖的發明者嗎
作為一種基礎技術分析工具,K線圖能夠直觀反映證券價格走勢,對普通投資者也容易上手,因此在期貨、期權、外匯及股票等投資領域有廣泛應用。K線圖在日本最先發明,因此也稱為“日本線”,又因其形狀像蠟燭而稱為“蠟燭圖”。大部分著作說起K線圖的發明者,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本間宗久。
但其實,本間宗久作為蠟燭圖的發明者并沒有確切證據。這個在日本神一樣的人物,更是謎一樣的存在,他的生平有很多傳說的成分。K線圖作為一種現代證券分析技術,與本間生活的年代對照,我認為他不可能是發明者。故事要從日本江戶時代的堂島米市——世界上最早的期貨市場說起。
一、堂島大米會所
17世紀初,德川家康消滅群雄,實現日本基本統一,江戶時代開始。各地的領主被遷至江戶(今東京),他們的經濟來源是租種其土地的農民交納的稻米,很難由領地直接送至江戶,因此在交通方便的港口城市大阪建立米倉。而來自全國各地的米商也到此地進行交易,由此形成一個全國性米市。大阪的別稱——“國家的廚房”因此而來。
封建領主將大米儲存在大阪的倉庫中,可以得到相應的倉庫收據,這個收據也稱為“大米庫券”,他可以決定何時賣出這些大米庫券。但有時碰到資金短缺,封建領主將下一熟的大米稅收提前抵押出去換取資金,等到大米收獲后再實際交割。
大阪的米市原本在大商人淀屋家的前院,17世紀下半葉這個交易市場發搬到新址,這就是“堂島大米會所”。1710年之前,這間交易所主要進行大米的實物交易。1710年之后,除了實物交易以外,還設置一種“建物米”的標準合同,在確定的時期內可以進行延遲交易,這種記賬式交易方式,已經具備了現代期貨的一些主要特征。
首先這種交易是以大米為標的標準化合同,最低交易數量是100石大米(早期為10-20石)。參與者只需提供稱為“敷銀”的保證金,就可以進行買賣。
市場分三個時期:春季(1月8日至4月27日)、夏季(5月7日至10月8日)和冬季(10月17日至12月23日)。每天交易時間從上午8點到下午2點,中午閉市。在下午2點結束之前,一條大約一英寸長的火繩掛在太倉的屋檐下點燃,完全燒完時,交易結束,這時的價格被稱為“火繩價格”,成為下一交易日的開盤價。
結算主要通過賬面上的資金清算,而非實際交付大米,至少在元祿時期(1688-1703)已經開始這樣做。堂島米市擁有固定交易場所,標準化產品,以及實行保證金交易,這些都是現代期貨市場的基本特征。因此,對于堂島米市是世界上最早的期貨市場——學界大多沒有異議。

圖1:堂島大米會所,歌川廣重(1797-1858)作
江戶時期的日本沒有統一貨幣,金、銀、銅三種幣材同時流通,它們的之間的價格由市場決定。堂島大米交易所不僅是一個期貨市場,也是一個貨幣兌換市場。有時大米成為重要的計價單位,通過使用大米來計算金、銀、銅的價值,再來決定三者之間的兌換率。大阪不僅成為全國的商品集散中心,也是重要的貨幣市場。
1868年幕府垮臺,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廢除了堂島大米交易所,并沒收了堂島周圍封建領主的倉庫,直到1871年堂島米市再次被恢復。1873年增加了石油貿易,改名為“堂島大米和石油會館”。1876年石油貿易被分離出去,遂改名為“堂島大米貿易會館”。1893年堂島大米交易所被改組為股份制大米交易所,即“大阪堂島大米交易所”。1918年,由于過度投機引發米價飆升,導致暴動。1939年,根據《大米配給管理法》,大米市場并入日本米業株式會社。
大阪的繁榮的商業和貨幣兌換業,為K線圖的產生提供了土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K線起源于日本米市并非偶然。在堂島大米會所,用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這四個價格圖記錄,由于大阪是港口城市,大米以船舶為主要運輸工具,所以,米線四價圖最初用錨形圖表示。錨形圖(anchor chart) 就是因為形狀類似船錨得名。它有一條直線兩頭分別代表最高價及最低價,水平的線段表示開盤價,箭頭代表收盤價。箭頭朝下代表收盤價低于開盤價,箭頭朝上代表收盤價高于開盤價。這樣一天的交易概況躍然紙上,對今后行情變化提供關鍵依據。
錨形圖能夠全面反映某個時期價格漲跌情況,缺點是比較復雜,后來才慢慢演變成K線圖。然而,即便錨形圖最早可能也是在明治維新以后才出現(林輝太郎,2016),而不是本間宗久生活的年代,因此本間不太可能是K線圖的發明者。要具體說明這一點,還得從本間的生平說起。
二、本間宗久發明了K線圖嗎?
