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紀念| 管平湖仙逝50年,來看他琴中的畫意,聽他畫里琴音

浙派西溪琴會
2017-03-11 10:51
來源:“浙派西溪琴會”微信號
? 古代藝術 >
字號
1956年,管平湖在北京北海漪瀾堂演奏《流水》。 圖片來源: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00:43)
整個20世紀留有錄音的古琴大家中,管平湖先生的藝術成就得到了琴界內外的普遍公認,就像梅蘭芳在京劇中一樣。今年他誕辰120周年,也是他逝世50周年,時間并沒有沖淡后人對他的敬仰,他甚至已經變成了古琴的一個代表性符號。琴樂之道以外,管平湖也是一位畫家,于上世紀20年代在北平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無怪乎先生的琴聲中有畫意,畫中似有裊裊絲竹聲。

1961年古琴研究會里星期天的音樂會,左二為管平湖,左三為王迪,右中為溥雪齋,右一吹簫的是查阜西。

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在1956年為管平湖拍攝的電影膠片,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內地最早的古琴錄像。管平湖此錄像實際拍攝時間為1956年12月,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收藏,地點于北京北海漪瀾堂,先生于亭子中身著長衫彈奏《流水》,演奏之琴為唐琴“清英”,學生古琴家王迪,當時正立在琴尾一側觀摩。

《絕響——國鵬輯近世琴人音像遺珍》中《復活管平湖》一文中寫道:“錄像很短,意義卻很重要,它是這位20世紀最重要的琴人唯一的一段清晰視頻。”

管平湖繪畫作品

整個20世紀留有錄音的琴人中,管平湖先生的藝術成就得到了琴界內外的普遍公認,就像梅蘭芳在京劇中一樣。今年他逝世50周年,時間并沒有沖淡后人對他的敬仰,他甚至已經變成了古琴的一個代表性符號。甚至可以說,如果你沒有聽過管平湖,就不能說聽過古琴。

40年前,1977年8月20日,美國宇航局向外太空發射了一艘名為“旅行者2號”的空間探測器,上面裝有一張珍貴的鍍金唱片,代表整個人類文明。其中只有一首樂曲來自于中國,那就是管平湖先生的古琴曲《流水》。

可惜管平湖先生沒有看到《流水》送上太空的那一天,他去世于1967年3月28日,而10年之后,這首代表著東方精神的曲目被送上了太空,現在還在宇宙當中不斷的前行,在外太空尋找人類的知音。

1897年3月4日是管平湖誕生的日子,到今年滿120周年,聽著他的演奏,會發現原來時間是不忍流動的。

管平湖

管平湖年譜

管先生幼隨父學琴,后廣泛求藝,先后拜葉詩夢、張相韜、楊宗稷、釋悟澄和尚、道士秦鶴鳴等古琴名家為師,可謂匯納百川博眾家之所長他勤于探索不斷創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琴壇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他的演奏技藝獨立于眾多琴家之上,成為近現代琴樂第一人。

管平湖歷經清末民國及新中國成立三個重要時期,生平就是近代琴史的縮影,也是近代音樂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可透析出古琴藝術的發展他對琴學最主要的貢獻在于古曲挖掘演奏風格及古指法研究三方面,由于不懈努力,使得許多古曲重見天日管平湖在世70年間,兢兢業業心無旁騖,以自己的創造力升華了古琴藝術,為近代琴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管平湖繪畫作品

求學之路(1897-1937年)

管平湖,1897年3月4日出生于北京,名平,字吉庵、仲康,號平湖,自稱門外漢,祖籍江蘇蘇州吳縣。祖父為蘇州商人,父親管念慈,號橫山樵客,字劬安,晚清著名宮廷畫家,母親是慈禧太后賞賜給管念慈的宮女,家齋也是賞賜之物,位于東華門外。

