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庭醫生制度”覆蓋上海社區,慢性病老人無需反復跑大醫院
一次簽約改變了李峰和他妻子幾十年的就醫習慣。
1995年,71歲老人李峰因房屋動遷,與68歲的妻子沈六六從市中心搬到了郊區,兩位老人都是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用藥控制,郊區周邊沒了三甲醫院資源,看病、配藥成為一大難題。
“一個月要跑大醫院2次,每次都是配足藥量,掛號、排隊、拿藥、付費整個流程下來筋疲力盡。”李峰坦言,當他所在的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制”時,他們還搞不懂簽約有啥好處。但漸漸地,隨著家庭醫生制度的推廣與完善,以及慢病長處方的試點工作,他們漸漸嘗到了“甜頭”。
據上海市衛計委數據統計,上海自2011年起啟動家庭醫生制度構建以來,已覆蓋全市所有社區,簽約居民超過1000萬人。據上海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居民對家庭醫生制度的知曉率達到88%,92.1%的居民表示找家庭醫生就診方便,對家庭醫生服務態度與服務效果的滿意度分別達到95.5%和89.1%。
在家庭醫生制度基礎上,上海又開展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構建了分級診療制度,使得社區慢性病老人可以免去反復跑大醫院的麻煩,在家門口就能配到藥,社區家庭醫生就像他們的健康管理專家,時刻提醒他們如何控制慢性病,還提供多樣化的免費體檢服務。
解決配藥難題,為簽約居民減少醫療費用
李峰和沈六六居住在閔行區龍柏四村,都患有冠心病,剛從市中心搬來時,他們一個月內要跑三甲醫院2次才能配足用藥,最讓他們苦惱的是,經常周一看的是這個醫生,過幾天去看是另外一個。“三甲醫院醫生忙,病人也多,不可能像社區醫院的醫生那樣了解我們的病情。”李峰說。
2011年上海啟動家庭醫生制度,兩位老人就成為了社區首批簽約者,關于簽約者的健康信息都被家庭醫生錄入系統,包括年齡、居住地、病史、過敏史、用藥等信息,這項簽約服務以居住地為單位,對本市常住居民開放。
李峰坦言,這一制度給自己帶來的便利并非一朝一夕。盡管家庭醫生服務很周到,但他時常服用的三種藥物——泰嘉、可定、47.5毫克倍他樂克,在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不到,他為此也需要經常跑去大醫院配。
從2015年起,兩位老人在家庭醫生制度的基礎上又簽約了“1+1+1”服務,才真正感受到了社區醫院新一輪改革帶來的紅利,配藥不再成為難題。
上海市衛計委主任鄔驚雷表示,“1+1+1”簽約模式算得上是家庭醫生制度的2.0版本,居民可以在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的基礎上,再選擇一家區級醫療機構、一家市級醫療機構進行簽約,形成自由簽約醫療機構組合,這一模式優先滿足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的簽約需求。目前,上海89%的社區都已經啟動“1+1+1”簽約試點。
通過“1+1+1”簽約試點,李峰和沈六六除了選擇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外,還選擇了閔行區中醫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選擇閔行區中醫醫院主要是考慮到路近,打車一個起步價,夜里突發疾病就去那里看。”李峰說,盡管簽約了“1+1+1”,但他也經常去其他一些二三級醫院看,如瑞金醫院、中山醫院等,簽約并不會限制看病,簽約一年多來他反而花錢少了,花的精力也少了。
李峰算了一筆賬,以往去三甲醫院配藥,三種藥物一個月加起來需要花費511.2元,自付比例30%,他要拿出153.36元,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于“藥品零加成”的實施和醫保報銷比例不同,三種藥物總價只要416.97元,自付比例10%,他僅僅需要拿出41.7元即可。
“這樣下來,我一年可節省1628元,再加上我老伴,兩個人每年可以總共省下3600多元。”李峰坦言,這其中不僅僅省下的是藥費,還有掛號費,他持醫保卡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免掛號費,看病配藥也更加方便了。
重點服務60歲以上慢病老人,今后有望向兒童推廣
隨著老齡化的發展,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對于像李峰和沈六六這樣長期服藥又相對固定的老年患者來說,反復跑大醫院一來占用了優質醫療資源,二來也讓看病配藥變成一種負擔,尤其是對于郊區居民來說更累。
家住嘉定區馬陸鎮的77歲老人沈德斌同樣有這種感受,有35年糖尿病史的他原先都跑去瑞金醫院總院配藥,一年多前他搬來馬陸鎮居住,每次去瑞金醫院要乘2趟公交、1趟地鐵,加上掛號排隊,要花去一天時間,而真正看病時間只有幾分鐘,也就是讓醫生開個藥。
如何破解這種局面?隨著家庭醫生制度的完善,患者、家庭醫生也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權利”。鄔驚雷介紹,簽約“1+1+1”患者可享受簽約就診各項優惠傾斜政策,包括健康評估與針對性健康管理、簽約醫療機構內預約優先就診、預約有限轉診至上級醫院,上級醫院拿出50%的專科和專家門診預約號源,提前50%時間優先向家庭醫生與簽約居民開放。
閔行區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楊建玲解釋說,全市38家三級醫院、156家二級醫院的專科門診號源,如今都可以在微醫等平臺看到,一般可提前一周進行預約,但對于她來說,提前2周就可以幫簽約居民預約到。截至目前,全市8000名醫學專家都被納入到預約掛號平臺中去。
楊建玲解釋,她曾在門診聽到一個病人抱怨想要掛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一個專家號,“早上7點29分起來用微醫網站搶號,失敗了,再讓孩子去醫院預約也失敗,最后在我這里很輕松就掛到了。”
“家庭醫生”的作用還不僅局限于此。以往,因政策限制,一般用藥固定的慢病患者一次只能在大醫院開1-2周的藥物,如今可在簽約的家庭醫生那里一次性配到1-2個月藥量,減少往返跑醫院的次數,這就是所謂的“慢病長處方”。在社區醫院甚至還可延續上級醫院用藥醫囑,這又被稱為“延伸處方”。這些藥物可以通過第三方物流直接配送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患者可以動態地從手機短信中得到信息,或由家庭醫生電話通知,隨時上門取藥。
沈六六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簽約家庭醫生6年來,真實感受到了好處,“60歲老人可以免費在社區體檢,進行大腸癌篩查,免費測血糖,還可以免費去一些大醫院做螺旋CT等檢查,這些檢查要么是在家門口,要么就是有大巴直接開到家門口送我們去醫院,非常方便。”
截至目前,上海有超過1000萬人簽約家庭醫生制度,其中簽約“1+1+1”服務的居民也達到100萬人,同時現階段平均每天還以8千到1萬人的數量在增長,今年1+1+1簽約模式有望覆蓋到所有社區。
但沈六六也談到,如今,不少人群還對“家庭醫生”有著不理解甚至誤解,“我們身邊也有人錯誤地認為,簽約了家庭醫生,去哪里看病就會被限制了,其實他們可以讓我們用一種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看到好醫生,又能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鄔驚雷透露,隨著家庭醫生制度的完善,惠及的人群會更多,不僅僅只有60歲以上慢病老人,還有望向兒童推廣,可以在預防保健、免疫接種、常見病多發病治療等方面給兒童和家長提供便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