關于本間宗久的生平眾說紛紜,光是他的出生就有多種說法。

圖2:本間宗久畫像
一般都認為,本間宗久1724年生于出羽的莊內(今山形縣酒田市),原名本間久作,是酒田富有的“新瀉屋”米店老板本間原光的第三個兒子。父親去世后,久作的長兄光壽繼承了家產(當時日本實行長子繼承制)。由于光壽的兒子年紀尚小,久作暫時接管新瀉屋米店的生意,在酒田的大米市場上進行投機,并且非常成功。當時的酒田,也是一個重要的大米生產基地,當時曾有民謠:“酒田(宗久的家鄉)晴,堂島(大阪的堂島大米交易所)多云,江戶減前(江戶的減前交易所)雨紛紛?!币馑际牵铺锏牡久宗s上好收成,堂島米市的價格就會下跌,而江戶的米價更將暴跌。
光壽死后,他的長子本間光丘成為新瀉屋的主人。他與本間久作在經營上發生沖突,兩人斷絕了叔侄關系。本間久作離開酒田,去了江戶,后來又去了大阪,從事稻米的投機生意,積累巨額財富,被人們稱為“出羽的天狗”。
50歲時,久作改名為宗久,定居江戶。他的稻米生意使本間家族聲名遠揚,有一句諺語是這樣說的:“你可以像大名(封建領主)一樣有錢,但不可能像本間那樣富有”。宗久晚年住在江戶的根岸(今東京上野區),后來據說遁入空門,曾被上野永寬寺任命為“相模守”。還有人說,他曾被任命為幕府時代的財務資政。享和三年(1803年),本間宗久去世。
本間宗久據說留下《本間宗久翁秘錄》、《酒田戰術詳解》、《三猿金泉錄》、《風林火山》和《三昧傳》等多種著作。然而,這些書究竟是不是本間的寫的,沒有確鑿證據。鈴木旭(1995)認為,這些都是在明治初期后人編纂的。這好比《黃帝內經》,明明是后人寫的,為了增加其威權性,偽托黃帝所作,這種做法在歷史上很常見。
然而,這些著作即便真是本間寫的,里面主要是關于大米投資操作的一些心得,并沒有談及蠟燭圖。今天市場上流傳著各種所謂的“酒田戰法”“酒田五法”等,都是后人根據《三猿金泉錄》《宗久翁秘錄》等著作,將其中思想加以整理、發展而成。這種所謂的秘籍,最早可上溯1949年以“箕山道人”署名出版的《證券買賣之秘寶》。
此外,在本間生活的年代,即使在米業中心大阪,市場還處于相對原始的狀態,開盤、收盤、最高值、最低值這些術語還未出現,因此K線圖的使用不可能(林輝太郎,2016)。本間宗久曾到過大阪,在島堂米市賺取豪利,但是具體時間、具體詳情均不得而知。根據美國最早翻譯蠟燭圖的投資家史蒂夫·尼森(1994)的觀點,蠟燭圖由錨形圖改進而成,很有可能出現于明治時代早期。也就是說,本間生活的年代錨形圖也沒有出現,更不可能有蠟燭圖。但由于本間這個人實在太有名了,被人們尊為“市場之神”,后人將K線圖的發明權歸在他頭上,也許是為了提升這種分析技術的權威性。
(作者丁騁騁為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間金融和金融史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