1909年,向其父的徒弟葉詩夢學習琴藝。

1910年,父親管念慈去世,此后師從張相韜學琴,約有半年之久。此時,張相韜已年44歲,管平湖向他學習漁歌及3﹑5首有詞的琴曲。

1912年,參加九嶷琴社,師從楊宗稷學習琴藝。

1914年,因不愿意受家中約束,離家出走。

1920年,拜金城為師學畫,并加入金城在北京創辦的倡導傳統美術的“中國畫學研究會”。研究會成立的宗旨是保護國粹,其中有不少著名畫家,如周肇祥、胡佩衡、王夢白、陳半丁、徐燕蓀等人,都是20世紀中國畫壇的杰出代表。

同年5月4日,中國畫學研究會第7次展覽在中山公園董事會舉行,管平湖國畫作品入選參展。5月8日,參展會員合影留念。

1923年,重訪故鄉蘇州。游天平山時,遇到福建武夷山琴家悟澄和尚。悟澄和尚自稱只在武夷山修行,沒有拜過其他人為師,云游四方至北通州時,曾經與黃勉之相識。管平湖拜他為師,學習“武夷山人”的指法及用譜規則。

管平湖繪畫作品

1924年,作國畫《人面挑花》。

1925年,作國畫《花蔭仕女》。

1926年,入“湖社畫會”,將原名管平改為管平湖(因為金城先生舊號“藕湖”,其弟子均以“湖”字為號,以示紀念)。該畫會是金城之子金開藩在其父創辦的“中國畫學研究會”基礎上分離出來的。獨立后,正式取名“湖社畫會”。同年,在中國畫學研究會教授劉凌滄工筆重彩人物畫。

1927年,在中國畫學研究會由研究員升為助教。中國畫學研究會設會長、評議、研究員三種職位。評議在畫會中地位最高,他們輔導研究員習畫。研究員不分男女,以能畫及有正當職業者介紹,以作品送畫會審查,認為可以造就者為合格。5年期滿,成績合格者給證書,升充助教。同年,于北京自制一張古琴,取名為“大扁兒”,并于家中作國畫《橫舟弄笛》。

1928年,在山東濟南師從道士秦鶴鳴學川派琴曲《流水》,此曲得傳于張孔山,是管平湖后來最有代表性的琴曲。同年,在中國國畫研究會教授王叔暉國畫,并作國畫《人馬圖》、《仕女圖》。

1929年,作國畫《賞梅圖》《垂柳相思》《仕女四屏》。

1931年,管平湖的國畫老師金城逝世4周年。他聯合“湖社”社員朱之哲、劉光城、李上連、陳咸棟、李瑞齡、李樹智、陳宏鐸等共同撰寫祭文,表達對恩師的懷念之情。國畫作品《仕女圖》及攝影作品《聚沫紆徐》《太液微波》、《國色正酣》刊于當年的《藝林月刊》。

1932年,喜得三女管云濤。

1933年,作國畫作品《梅鶴圖》(題識:純如仁兄大人正之。癸酉十一月,古吳管平。鈐印:吉安、我思古人。)《折梅仕女》(癸酉嘉月中澣,古吳吉廠管平。鈐印:管平(白文)、吉安(朱文)、湘筠館(朱文)。)《采蓮圖》(管平湖許聞泉癸酉(1933年)作采蓮圖成扇。)

1934年,作國畫作品《人物鏡心》(四屏)。

1935年9月25日,作《花卉圖》為獻禮,恭賀畫家金城的母親邱太夫人60大壽。

1936年8月30日至9月6日,中國畫學研究會第十三次成績展覽會在北京中山公園開幕,畫冊目錄記載共163人參展,另目錄外臨時送來的精品中有管平湖的國畫作品《花鳥》《荷塘雙鷺》,均刊登在10月的《藝林月刊》。

同年,另有國畫作品《采芝獻壽》。管平湖生活窮困不堪,只能依靠賣畫勉強度日。但這絲毫未能影響他飼養鳴蟲的情趣。一日路過龍福寺,見一只蟈蟈很是喜愛,但此蟲已快老死且價格偏高,管平湖居然餓著肚子出錢買下,還樂得其所。

王世襄《錦灰三堆·冬蟲篇》有記載:罐家祥子向他出示一種名為“西山大山青”的蟈蟈。這只蟈蟈的翅聲雄厚松圓,是真所謂的“叫須”者。可惜蟲齡已偏高,肚子上有傷疤,而且蟲足也殘斷不全,可能不出五六日就會死掉。管平湖已看出這小蟲的情況,猶豫了一下,仍然很高興得出了五元買下(當時洋白面每袋2園5角),笑謂左右曰“:哪怕活5天,聽一天花一塊也值得!”

