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德之孫朱和平批家族式腐敗:一個家長出問題,害了全家人

朱和平,全國政協委員、空軍指揮學院原副院長、朱德元帥的孫子。
作為教育界別委員的朱和平近年來一直關注家風、傳統建設,3月9日,他在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家風和家教在中國的意義特別重要,不僅僅是對孩子有教育意義,對成年人仍然有啟迪和思考。他還以目前查處的家族式腐敗官員為例,強調了家風的重要性。
此外,朱和平同樣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到殘障兒童身上,表示在建設我國的特殊教育學校的過程中,應該大力發展“醫教結合”。
談特殊學校
實現“醫教結合” 鼓勵教員拿雙證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法晚”):您過去一年的調研重點是什么?
朱和平:去年的調研主要是圍繞特殊教育,我去了東北、江西、上海、天津很多地方。2017年國家啟動特殊教育的第二期增強計劃,全國政協也安排了特殊教育的雙周協商會,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在30萬人口以上的縣要求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特殊教育雖然群體小,但是對我們國家的影響比較大,特別是對教育扶貧。我國的特殊教育難在哪兒?主要在農村,家里只要出現了殘疾兒童,絕大多數都是貧苦的。所以特殊教育表面上看是一個教育問題,實際是教育公平的問題,也涉及到教育精準扶貧的問題。
衡量一個國家的教育均衡、公平和水平,并不是看大城市里的優質中小學,而是社會最底層的這些孩子能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法晚:這樣的特殊教育學校目前建設情況如何?
朱和平:國家已經投入建成1182所特殊教育學校,但到目前為止,還有600多個30萬以上人口的縣還沒有完全建成特殊教育學校。所以特殊教育的任務還是非常重的。
法晚:建設特殊教育學校都面臨哪些難點?
朱和平:特殊教育學校一般規模不大,人數比較少,人口超過30萬的縣才能建設,現在的特殊教育領域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但是孩子能不能上好學,質量的問題還亟待提高。
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就是因為受教育對象是殘疾兒童,殘疾兒童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學習還需要治療,包括診斷治療和康復性治療。
特殊教育學校的難點在于“醫教結合”,現在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的醫教結合普遍開展得不錯,但是在縣一級推廣是很難的。
法晚:縣一級的特殊教育學校資源有限,怎樣才能做好“醫教結合”?
朱和平:我的建議是“醫教結合”分兩步走,首先是解決就是康復師和教師相結合的問題,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隊伍中,大力倡導雙師型教員:既有教師證書,又有康復師證書。
同時,調整特殊教育師資的評價標準,鼓勵老師拿雙證,職稱、待遇都要跟上。
另外,我建議國家正在啟動的第二批國家特殊教育增強計劃,將特殊教育醫教結合試點全部放在西部、全部放在農村。特殊教育增強計劃是國家專門給教育部的一筆經費,專門支持一些困難的單位、邊遠地區,所以我建議中央的這筆錢,都花到邊遠地區、花到農村去。
談大學教育
應用型高校也該進入“雙一流”
法晚:您今年的提案關注哪些方面的內容?
朱和平:主要是建設雙一流大學方面的。根據教育部的安排,我們國家開展“雙一流”大學建設,今年將開始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中國未來雙一流大學的建設,融入了市場經濟、融入了集體智慧,同時也是開放的系統。
我們要建創新性國家,要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關鍵還是人才。中國在現在的發展階段,應用型大學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在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時候,不僅要建設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也應該建設一流的應用型大學。
法晚:您的建議是什么?
朱和平:我有三方面的建議,第一,現在應用型院校與研究型院校差距明顯,應該實現評建分離。我們現在高等教育的突出問題是應用型大學水平普遍偏低,事實上應用型大學不僅是停留在職業教育。目前,我們研究型人才有博士、碩士、本科,有專家學者提出來,希望建應用型的博士。我建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建設,應納入到“雙一流”建設當中去。
第二,是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和分類指導的問題,長期以來高等院校是縱向管理——按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的學歷層次來管理,現在要建不同類型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就要有不同類型的標準和的政策來引導支持。
第三,在雙一流建設中,我們要特別關注補短板的問題。目前,我們最大的短板是應用型人才,所以我們要通過政策的牽引,使高校的布局更加合理,減小地域性差異,同時也希望通過雙一流建設把高等教育的缺陷和短板盡快補齊。
法晚:實行不同類型的分類管理會不會增加院校行政管理的負擔?
朱和平:所謂的分類管理并不是行政上的分類管理,而是通過指標,評價體系來牽引行業、專業的發展。
談家風建設
對孩子和成年人都有啟迪
法晚:幾年之前您在大學講座都是和談家風、談傳統有關,關于家風教育您有什么想說的話?
朱和平:家風和家教在中國的意義特別重要,不僅僅是對孩子有教育意義,對成年人仍然有啟迪和思考。中國經常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家風更為重要。
特別是十八大以后,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家族性腐敗的人,說明一個家長出問題,影響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家人,不僅害了社會,還害了全家。
家風除了社會功能、思想和文化功能,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具有傳承性。比如我們家的家風:“立德樹人、勤儉持家”,其中勤儉持家是我們家祖祖代代傳承下來的。祖上是農民,雖然現在我們不是農民了,但勤儉持家還是需要有一種新的方式往下傳。
我們國家富裕了以后,還要不要保持我們中國人民勤勞節儉這個優秀的傳統?我認為還是需要的。
法晚:作為朱德元帥的后代,您一直很關注革命歷史遺跡保護和紅色旅游開發,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
朱和平: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是需要平臺的,紅色旅游是一個很重要的平臺,書里的故事和親身感觸是不一樣的。革命歷史遺跡是活生生的教材,身臨其境一看,自己就會受到教育,比看書更有說服力。
紅色旅游這方面,我多次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建議,紅色文化遺址要成片連線保護才有意義,避免投入不足等問題。
(原題為《朱德之孫朱和平批家族式腐敗:一個家長出問題,害了全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