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破解急救困局②上海今年將建14個急救站,覆蓋各處空白點
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時不時會擠在上海的一個路口——中山東一路南京東路路口——這里是外灘的核心區域,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人經過,但這個路口是急救站的“盲點”,距離最近的兩個120急救站分別在1.5公里和3公里以上。
“由于市中心包括一些發展較早、人流聚集的地區土地房屋資源稀缺,急救分站設置相對滯后,近年來最重要的就是填補這些‘盲點’。”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時透露,2017年上海將新增14個急救站點,包括外灘、新江灣、虹橋樞紐等區域都將建成新的急救站。
今年新建14個急救站填補資源“盲點”
朱勤忠說,上海市急救分站的服務半徑和覆蓋面積已基本達到國家標準,但急救分站分布點疏密不均,“按18-50平方公里設一個分中心或急救站的標準,上海急救分站設置數量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急救分站覆蓋市區平均為6.89平方公里,郊區則為27.1-148.2平方公里不等。”
由上海市政府牽頭完成的前急救體系調研報告指出,上海現行的市區兩級管理體制,使得市、區在急救資源配置和財政投入方面存在著區域差異,造成急救服務能力不均等化,如基礎設施、通訊設置建設標準不統一,急救車輛和醫療器械設備型號、標準不統一等。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上海院前急救體系規劃尚屬于衛生行業內部的專項規劃,未能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這使得急救分站的建設缺乏市級層面的統籌,大部分站點都是通過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在衛生行業內部協調,并設置在已有的醫療機構內部,導致目前全市急救站點設置不夠合理,存在覆蓋空白點,重點區域網點保障不到。
急救站建設的轉機出現在2016年。
這一年,隨著上海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體系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院前急救體系在急救站點布點、急救車輛、設備投入等方面開始大踏步前進。按照規劃,從2016年至2020年,總計將至少新建44個急救分站。
朱勤忠透露,2016年,上海在原有128個急救分站基礎上建了14個新站點;2017年,上海將再建14個填補急救資源“盲點”,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以及人口導入區,包括人群聚集的外灘,人口導入明顯的新江灣、虹橋樞紐等區域。
年內更新和新增180余輛新型急救車
上海的急救車配備也將全面升級。
根據《指導意見》,上海急救車輛將達到每3萬人1輛的目標,并達到日常急救當班車、日常急救備用車、應急保障車之間1:1:0.5-1比例的配置標準。
“用于市民一線急救工作的車輛,未來將全部被替換成高性能底盤車,這一類新車型最大亮點之一,就是擔架床可以自由展開、升降,使用更為簡便,這便于出入一些狹窄的小區樓道、電梯間,同時對病人來說,舒適度、安全性都更高。” 朱勤忠說。
除了擔架,車輛內部設備也在提升。朱勤忠說:“新車型內部空間更為寬敞,空調效果也更好,尤其在高溫天制冷速度更快,對于一些重癥病人來說,顯得很重要。新車型故障率更少,基本杜絕因線路老化發生自燃等突發情況。”
朱勤忠還透露,現代化信息傳輸技術也將應用于救護車上,除了實時了解、傳輸道路通暢情況,車上危重病人的生命體征等信息也將通過網絡傳輸到目標醫院,以便院內搶救人員提前了解,做好綠色通道開放和搶救措施的準備。
“車輛的更新換代需要時間,也需要政府的投入。”朱勤忠表示,2016年上海院前急救系統新增了60余輛新車型,2017年隨著大批量老舊車輛的自然報廢,還將更新和新增180余輛新型車用于日常市民急救,屆時市民的感受滿意度將會進一步得到提升。
根據規劃,到2020年,上海將建成平面急救站點布局完善、立體急救門類齊全、硬件配置國內領先的院前急救網絡,建設一支與特大型城市運行保障相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院前急救隊伍,形成市與區縣一體化、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日常急救與應急救援一體化、路上與水面空中急救一體化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務模式,全面提升院前急救體系對群眾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的服務能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