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消協:46.4%受訪者稱網購維權渠道不暢,四成買過假貨
3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下稱“中消協”)在北京發布對網購的調查結果——《網購誠信與消費者認知調查報告》。
調查數據顯示,43.5%的受訪者在日常網絡消費中遇到過消費糾紛。當消費權益受到損害時,最常見的做法是“找商家協商解決”,其次是提醒身邊的親戚、朋友別再上同樣的當,第三是通過網絡“吐槽”,選擇這三種維權方法的受訪者分別占比66.9%、42.8%和29.8%。約四分之一受訪者會聯系消協組織進行投訴,促進問題解決。
此外,也有一些消費者選擇“什么也不做”。
對該類消費者進一步調查發現,他們之所以不主動采取行動一是覺得太麻煩,二是不想浪費時間,三是投訴證據獲取難,四是覺得損失不大、沒有必要,占比均在兩成以上。

在維權方面常見的問題中,46.4%的消費者認為維權渠道不暢通、不知如何進行維權。此外,35.9%的消費者認為維權解決效率低,近三成受訪者反映平臺管理責任不到位,也必須承擔應盡責任。針對消費糾紛受理后的解決時限,近半數受訪者表示可接受的時間是3-5個工作日內解決妥當。

針對上述問題,中消協建議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系統化的消費維權服務渠道,做好消費維權工作渠道對接和信息互聯互通,打造立體化的消費維權渠道,應對消費者多樣化的訴求;同時,積極關切并回應廣大消費者合理的維權訴求和建議建議,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要敢于亮劍、嚴格執法,通過建立完善社會信用機制和約束機制,增加違法失信成本,讓違法違規者得不償失。
此外,中消協調查顯示,40.6%的受訪者進行網購時會將“網上評論”作為首要參考因素,受訪者在消費前也會參考朋友或熟人推薦、定價收費、宣傳信息和平臺口碑形象等相關信息,口碑效應明顯。
25.1%的受訪者表示商家“泄露隱私,沒有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的安全”。 在物流配送方面,約兩成受訪者曾遭遇“產品丟失”,34.8%的受訪者稱,因暴力配送等原因導致商品損壞,33.4%未在承諾時間內送達產品。
對于網絡消費市場中產品/服務,42.5%的消費者反映存在三無產品或假冒偽劣產品,32.1%的消費者反映存在虛假好評的問題,24.5%的消費者反映存在質量/衛生不達標的情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