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高法公布“高冷”獎項的背后
一座堪稱“殿堂級”的中國法院改革重磅獎項,正式揭曉。
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首屆“人民法院改革創新獎”評選結果。經過層層篩選,8項來自中基層法院的改革舉措從125個候選者中脫穎而出,名留司法改革史冊。對于普通人的生活來說,滿載術語的獲獎名單遙遠又陌生。但是仔細品味不難發現,這個看上去有點“高冷”的獎項,卻值得向往公平正義的目光停留。
評選之所以“吸睛”,是因為它緊扣改革主題,更以人民需求為得分點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改革的成功經驗表明,越是硬核的改革舉措,越不能淪為專業主義的“孤芳自賞”,越要經得起“以人民為中心”的檢驗。
獲獎改革舉措無不體現了改革的這一“核心價值觀”。在快節奏的忙碌中,我們希望司法工作與生活更同步,微信小程序“移動微法院”讓訴訟服務永遠在手機中等待指尖輕點。撞上網絡侵權時,只要第一時間上傳網頁截圖,行政版權登記與司法審判之間的府院協同機制,就能自動讓“證據被篡改”的抵賴啞口無言。據最高法披露,在本次評選的網絡投票環節中,近一周時間內有超過74.5萬人次參加投票。最終選出的改革“最強大腦”,無一不是為了撫平群眾皺起的眉頭,無一不是為了打通痛感最切的堵點。
評選之所以“吸睛”,是因為它把握司法規律,更看重可學可用的普及性
在本輪改革中,健全貫通審判權力運行各主體、全流程的司法責任體系,是不曾缺席的重頭戲。從節點管理到重點監督,從院庭長“點對點盯梢”到全過程“共治式”監管,從獨任庭、合議庭“中單帶線”到專業法官會議、審判委員會、統一法律適用機制“團戰對線”,從明責履責到考責追責……權力與責任匹配、放權與監督統一,昭示著司法規律“王者歸來”。
從結果上看,相關改革舉措形成了覆蓋用戶前臺、辦案中臺和管理后臺的全鏈路格局。跨域立案、移動訴訟、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讓我們無論在鬧市街頭還是田間巷陌,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司法服務。卷宗電子化,讓訴訟材料的流轉隨時有跡可循;“證據碰撞在法庭”,讓庭審真正成為決定案件結果的核心環節;后臺監督的透明可視,讓辦案中的任何異常變動都能被及時發現和糾正;逐漸日常的考責追責,讓審判權力更加成為捍衛公平正義的沉重責任……案件不管是在當事人眼前還是在視線之外,都能得到公正、高效處理。這不僅是停留在個別法院的局部實踐,隨著此次評選點亮了聚光燈,它們還將在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展現司法邏輯的勃勃生機。
評選之所以“吸睛”,還因為它注重科技賦能與制度建設的高度融合
最高法院院長周強有一個比喻: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設是人民司法事業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在獲獎改革舉措中,不但有小程序、大數據、數字化平臺等耳熟能詳的成熟應用,區塊鏈、非對稱加密、時間戳等新銳技術也在司法領域找到了“實踐肉體”。當一些先發國家的司法機構還掙扎在技術懷疑的詛咒中時,中國司法率先實踐著正義創新。
但改革不是“炫技”,根本在于修煉“內力”。例如,跨域立案之所以可貴,并不在于上線了網上立案平臺,而在于提供了統一的立案標準、流程和模式;全國首例個人破產重整案“破殼而出”,是因為背后有一整套現代化辦理破產體系的規則創新與制度匹配。這種“小切口”的規則創新、“大視野”的制度續造,才是改革“漣漪擴散”的根本前提。曾記否,由“移動微法院”而起的互聯網司法革命,使訴訟活動在跨過線上門檻之后,又實現了“在地化”向“個人化”的飛躍,引領著世界移動電子訴訟的發展潮流。這樣的評選指向,保證了收獲榮譽者一定是對準真需求、形成真突破的“制度發明家”,而不是標新立異的“技術搬運工”。
說了這么多,其實本次評選最值得肯定的,是它展現了中國司法始終保持著自我革命的蓬勃斗志。在同胞熱切的注視中,這位分擔著“大國之重”的少年,向著公平正義的心愿,又長高了一厘米。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