管平湖撫琴的情景

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生活(1938—1951年)

1938年,在北京組織“風聲琴社”,不久即因戰亂而停止活動。北京正處于淪陷期,古琴家各奔東西,很多都到南方去了。由于管平湖性格溫良,又好交友,好琴之人都在周日聚集到管平湖那里彈琴、作畫、吟詩。而且,管平湖當時在北京極有名氣,電臺里播出的古琴曲大多由2位琴家彈出:一位是汪孟舒,大多是演奏琴歌,邊談邊唱;另一位便是管平湖,只演奏琴曲。此后,他在北京漢學專修館、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北京京華美專任古琴老師。《藝林月刊》102期將管平湖國畫作品《簾籠鸚鵡》刊登為封面。

1939年,在家中教授白靜武、齊鑫、楊玉麗、楊玉英人物工筆畫。

1940年,收鄭珉中為徒。鄭珉中經琴學蒙師李浴星介紹,拜在管平湖門下學習古琴。

1941年,在中國畫學研究會教授蕭毓明國畫。同年,作國畫《富貴長春》《仕女圖》。

管平湖繪畫作品

1943年,清華大學教授許永三邀請管平湖去清華大學教授古琴。美國人馬宜思千里迢迢從美國慕名而來拜管平湖為師,這是管平湖最早的外籍弟子。

同年,作國畫作品《賞春圖》。

1944年,傳世名琴“飛泉”被人送至地安門大街某銀號作借款抵押,經管平湖鑒定為唐琴后,其弟子程子容遂以重金收藏。

同年,在瀟湘館作國畫《觀雪圖》,另有作品《賞梅圖》。

1945年7月,經弟子程子容所托整修傳世名琴“飛泉”。以栗色漆填補。隨后抗戰結束,此琴遂輾轉于管平湖弟子的琴齋,解放后程子容才將此琴取回。

同年,王世襄購得一件明式黃花梨平頭案,以便彈琴時所用。當時,其夫人袁荃猷正隨管平湖學琴。管平湖曾告訴王世襄,如果要選擇琴案,是以能讓兩個人對坐而彈為最佳。在管平湖的指導下,王世襄請人把這件黃花梨家具改成專用琴案。在平頭案兩端大邊內面板各開長方孔,可容納琴頭及軫穗。開孔內用窄木條鑲框,光潤不傷琴首。改后優點在于琴頭不在琴案之外,可以防止觸琴落地。更大利處在于學琴。師生對坐,兩琴并排放置,老師的左右手指法,學生看得清清楚楚。邊學邊彈,容易見成效,且一曲脫譜,即可合彈。

同年,作國畫《仕女鏡心》《天女散花》《遇仙圖》。

管平湖作畫的場景

1946年,為國樂傳習所的古琴教師。日本投降后,北京市政府在國子監舉辦大型祭奠孔子儀式。儀式期間,北平國學社社長張伯駒經市長委托,逐請管平湖演奏古琴。隨后,張伯駒有志弘揚民族音樂藝術,在國子監內籌建國樂傳習所。管平湖被該所聘為古琴教師。在校期間對待學生和藹親切,常在一起談音樂話家常。管平湖特別珍愛古琴,曾發生一次護琴險事。據學生王丹回憶:

1946年冬季一天晚上,管平湖約學生王丹一起到廣播電臺去演播。結束后,一起乘電車由六部口回北新橋,已夜里10點多了。那天天氣很冷,他們興致勃勃一起吃夜宵,走進了十字路口南邊路西一家新開業的小餛飩鋪,買了兩碗餛飩、兩個燒餅、二兩白酒和一碟煮花生米,管平湖一邊喝著酒,一邊講述不久前的一場驚險護琴故事(管平湖十分珍惜那張名為“清英”的唐琴。一張朱紅色雜以墨云髹漆、周身布滿蛇腹斷紋的古琴,發音宏亮清脆、琴面光可鑒人)。去廣播電臺演播以后,他乘坐三輪車由電臺回報恩寺寓所,當車行至長安街西三座門(已拆除,原址在今28中學門前)時,迎面飛快地開過來一輛卡車,由于車速快路面窄,一下子蹭在三輪車上,車子被突如其來的汽車撞翻了,管平湖被甩出去兩米多遠,膝部、肘部多處被挫傷,好不容易才掙扎著爬起來,而那張琴卻依然完好無損地被緊緊抱在懷里始終沒有著地。

