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融與實體行業風險管理如何融合發展?
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是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的根本。產業資本、創投基金等與實體行業融合加深的同時放大了經營過程中的各類風險。金融和實體行業風險管理各有側重,有必要對二者的異同進行區分,以加強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一、不同之處
01、本質特性不同
金融主要指貨幣資金的籌資、投資和周轉活動。金融行業具有高負債經營,信用交易等特點,這是金融行業不穩定性的根源。金融行業風險管理建立在資本管理的基礎之上,以凈資本為核心展開。實體行業風險從社會化大生產后開始變得突出,更多來源于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對稱,實體行業風險管理以資產管理為核心,圍繞著戰略、資源分配、業務經營等展開。
02、發展歷史和法律依據不同
回顧歷史可知,重大風險事件的發生是推動現代風險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的契機。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脆弱的銀行和保險系統是危機長時間蔓延的主要推手,為應對危機,許多大中型企業都設立保險管理部門,負責安排企業的各種保險項目,使“風險管理”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學科,研究對象主要是金融及保險行業的風險。
1974年,前聯邦德國Herstatt銀行和富蘭克林銀行倒閉。1975年為解決跨國銀行的國際監督與管理問題,美英等十國央行討論形成了金融行業風險管理重要的法律法規文件《巴塞爾協議I》。1997年7月全面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推動形成了《巴塞爾協議Ⅱ》。2008年金融危機后出臺了《巴塞爾協議III》。巴塞爾協議系列文件已成為全球范圍內主要的銀行資本和風險監管標準。
2002年左右,美國安然公司倒閉和世通公司財務欺詐案使得實體行業風險管理問題備受關注,COSO(美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下屬發起人委員會)于2004年發布《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成為全球范圍內企業風險管理的綱領性文件。
03、重大風險分類不同
重大風險分類對于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具有重要意義。參考《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等文件,實體行業重大風險一般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和法律風險。而在《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等金融類法律文件中,金融行業重大風險一般劃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戰略風險和信息科技風險,其中前四大風險是金融風險管理中最常見的風險。
04、風險管理策略不同
一般風險管理策略包括風險承擔、風險規避、風險轉移、風險轉換、風險對沖、風險補償、風險控制等。
實體行業采用風險控制、風險規避等方式較為普遍,通過風險規避及加強內部控制實現低風險甚至是零風險的目標。而金融行業則秉承風險管理保護并創造價值的理念,大范圍運用包括風險分散、風險對沖、風險轉嫁、風險準備金等風險管理策略。
05、發展趨勢不同
無論是COSO2017年9月發布的最新修訂版《企業風險管理框架》(COSO-ERM)還是國資委發文提出建立合規、內控、風險、法務“四位一體”的“大風控、大監督”體系都可以得出實體行業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是融合和嵌入式發展,即將風險融入公司治理和管理過程的方方面面,將風險管理視為公司管理的內在要求。
對金融行業風險管理影響最大的則是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除資本的積累和擴張外,金融創新是推動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先進金融科技的應用可以保證在金融創新的同時降低金融風險。
以某金服全域風控系統為例,通過大數據技術從用戶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系等多維度海量數據綜合分析評估,進行分類授信和個性化的驗證,提高賬戶安全性。
以某金控公司風險管理為例,各子公司業務特征差異性大又復雜,通過數字化工具進行風險集中和實時監測,實現集團與子公司在業務拓展、生態鏈接、智能風控、人才共享、技術平臺、創新機制上的賦能與共享。
二、融合發展
二者盡管有諸多不同,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即保證企業能夠持續經營。二者可以互相借鑒,推進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01、內控系統優化和管理賦能
實體行業具有更豐富的業務場景和管理實踐,在內控系統優化和管理賦能上可參考的標桿案例和成功經驗更多。以建設金控企業風險管控體系為例,既要做到不過多干預子公司的業務發展,又要能有效避免重大風險事件的發生,這對于企業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充分借鑒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的經驗,從風險管控目標出發,優化公司治理結構、股權結構、管控模式、管控手段、管控機制、權責劃分、崗位設置、財務管控、流程管理、人力資源、績效考核與激勵、制度建設等,提升風險管控水平。
02、風險計量模型的開發與應用
國內實體行業多數企業的風險計量還處于起步階段,以單一風險類別風險模型和指標監測為主;而金融行業已進一步實現跨風險類別的合并計量和風險回報測算,壓力測試和逆壓力測試成為主流金融機構采用的風險計量方法。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金融扮演角色愈加重要的情形下,實體企業進行跨類別風險管理將會變得越來越頻繁。
另外,目前實體企業80%的風險管理集中在流程操作和內部控制領域,可借鑒金融行業經驗完成關鍵風險指標開發,具體步驟包括:識別關鍵風險/關鍵領域,設計關鍵指標,評估并確定關鍵指標,設置閾值,指標的驗證與確認。
03、風險管理策略的應用
實體企業可借鑒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豐富的資產管理經驗,通過資產負債表管理、資產組合等方式提高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率。
對于那些無法通過分散或轉嫁等方法進行管理,而且又無法規避、不得不承擔的風險,實體企業可以借鑒采用風險補償策略,采取在交易價格上加進風險因素,即風險回報的方式,重新調整產品定價機制,獲得承擔風險的價格補償。
對所有業務的非預期損失,實體企業可借鑒采用風險準備金策略,提取資本金,以保證損失發生之后能夠很快被吸收,從而保障公司或業務能夠正常運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