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調研筆記②|全國人大代表邵志清:制造業亟待加強品牌危機感
【編者按】
2016年,數十位上海市全國人大代表組成調研小組,分別圍繞“精準扶貧”和“制造業升級”兩個主題,奔赴全國各地開展實地調研。近日,澎湃新聞根據采訪,整理出多位代表的調研筆記,以呈現他們調研中的所觀、所思、所想和所得。
這一篇調研筆記,來自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實地調研企業時,我發現我國的企業主體意識不夠強,也就是說,企業對品牌意識的重視程度、專業化程度不高,導致企業無法成為提高其質量和品牌的主體。
我們的企業生產產品,比較多的是滿足功能型的需求。但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實際上是性能型的。舉個例子,比如我們要買一個杯子,杯子是用來喝水的,它就是一個容器,我們原來的容器就是有一個把,有一個蓋子就可以了。但現在人們需要的杯子就不一樣了,他要與眾不同,杯子上面要有文化,設計上面要現代化。就像現在的穿衣需求,不僅是一種保暖,更是一種時尚。
我認為,企業主體意識不夠強,主要還是對自己的定位不夠清晰。企業主沒想過企業的生存,未來是強烈依賴于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質量。現在相對過剩的經濟時代下,你能生產別人也能生產;并不像短缺經濟時期,只要你能生產,你的產品是賣得出去的。造成企業不同情況的,也就在于企業各自的質量、以及品牌影響力。你沒有一種危機感,你就沒有一種責任感,沒有一種強烈的意識,所以你在研發設計、在生產工藝、外觀細節上面,就沒有匠心。
在企業實地探訪中看來,我對“華為”的印象較為深刻。作為通訊系統設備制造業的領軍企業,“華為”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迅速成為世界性的品牌企業。多年來,華為潛心研發打造,注重品牌,提升質量。有這樣一個例子,華為生產的產品在運輸中有一環節出了問題導致部分產品有缺陷,按照以前,企業覺得產品有瑕疵就便宜點賣了也可,但華為卻將這一批有缺陷產品全部收回銷毀,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因此,質量與品牌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家品牌想要長久發展下去,切不可在質量上有任何馬虎之處。
通過實地調研,我還發現整個制造業還需要更多制度層面的加強來保障創新行為。我們現在很多制度,比如商標保護等在這些基礎性的保障方面,制度還沒有很好的安排。舉個例子,企業名稱與商標權利之間的沖突、企業名稱與注冊商標之間的糾紛,一直是法院審理的難點和理論界探討的熱點。由于企業名稱專有權和商標專有權的取得方式不同,注冊登記機關也不同,因此企業名稱(字號)和商標之間很可能會因為相同或近似,產生權利沖突。在后權利也可能因為想搭在先權利的“名氣便車”,而產生侵權或不正當競爭行為。
另外,在國際化經營能力方面,我認為也都要進一步改善提升。以“標準走出去”帶動“產品走出去”和“服務走出去”不僅早已成為國際共識,也是被國內外大量實踐所廣泛驗證的標準化發展理念。由于標準的國際化不足而影響整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事例屢見不鮮,比如在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富有代表性的高鐵裝備,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雖有總理“鐵路外交”推動,但仍然由于標準問題而面臨不小障礙,歐洲國家在鐵路裝備領域長期把持著國際標準的話語權,許多國家采用的是歐洲標準。如我國公司在國外修建的第一條高鐵土耳其安伊高鐵就只能按照歐洲標準建設,導致76%的設備只能在歐盟市場采購,而尼日利亞阿卡鐵路等采用中國標準的項目就實現了全部設備中國化,帶動設備出口2.9億美元。
【調研報告摘錄】
重新提煉核心價值,重新定位企業。目前,我國的老字號企業的營銷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供不應求、獨家壟斷的年代,往往沿用傳統方法和產品,試圖去滿足各種不同顧客的需要。事實上,每一個顧客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具有不同的物質與心理需要。需要重新整合提煉,找到企業最核心的優勢和長板,對接消費者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企業戰略,才能在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
激活品牌,融入現代生活?!袄献痔枴薄袄稀辈粦撌鞘嘏f,而應該是文化的沉淀,“老”不是老態龍鐘,相反應該是經驗豐富,更了解消費者,更了解市場。一個金字招牌既需要產品內在質量好,又需要品牌宣傳好,而老品牌的維護同樣需要投入精心的宣傳。加強品牌維護力度。提升老字號品牌價值。
注重品牌推廣和時代元素的導入是所有老字號亟需做到的,這樣才是提升老字號商標價值的最根本途徑,而不能僅僅躺在老字號的歷史上“坐吃山空”。
進一步實施標準“走出去”戰略,鼓勵各行業實質性參與相關專業性國際、區域組織的標準化活動,促進國際標準化合作與交流,努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標準化國際活動中心,加大對技術機構、企事業單位參與國際和區域標準化組織的支持力度。對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處以及主導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給予經費支持,提升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能力和水平。(摘自《關于“大力提升產品質量品牌,加快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調研報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