1947年,管平湖、汪孟舒、溥雪齋、張伯駒、楊褒之等琴家發起組織“北平琴學社”。定期雅集,地址乃是張伯駒寓所。通信郵費和一些活動費用都由琴友捐助和借用。

10月,管平湖、楊葆元、汪孟舒、溥雪齋、關仲航、張伯駒、潘素、張厚璜、沈幼、鄭珉中、王迪、白祥華等北京琴家二十余人,到王世襄居所“芳嘉園”,以琴小集。冬時,教授袁荃猷古琴。

管平湖撫琴的場景

1948年,為王世襄修復名為“大圣遺音”的唐宮琴。此琴原為北京琴家錫寶臣所藏,后經王世襄收藏。此琴長120.5厘米,額寬20厘米,肩寬20.5厘米,尾寬15厘米。髹栗殼色漆,遍體蛇腹斷,間以細斷紋,額有冰斷紋。圓形龍池,長圓形鳳沼。龍池上刻有草書“大勝遺音”四字。池下有“玉振”“困學”兩方印。龍池兩側刻有隸書十六字。銘刻均為髹金。池內納音分刻隸書“至德丙申”四字年款。此琴與故宮所藏“大圣遺音”除龍池詩句不同外,無論在漆色、斷紋、池沼、年款上都相似。王世襄得此琴后,發現琴底足池四周,漆多剝落,且木質朽蝕,足端雖纏裹織物并嵌塞木片,仍難以固定,張弦稍緊,有損琴之虞。經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同意,延請管平湖來院修理。幸好管平湖有安裝銅足套之法。屢次實施,效果都很不錯。王世襄還請青銅器修復專家高英專制銅套,并且仿染舊色。又請管平湖調漆灰,安裝銅套于足池內,天衣無縫。管平湖還依琴原樣裝配了紫檀岳山,琴音絲毫未損,效果極佳。管平湖笑曰“:又至少可以放心彈五百年了!”管平湖唯一的兒子管云章不知所蹤,到處都沒有音訊。管平湖的生活也越發窘困,靠畫幻燈片糊口。冬天住的房子里,甚至沒有取暖設備,御寒衣服都買不起。他有時冷得受不了,靠在屋子里跑跳驅寒。他還要自己生火做飯,手指縫總是黑黑的,都是搓煤球留下的黑色印記。

現藏北京故宮的唐代傳世名琴“大圣遺音”

1949年,整修故宮傳世名琴“大圣遺音”。后來,王世襄在工作時發現此琴,便請管平湖修理。管平湖將琴面水秀去掉,重新配置岳山。同年,大女兒去世。她原是清華大學學生。同年,升為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此時,管平湖生活越發貧困,已不能維持基本生活,無奈之下只得搬到學生程子容家借宿。

1950年,在新居所(北新橋慧照寺胡同內)會見學生王丹。管平湖為學生彈《水仙》和《欸乃》,并講述了他對這兩曲的新體會。交談之中,管平湖一再叮囑自己學生說到“:你在廣播電臺做音樂編輯,要多多向聽眾介紹中國的民族音樂,這是我國幾千年來的藝術精華。”師徒二人暢談一個多小時。

