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那些年,被爸媽黑暗料理養大的孩子到底有多難
原創 叮叮貓 蹦迪班長
這世上,有一種好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而有一種好爹媽,則是別人家會燒菜的爹媽。
參照這條“黃金定律”,每逢春節回家,在父母的“監視”下,許多年輕人都會陷入無法叫外賣、與吃不下爹媽牌黑暗料理的兩難境地。

焦黑外皮,閃爍迷之油光的韭菜葉,你以為這是失敗的烙餅,但其實它是家中老爹們的料理行為藝術:
出于人類的求生本能,面對這些料理,沒有幾個人會愿意含笑吃下。

尤其是面前料理宛若黑洞入口時,你很難說服自己,這碗黑芝麻燉山藥,是爸爸對自己的愛而不是制裁:

就這樣,父母的黑暗飯局和公司你死我活的酒局,成為了一些年輕人們年前年后最艱難的兩場死局。
在陸續被各種奇怪料理摧殘后,面對面前酸甜苦辣集合一體、五彩斑斕黑徹底的料理,孩子們的心聲只剩下了一句話:
“爸,媽,求你們了,下次做飯大功告成后,您們能先嘗一口再和我分享勝利果實嗎!”

面對父母牌花式黑暗料理,可能你會想這是少部分人才會遇到的家庭段子。
可對于真正為人父母的人而言,黑暗料理,不過是家庭中最常見的翻車事件而已。
要論平時打理好家庭生活到底有多難、背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迷惑事件,這事,還是媽媽們最有發言權——
關于打理家庭這件事,
你永遠想不到一些老爹能有多離譜
當媽到底有多難?
要知道打理家庭這件事兒,其實根本不比打仗要來得輕松。
演員張歆藝就曾發過一條微博,傾訴自己自從當媽后,每天從早到晚的鬧鈴比工作時還多,身體嚴重超負荷運轉:

烹飪、帶娃、管理財政支出...要想管理好一個家庭,媽媽們做的工作可一點都不比在公司干活Chill。
我見過最猛的一位媽媽,甚至因為早餐廚藝過于優秀,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然而比起媽媽們打理家庭時的辛勞與井井有條,一些心有猛虎下手也猛虎的爸爸們干起家務來,畫風卻變成了一出大型迷惑現場。
同樣是做飯,他們進了廚房,卻連一口鍋都征服不了。
只見這位爸爸連菜葉水都沒洗干凈,就直接把原料丟進了鍋里,在一陣劈里啪啦的油光炸裂中,他干脆原地跳起了踢踏舞。
看見這一幕,媽媽氣到直接飆起了吐槽爸爸的脫口秀:

不僅是下廚時的操作迷惑,就連買菜,爸爸們有時候都能買出你意想不到的“幺蛾子”。
說好只是出門買把菜,結果看清老公手里買菜包的logo后,老婆愣是氣成了包中綠菜和豬肉的同款臉色:

紅一陣,綠一陣,今天下酒菜看來不把老公一起做了是對不起包包了。
只能說在做家務這件事上,一些爸爸們可能就和哈士奇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腦回路。
曾經在綜藝《做家務的男人》里,楊千嬅老公就在清潔冰箱時笑翻了全場嘉賓:只見他無視抹布,忘卻紙巾,面對冰箱,第一反應是掏出了吸塵器。

不過爸爸們盡管做家務時的樣子頗為跳脫,但一切迷惑行為歸根結底,卻依舊是想為家務工作分擔壓力。
也許他們會在洗碗時化身幼稚鬼,一不留神就玩起了泡泡。但懷著內心對妻子的愛與浪漫,他們也會小心翼翼將泡泡捧在空氣中,給老婆一個迷之驚喜:

要說如何才能終止爸爸們打理家的迷惑行為、緩解媽媽們在家中“日理萬機”的疲憊,一些前衛、智能的家居用具,就能同時解放爸媽的雙手。
就拿最常見的洗碗機來說,盡管多數人的父母都知道它,但愿意用的卻不多,理由有“費水”、“費電”、“嫌麻煩”等等...
然而一旦用過后,卻很少再有父母能逃得過“真香定律”。
發現洗碗機用水少、還干凈衛生后,有網友老媽不但自己開心,還把洗碗機安利給了周圍其他親戚老友們,在朋友圈掀起了一陣“洗碗機潮”:

還有掃地機器人,買之前爸媽都覺得這玩意肯定是個雞肋,要充電換水清理機箱、旮旯拐角掃不干凈還得動手,還不如自己掃來得輕松。

結果買了后,發現掃地機器人干活又勤勞又干凈后,這下不但心里了開了花,甚至日久生情,還給它起了名字,調侃掃地機器人比女兒“還能干”:

包括一些看似“小眾”的廚房用具,在生活里,其實也能大大提升父母獨居時的幸福度。
就以垃圾處理器舉例,不管是菜葉還是骨頭,廚余直接懟進下水道就能全部粉碎沖走。不僅免除了垃圾分類的困擾,還讓廚余垃圾不再過夜散發異味。
對經常在家開火做飯的父母來說,這無疑是節省日常精力最實用的廚房神器:

想象一下,當父母越來越年邁時,當我們不在身邊時,或許最能替我們照顧他們的,便是這些能更安全、更舒適的家居設計。
在一次演講中,老年建筑研究學者周燕珉就曾專門科普過,像明火、地面輕微的高低差,還有看似氣派的浴缸,其實都可能是老年人生活時的“危機隱患”。
因為父母一旦老去,可能一次摔跤、一次不經意的磕碰,都可能會帶來骨折、癱瘓這樣的可怕后果:

還有時候,一丁點細小的改變,都可能會大大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
比如在沙發對面安裝一面鏡子,讓老人可以直接看到門廳,就可以避免有人進家門時,老人每次會慌忙起身查看,從側面減少了獨居老人們在家摔跤的風險。

要全方位打造一個舒適的老年之家,不僅是家居上可以有所進化,更是要從全屋儲藏設計、無障礙設計、視線設計等等多個角度,理解父母們的生活需求。
當父母老了后,
其實住家可以更溫情
當父母漸漸老去后,生活也會漸漸變成另一幅他們熟悉又陌生的樣子:
年幼時的蹣跚學步,變成了年老時走路必須小心翼翼;曾經的火辣任性,變成了老年時的幼稚小脾氣;就像是回到了你小時候那樣,老去的父母,往往需要更多的保護與依賴。
為了讓老baby們能夠幸福生活,年輕人們能做的事兒,其實很多。爸媽住的臥室,從床到床頭柜、床頭椅,都可以做得更矮一些。浴室里的設計,也可以更加平坦、防滑一些。
還有當他們漸漸腰、腿都不好時,相對起高高懸掛起的吊柜,在低處隨時方便取用的L型廚房設計,對爹媽來說,無疑是更安全、也更省力的選擇。有時候,即便是一些細節處不經意改良的一寸設計,對父母來說,都或許是生活質量的一大截進步。
客廳里的按摩沙發、衛生間旁的馬桶扶手、包括能夠防止老年人摔倒的折疊沐浴椅...這些微小的細節,都可以在我們缺席時,時刻守護父母們的健康安全。
這種家居細節,我愿稱之為孩子對父母"無聲的陪伴"。
原標題:《那些年,被爸媽黑暗料理養大的孩子到底有多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