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掛“手術室里全是錢”橫幅,醫院豈能如此露骨地談錢
文 | 龍之朱
一個條幅,把一家醫院送上了熱搜。
1月26日,一張“康華醫院”的圖片在網上流傳。圖片顯示,東莞康華醫院手術室舉行2022年終總結大會,會場懸掛的條幅內容為“虎虎生威迎新年,手術室里全是錢!”
稍后,康華醫院通過公眾號發出情況說明稱,1月21日晚,醫院中心手術室部分人員自發組織在某餐廳用餐,為了營造輕松用餐氛圍,有護士自行制作了這條橫幅并在現場懸掛。醫院對此深感痛心,鄭重向社會道歉。同時第一時間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將按照醫院相關規章制度嚴肅處理。

這張圖片流出來以后,引發網友紛紛跟帖,“終于說實話了!”“其實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只是這樣赤裸裸說出來就不妥了。”……言辭鋒利,嬉笑怒罵,“上熱搜”并不令人意外,也難怪涉事醫院認為橫幅“產生了惡劣影響”。
醫院的手術室是病人與醫生接觸的第一線、最前沿,也是一個存亡絕續的典型場景。社會公眾對于手術室,乃至對于醫院,其實是有著基本的價值認知和形象期待的。那就是救死扶傷;那就是治病救人;那就是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
這是醫者這一社會角色的底色和底線,也是一種“政治正確”。任何醫院、醫生護士,都不該背離這條線,更不能隨意調笑這種認知與期待,甚至公然與民意對抗。
這樣的“真心話大冒險”也必然會遭遇強烈阻擊,殷鑒不遠,很多人都記得,2016年,一名公立醫院醫生、認證為“泌尿外科執業醫師”的微博大V“成都下水道”在微博上曬出一萬多元一件的羽絨服,如此“炫富”惹來網友熱議,有評論稱其“撕裂社會情緒”。

并不是醫生、醫院不可以談錢,但不能肆無忌憚地談錢,更不能在網絡公共空間張口錢錢錢。醫生也是勞動者,醫生也要吃飯消費,也要養家糊口,在救死扶傷與憑勞動吃飯之間,盡管并無必然壁壘,但卻應該有一條分割線,不應混為一談。
或許,這條分割線就是要區分不同的場域,要考慮病患者的心理感受,要體察病患的痛苦并盡量不去觸動他們的痛處。這是一種德性上的自我約束,也應該是一個行業的基本認知,更是醫者的尊嚴與體面所系。
直白地說,就是不能直白地談錢。但愿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這樣的境界或許有些超拔,但前提是,你喜氣洋洋的“全是錢”,不能建立在病患的痛苦之上。即便是真心話,也不能以這樣的姿勢進入公共話語空間。
特別是,公眾的不滿還在于,這些年來,醫療機構或多或少存在的逐利性,每每給病人及家屬造成巨大的痛苦。盡管從治理層面看,一直在采取多種措施解決“病有所醫”的問題,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時時困擾著人們,成為社會的一大痛點。
也因此,康華醫院這種突出營利性的信息傳播,就會給人一種印象,認為醫院其實一直是在推高醫療支出上下真功夫,而在救死扶傷上未免草草。

至少在目前,我們還很難做到醫療完全公益,但多一點公益性,仍是社會公眾的共同訴求。這就需要醫療機構應該更多地去滿足民眾的需要,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都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不能走全盤市場化、商業化的路子。”“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在這樣的語境下,東莞這家大型三甲醫院不遮掩、不規避、不躲閃地把賺錢的熱切訴求表達出來,其錯誤,不僅僅在于不合時宜,也不僅僅是因為影響惡劣,而更多是在于傳遞出一種嗜血逐利的丑陋的價值觀。其遭遇輿論痛擊,并不值得同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