1951年4月,楊蔭瀏同曹安和來京。楊蔭瀏此時為天津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民間音樂組長,用鋼絲錄音機將諸多古琴家演奏的曲目錄下,目的是取古旋律用以學院學生作曲時的參考。所錄以管平湖最多,查阜西、楊褒元、汪孟舒、謝孝萍都演奏數曲。管平湖依然貧苦潦倒,與妻子幾度分離,居住在東直門南小街惠昭寺六號。冬天,他向查阜西出售一張名為“中和”的古琴,說是有緊急需要,查阜西便以五十萬元的高價買下。據說的確是一把唐琴,琴腹款為大唐雷氏,此琴題識及朱印皆潞琴之原體原文,琴面圓拱,卻與潞琴異制。腹款原來鑲有金徽,但年代久遠已有剝落,還沒有補鑲。管平湖原準備自己修整,還未曾上漆,但斷紋鋒口都在。查阜西為救濟管平湖留了下來,此琴是查阜西所藏古琴中最昂貴的一張。

管平湖在民族音樂研究所時期演奏古琴的場景

在民族音樂研究所的日子(1952—1967年)

1952年,55歲時應聘到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從事打譜。他辦公室也是臥室。同年,小女兒管云濤結婚。

1953年,打譜《廣陵散》,共45段,長達30分鐘。中國音協組織了許多琴家從事古曲發掘,列為重點之一。全曲45段,有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后序6個部分。各譜分段均有“取韓“”含志“”沉名“”投劍”等小標題。管平湖依據明代《風宣玄品》打譜。由于琴譜沒有節奏標明,《廣陵散》記譜法及技巧與晚清琴曲大不相同,打譜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現代創作。當時民族音樂研究所的圖書館尚未成立,參考資料極度缺乏,管平湖往往為了一個指法一連幾天探索到深夜,直到解決為止。

11月15日,古琴開始古典音樂觀摩匯演。管平湖參加匯演,參演的還有查阜西、溥雪齋、鄭珉中等人。主要節目為古琴曲、琴簫二胡曲合奏等。演出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北京市文化事業管理處、北京文聯音樂工作組、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聯合承辦。匯演于每周周末舉行,長達半年,從未間斷。先后在北京大學、總政文工團、政法學院等處千人以上場合演出。東北廣播電臺把演出錄音,編入本年五一期間的優秀文藝欣賞月節目。中央音樂學院設在天津,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等琴家都在此客居。管平湖與天津琴家李允中交往密切。在此期間,管平湖在對《流水》一曲進行記錄整理時,發現《天聞閣琴譜》原譜與自己的老師(山東濟南玄元觀道士秦鶴鳴)所教在指法上存在差異。特別是在第六段,有大打圓、小打圓、大綽等指法,與自己所學的指法有不同的地方。管平湖認為“恐非原譜不同,實關技巧方面難以寫出,余今以普通減字譜法寫出,并用雙行寫出左右手同時應作之動作,并加以說明,以便了解技巧之動作。”管平湖整理記錄此譜后,贈于李允中,說明中寫道“:允中仁兄指正、管平湖記。”

管平湖繪畫作品

1954年,根據明代《神奇秘譜》,對《廣陵散》進行校訂并定稿。隨著《太音大全》《琴書大全》等重要琴書陸續發現,經過分析比較,管平湖探索發掘的古指法絕大部分都與這些古籍相吻合,加強了他打譜的信心。至此,打譜雖告一段落,但經常練習,隨著技巧加強和體會逐漸加深,又不斷進行修改。在琴曲發掘過程中,管平湖付出了大量心血。同年3月,東北人民廣播電臺在北京收錄古琴曲,所集名曲都由當時名家彈出。管平湖演奏了6首琴曲,分別為:《水仙操》,最早見于《自遠堂琴譜》。《流水》,管平湖這時所奏的是經過多次改裝到1876年出版的《天文閣琴譜》的譜本。有一段由四川青城山道士張孔山加工創作。《墨子悲絲》,管平湖演奏的《五知齋琴譜》,和原本(楊掄的《伯牙心法》和張右袞的《太古正音》有出入。《平沙落雁》,最早譜本見于尹芝仙所著《徽言秘旨》,他演奏的是楊宗稷《琴鏡》譜本。《廣陵散》,此曲在朱權《太古神品》里共有四十五段。《良宵引》,一首短小簡單的古琴曲,最早見于《大還閣琴譜》(1673年),管平湖所奏是《五知齋》本。3月27日,中國音樂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管平湖參加成立典禮,并與李元慶、楊蔭瀏等人合影留念。

