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涼城旱糧:涼城“小雜糧”有了“大家長”
這里歷史綿長,人文薈萃;
這里群山縈繞,碧水相依;
這里雜糧旱作,滋味天然。

“涼城糕,軟黃金”,作為“內蒙古貢米美食之鄉”,涼城縣雜糧雜豆的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燕麥、小米、黃米、高粱、胡麻等雜糧產品聲名遠揚。




此次,涼城縣將以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為契機,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在增加雜糧雜豆的種植面積,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產業鏈條,培育主導產業,建設特色農產品示范基地等方面持續發力,以“涼城旱糧”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抱團發展,形成合力,為涼城縣特色旱地雜糧打開市場,塑造品牌,助推雜糧產業提檔升級。

一、 山耕六千年,涼城旱雜糧
涼城縣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肥沃的土壤環境造就了涼城縣雜糧雜豆產業的蓬勃發展,北緯41°是世界上公認的糧食黃金生長帶。這里海拔高、氣候冷涼,且年均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生態天然純凈,糧食干物質積累多、口感好。早在300多年前涼城就被選為“皇家貢糧”進獻清廷。

雜糧是自然界賜予涼城的寶貴財富,千百年來維系著當地人民的生存,現如今更是村民重要的收入補給方式之一。隨著近些年“水改旱”項目的實施,涼城縣依托山區面積較大的傳統優勢,結合全縣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夯實了農業的基礎地位,旱作雜糧雜豆產業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新作物。

目前,涼城縣在雜糧種植、購入、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已形成初步規模,2019年被內蒙古自治區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授予“內蒙古貢米美食之鄉”榮譽稱號。
二、強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
2019年,全縣播種面積94.5萬畝,其中雜糧播種面積24.5萬畝,雜豆播種面積17.17萬畝,雜糧雜豆占總播面積的44.8%。雜糧雜豆加工產業每年加工雜糧雜豆和油料約2萬噸,產品以初加工為主。通過實施“水改旱”項目建設5萬畝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2021年,全縣雜糧雜豆的播種面積已占到耕地總面積的55%。

自2016年起,涼城縣引導企業與農民簽訂小雜糧種植收購合同,大力推行訂單農業,在全縣各鄉鎮建立小雜糧種植基地,覆蓋數千家農戶,按照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四位一體”的運營模式,免費為農戶提供優良籽種,要求種植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化學殺菌劑、除草劑等,采用原生態種植方法,使用農家肥、人工除草、石灰殺菌。公司每年以每斤高出市場價一角的價格收購原糧,對土地流轉大戶也是同樣待遇。這樣不僅從源頭上保證了雜糧純天然、無污染的品質,每年還可使簽約農戶增收2000-3000元。

未來,通過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深度鏈接,真正實現“一粒糧強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目標。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創新鄉村產業發展思路,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動鄉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三、生態好雜糧,涼城綠飯碗
好產品需要品牌,好產業需要背書。打造“涼城旱糧”區域公用品牌不僅是政府的職責,更是農戶、合作社和企業家們的共識。

依托豐富資源優勢和標準化發展,涼城縣生產出眾多優質特色農產品和加工產品,如田也雜糧、康家釀造、鑫江糧油、惠農邊雞、谷香園酒糟牛肉、蒙鵬糧油、米樂農業、百瑞食品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農產品和品牌產品蓬勃發展,走俏省內外市場。

2021年涼城縣正式啟動“涼城旱糧”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實施工作,目前已完成注冊涼城燕麥、涼城藜麥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后續將著手申請涼城旱地小米、胡麻和涼城邊雞等地理標志,將品牌理念融入到涼城雜糧產業的發展中,成為名副其實的“旱地雜糧之城”。
“涼城旱糧”品牌標志寓意“涼城之碗”, 由碗頂的“蠻漢山”,碗底的“岱海湖”和碗中極具涼城特色的玉米、谷子、燕麥、綠豆四種雜糧雜豆共同組成。“天藍水綠”正是山水涼城的真實寫照,生態、自然、健康。碗底的“岱海湖” 滋養著碗中的“雜糧”,更滋養著整個涼城。

“涼城旱糧”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是提升涼城旱地雜糧知名度,打造雜糧產業特色品牌的重要內容。通過品牌建設實施凸顯產品優勢,不斷完善雜糧產業鏈,做大做強品牌經濟,帶動雜糧產業進一步發展,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牢牢端穩旱地雜糧這碗“中國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