左起:李元慶、查阜西、溥雪齋、楊蔭瀏、管平湖在中國音樂研究所門前合影

1954年10月10日,北京古琴研究會正式成立。研究會由楊蔭瀏、李元慶組織,在原“北平琴學社”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會長為溥雪齋,查阜西為副會長,管平湖、王迪、許健均為該會會員。同年,參加1954年中國音協主辦之“中國民間、古典音樂巡回演出之活動”。活動始于1954年10月22日北京東西頭條音協的組織會,到1955年1月12日北京什方院音協的總結會結束,歷時82天。這是一次創舉,期間小型演出不計外,到沈陽、南京、杭州、上海、廣州、漢口、西安等十個城市演出五十多場,內容主要是古琴和其它民族古典樂器的獨奏。管平湖的琴曲《廣陵散》受到好評。

1955年,根據《古逸叢書》影印唐人手抄卷子本,對《碣石調·幽蘭》進行打譜。

8月1日,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第一屆全國音樂周”開幕。開幕式上,管平湖參演了古琴合奏《和平頌》(即《普安咒》)。音樂周結束后,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接見了演員。

同年,山東諸城派古琴家夏溥齋為恭賀管平湖打出《廣陵散》等一系列古曲,將自己珍愛的古琴“猿嘯青蘿”贈與管平湖。

1956年4月22日晚,中國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舉辦小型古琴演奏會,管平湖演奏《廣陵散》。8月18日,為歡迎南斯拉夫藝術家,國務院于下午七點在中南海紫光閣舉辦冷餐酒會。中央領導人周恩來總理發請柬邀請管平湖參加此次酒會。10月8日,日本文化人中國訪問團田邊尚雄(團長)、石井漠、田邊秀雄等8人訪問音樂研究所,13日田邊尚雄、田邊秀雄父子二人再次訪問參觀各個陳列室并作記錄。藝術局周巍歭來所,楊蔭瀏、李元慶、李純一以及音樂史研究人員與日本客人共同座談。來賓詳細介紹日本宮廷音樂、日本琵琶和箏的發展歷史,管平湖演奏琴曲《流水》。同年,將《流水》授于許健,許健后來將此曲譯為五線譜發表于《古曲集成》。管平湖弟子王迪結婚,他將自己最珍愛的古琴“清英”送與作為新婚賀禮。

1957年2月,將《幽蘭》彈出。3月,音樂研究所將管平湖的《廣陵散》錄音。王迪整理記錄,譯成五線譜,并在下面標注減字原譜。王世襄為此曲作了文獻資料方面的收集挖掘工作,并對《廣陵散》的內容、歷史進行了整理和研究,還寫了說明。管平湖在此期間又將《廣陵散》作了幾次修正。這次錄音是音樂研究所最早采錄的古琴音響資料。3月,60壽辰在北京與門下弟子合影。5月10日、24日,英國芭蕾舞、戲曲評論家蘇愛特小姐先后兩次來到音樂研究所拜訪管平湖,欣賞了他演奏的《流水》《廣陵散》《幽蘭》等古琴名曲。同年,撰寫文章《從“幽蘭”“廣陵散”的譜式談到減字譜的時代問題》,內容是發掘《幽蘭》和《廣陵散》兩曲時,由古指法引發減字譜的時代劃分問題。

同年,廣陵琴人張子謙由吳景略陪同去北京,到民族音樂研究所訪管平湖、楊蔭瀏、曹安和、王世襄等。北京古琴研究會特為其組織雅集,管平湖、查阜西、溥雪齋、顧梅羹、王迪、許健、楊乾齋、鄭珉中、李延松、謝孝萍、陳長齡等分別演奏,到約四五十人,一時稱盛。

1958年6月,打譜《廣陵散》全曲,以五線譜和減字譜對照形式,由北京音樂出版社出版。9月,參加了國慶前的古琴合奏排練—《東方紅》及《四大景》,他和王迪編的合奏新曲。管平湖將此曲彈出,然后由王迪配器。另由秦鵬章配器完成。

12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02人來到音樂研究所,參觀了陳列室及音響儀器室、樂器工廠。管平湖、曹安和演奏古琴、琵琶。

12月18日,第一次在電視廣播里作節目,管平湖參加。共播出五首琴曲:《東方紅》(合奏)、《四大景》(齊奏)、《關山月》(重奏)、《大躍進歌聲震山河》(合奏)、《風雷引》(合奏)。管平湖參演《東方紅》和《四大景》。創作者和演奏者為:《東方紅》:打譜:管平湖;配器:王迪;演奏:管平湖、王迪、樂瑛、顧梅羹、樂香巖(古琴);查阜西、王振聲(簫);關德全(琵琶);張維泗(大胡);趙煥琪(中胡);吳國梁(二胡);吳軒斌(鼓)《四大景》:打譜:管平湖;齊奏:管平湖、王迪、樂瑛、顧梅羹、樂香巖、楊葆元、關仲航(古琴);查阜西、王振聲、關德全(簫);吳國梁(二胡);趙煥琪(中胡);張維泗(大胡);吳軒斌(鼓)

1959年,中國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與中國作協聯合舉行以“胡笳十八拍”為主題的琴譜、琴派的琴曲、琴歌音樂會。管平湖發掘打譜《大胡笳》,許健打譜《小胡笳》,王迪發掘琴歌《胡笳十八拍》,各地琴家參加演出。

同年,日本音樂家田邊尚雄、田邊秀雄到音樂研究所作學術訪問,管平湖、楊蔭瀏、李元慶、曹安和與其合影留念。

1960年1月16日,英文《中國文學》編輯楊友,為了出版查阜西稿子,來取圖片,管平湖的《廣陵散》被查阜西選用附之。在音樂研究所工作期間,王丹多次看望。他住北京北郊該所二樓的一個房間,室內除了寬大琴案兼寫字臺和床鋪以外,擺滿了龜背竹、橡皮樹等郁郁蔥蔥的花草。管平湖多次感慨,舊中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雖然潛心古琴,但每每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新中國創造的優越環境,是做夢也難以想象的。只有拼命工作聊以報答,了卻自己多年夙愿。

管平湖撫琴的場景

1961年,編撰《古指法考》管平湖依據現存最古從北魏至明代的《琴用指法》《烏絲欄》《太音大全》《琴書大全》四部琴書,仔細辨識古譜中的古指法和疑難指法,參照個人彈奏的經驗和體會,對古指法作詳細解說并以簡譜舉例。他將幾十年打譜的經驗都寫進書中,是后人打譜發掘研究古琴曲的重要依據。同年6月,游北京香山。

1962年,繼《廣陵散》《幽蘭》之后,又發掘了《離騷》《欸乃》《長清》《短清》《陽春》等名曲。

同年,《琴學叢書》校訂者楊葆元于1月2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3歲。北京古琴研究會協同家屬在嘉興寺殯儀館公祭。管平湖、查阜西、溥雪齋、李元慶、楊大鈞、秦鵬章、吉聯抗、郭乃安等出席。10月14日,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鄧拓訪問古琴研究會,欣賞了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欸乃》,查阜西溥雪齋、吳景略等各自演奏數曲。12月11日,全國音協舉辦獨唱獨奏會座談會,20多個省市音樂家到會。管平湖演奏琴曲《欸乃》被選為優秀節目。同年,音協舉辦的民族樂隊座談會,多次演出古琴節目,有管平湖的《欸乃》《流水》、吳景略的《梅花三弄》《酒狂》、查阜西與溥雪齋的《梅花三弄》、樂瑛的《漁樵問答》等。

傳世名琴“老龍吟”

中國音樂研究所將管平湖、姚丙炎、吳振平、徐立蓀所打古曲《幽蘭》分別錄音。4人的打譜,以減字譜和五線譜對照形式,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刊于《古琴曲集》中。同年,鑒賞并修理傳世名琴“老龍吟”琴。此琴為唐琴,是天津琴家高仲云購得于北京琉璃廠。

北京古琴研究會初成立時的門面

1963年2月8日,中國音協北京古琴研究會、民族音樂研究所在北京舉行茶會,管平湖、查阜西、溥雪齋、吳景略、呂驥、楊蔭瀏、李元慶及江定仙、蕭淑嫻、趙沨等參加,主要討論打譜及遺產繼承等相關問題。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琴曲的打譜與發掘工作,會后共同擬定《古琴計劃發掘初稿》。4月4日,北京古琴研究會在集會時,對《古琴計劃發掘初稿》進行討論并修改,其后《初稿》寄發給全國各地琴人,廣泛征求修改意見。當時各地琴人開始打譜或擬定的個人發掘計劃入下:管平湖、吳景略:《嵇氏四弄》;樂瑛:《塞上鴻》《漢宮秋》;關仲航:《羽化登仙》;姚丙炎:《玄默》;張育瑾:《風入松》;李璠:《莊周夢蝶》;陳長林:《孤館遇神》《短清》;王迪:《忘憂》《吊子期》;汪珍昌:《陌上桑》。此外,詹澂秋、凌其陣、顧梅羹等都來信說明他們的打譜計劃。

7月15日,上海民族樂團在北京匯報演出期間,北京古琴研究會舉行集會,歡迎張子謙、孫裕德及樂團,北京琴人30余人到會。管平湖、吳景略、查阜西、溥雪齋、許健、樂瑛、汪孟舒等表演古琴獨奏、琴歌、合奏等節目。上海民族樂團的同志們表演了器樂獨奏、琴簫合奏、小合奏《梅花三弄》《瀟湘水云》等節目,受到熱烈歡迎。8月,音樂研究所統計管平湖打譜曲目。管平湖通過幾年來辛勤勞作,先后將《神奇秘譜》中的《廣陵散》《離騷》《陽春》《白雪》《大胡笳》《獲麟操》《遁世操》《猗蘭》《列子御風》《則畔吟》《長清》《短清》《高山》《流水》《八極游》《禹會涂山》《天風環佩》等曲打出。

同年,北京古琴界流行彈奏《欸乃》,這是管平湖據《天聞閣琴譜》打出的。原曲18段整理成段節本,經多次演出,頗受歡迎。

9月21日,中國音樂研究所舉行結業儀式,會上瑞典學生林西莉作了學業匯報演出,由管平湖、吳景略、溥雪齋等作示范表演。12月9日,中國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與音樂研究所聯合在北京舉辦紀念嵇康、阮籍逝世1700周年及“第一屆全國古琴打譜經驗交流座談會”會議為期6天,至14號結束,各地琴家到會40余人。管平湖參加,并在會上作有關發掘琴曲《廣陵散》的報告。管平湖撰寫的《古指法考》一書由中國音樂研究所油印,汪孟舒、王迪參與了編輯工作。編寫過程中,程寬、李浴星和鄧修良也給予許多寶貴意見。同年,北京市民族樂器廠在管平湖指導下試制2張七弦琴,經在京琴家鑒定合乎要求,準備繼續改進生產。

管平湖撫琴的風采

1964年,管平湖的生平、鑒琴、修琴、打譜經驗及歷年來發掘的琴曲,由中國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收集整理,收錄在編輯的《管平湖專集》中。

1965年,夫人趙宜珍去世。夫人的去世對管平湖影響很大,他終日郁郁寡歡,飲酒消愁,不久因飲酒過度傷其肝臟,住進北京鼓樓醫院治療。

1966年,音樂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了古琴譜《古琴新聲》。管平湖創作的《毛主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移植藏族民歌)、《人民樂》和《憶苦思甜》三首琴曲,均收錄在內。

1967年3月13日,再次因肝病復發,住進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治療。同年3月28日,因肝硬化治療無效病逝于北京,享年70歲。

本文圖文及音像資料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和田市| 巴南区| 盐池县| 郴州市| 横山县| 蕉岭县| 苍南县| 岗巴县| 德兴市| 衡阳县| 嘉祥县| 通化县| 建平县| 眉山市| 阳东县| 宽城| 保靖县| 高青县| 永平县| 桦川县| 东乌珠穆沁旗| 大邑县| 屏边| 禹城市| 浦北县| 克山县| 红河县| 西林县| 双柏县| 莫力| 永康市| 启东市| 尼勒克县| 潼南县| 缙云县| 峨山| 泽州县| 耒阳市| 田阳县|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