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韓國大選的另一面:“性別議題”的滲透與政治的“選邊站”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昕然
2022-01-18 19:35
來源:澎湃新聞
? 全球速報 >
字號

“廢除女性家庭部。”1月7日,韓國第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總統候選人尹錫悅在社交平臺臉書上毫無預兆地打下這七個字,隨即掀起千層巨浪。截至目前,這條貼文已有1.1萬條評論,分享超過1000次。

韓國在2001年設立女性部,2005年改組為女性家庭部,旨在促進性別平等,防范家庭暴力、性虐待、性交易及保護相關受害者,提高韓國女性地位及兒童福利等。

盡管目前尹錫悅尚未對該政策做出進一步闡釋,但他的言論已然引起了多方質疑。在韓國總統大選僅剩不到五十天之際,針對尹錫悅引發性別矛盾的批評不斷發酵,這一早在韓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問題也被再次搬上臺面。

更為重要的是,在韓國大選的背景下,政治“站邊”及為吸引選民而引發的沖突是否合理,是否會進一步加劇各方的敵意。《韓民族日報》報道也援引批評人士的話寫道,“韓國第一大在野黨總統候選人竟通過‘性別對立’,帶頭搞分裂政治。”

性別議題與政治為何掛鉤,又如何“滲透”,政治人士的“選邊”意味著什么,其中的受益又能維持多久?硝煙已在選戰中彌漫,為50天后的大選對決鋪上了另一層陰影。

尹錫悅的“飯圈”攻勢?

尹錫悅“廢除女性家庭部”這一言論的發表雖突然,但也不是無跡可尋。此次并非國民力量黨第一次涉及該議題,早在該黨黨首李俊錫于去年6月上任后不久,就曾主張廢除該部,一度引爆韓國社會輿論。

李俊錫曾在性別沖突議題上積極發聲,指責女權主義者在以犧牲韓國男性為代價,所言所行均成為了“流量焦點”。據《紐約時報》報道,他的標志性主張是性別差異被夸大了,女性得到了太多的特殊待遇。

在上任后,李俊錫也曾發表過廢除女性家庭部等主張。當時,《韓國時報》報道指出,聽聞李俊錫的發言,部分持有相同論點的民眾感到憤怒,而政客們也利用這一情緒,以“女性家庭部”為目標,將“憤怒的年輕人”聚集到投票站。

在去年7月的一份民調中,屬于保守派陣營的國民力量黨近五年來支持率第一次超過執政黨共同民主黨,部分二三十歲的年輕男性作為李俊錫的“忠實粉絲”,截至今日都一直圍繞在其身邊。

多家韓媒報道認為,尹錫悅1月7日發表的“未具體闡明內容”的言論與國民力量黨黨首李俊錫不無關系,此舉也符合李俊錫一直堅持圍繞“二三十歲男性群體”為主要對象拉票的主張。此外,近日尹錫悅支持率的不斷下跌也是這一言論的產生因素之一。2021年末至本月初,在黨內內訌、妻子履歷造假爭議的持續攻擊之下,曾領跑大選的尹錫悅支持率一度下跌,尤其是青年群體中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其中很多人轉向支持國民之黨總統候選人安哲秀。

《韓國先驅報》分析稱,尹錫悅此次關于“廢除女性家庭部”的表態,顯然是為了贏得20多歲男性的支持。在這一背景下,政治分析人士對《韓國時報》指出,尹錫悅此舉無論是否可取,都有望達到一定效果。

但背后亦有更大的隱患。針對性別問題在政治上發表敏感言論極有可能引發更大的誤解和偏見,加劇社會分裂。總統候選人和其政黨的明確“選邊”,或將致使民眾的憤怒情緒進一步疊加。

韓國女性政治研究所所長金銀珠對《韓民族日報》表示,贊成或反對“廢除女性家庭部”的議題本身就會埋沒性別平等和二三十歲女性提出的議程。政府部門在推行與占全韓人口一半女性相關政策時,竟“如此輕浮地”將其用于政治炒作,這不是一個政治家該做的事。《韓國時報》報道也指出,政策制定者應為幫助解決問題而做出客觀的評估,并提出正確的方案。尹錫悅應克制加深社會矛盾,否則,他可能會面臨民眾更強烈的反對。

“性別議題”的背后

性別議題引發的風波在韓國已是屢見不鮮,近年帶來的爭議也是數不勝數。早在三年前韓劇《82年生的金智英》上映之時引發的對立就曾牽連至演員、作者本身甚至是公開支持電影的藝人。而在去年的東京奧運會中,射箭比賽多項金牌得主、韓國選手安山因短發而遭到部分網友批評,進一步加深了韓國社會對于該議題的論戰。

“韓國正在應對一種新的、由憤怒的年輕男性實施的‘政治正確’,這些男性對任何他們認為破壞機會的力量憤憤不平,‘女權主義’在他們眼里是頭號敵人。”《紐約時報》報道指出,“不平等是韓國最棘手的問題之一,高漲的房價、就業機會的缺乏,以及越來越大的收入差距,正在加劇韓國的經濟不確定性。”

《韓國先驅報》也稱,以廢除女性家庭部事件為代表的性別矛盾,是韓國社會中已根深蒂固、充滿偏見和誤解的熱點問題。

一名不具名的韓國男性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現任總統文在寅在上臺后推出的一系列支持女性的政策讓部分韓國男性頗為不滿。

“就現在社會來說,像是面對就業難等情況時,部分年輕男性會抱怨為何利于女性的政策會比較多,認為政府在‘偏袒’。”該名男性說道,自己較為年長,能夠理解目前有關性別議題的相關政策,但“部分年輕男性認為,在推崇平等的同時,女性的權益被保護之后,男性的權益是否也應被保護。”

另一位韓國民眾則對澎湃新聞表示,希望促進“性別平等”的政策正在逐漸增加,但部分年輕男性認為此類政策的實施過程中,自己反而受到了“反向差別”,這也是最近在韓國社會中急劇加速的情緒。

“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所導致的,還是韓國幾代人之間的分歧、政治和現實之間的分歧。”該位民眾坦言,目前的局面相當復雜。

此外,當性別議題與政治相掛鉤,甚至“滲透”至韓國大選,其傳播力及影響范圍則更為廣泛,各種各樣的聲音正在不斷膨脹。

韓國政治評論家樸昌煥對《韓國時報》指出,過去年輕人群普遍被認為是泛執政層的支持者,但目前成了“搖擺選民”,在今年的大選中,該選民層尚未表現出有任何明確的支持者。

對于尹錫悅的對手、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來說,盡管其在擔任京畿道知事和城南市長時期,曾憑借非凡的行政能力獲得了多數年輕民眾的支持,但也因撲朔迷離的地產疑案引發了質疑。尹錫悅則是家人所涉丑聞及未有從政經驗的背景觸發了選民對其的不信感。

民心走向的未定加劇了不同政黨在制定選舉策略時更加注重特定集團的支持,如何利用“特定手段”或是某種情緒卻成了“誘惑”選民的一個方式。

樸昌煥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性別議題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并被用作政治工具。但他也強調,尹錫悅努力爭取男性選民也并不意味著李在明已經收獲女性選民的“心”。2020年,因釜山市市長吳巨敦因卷入性騷擾緋聞辭職、已故首爾前市長樸元淳涉性騷擾案發生,共同民主黨屢次“損兵折將”后,原本傾向于支持該黨的女性也開始發生轉變。

《朝鮮日報》報道援引本月10日公開的一項民調結果指出,在18~29歲、30~39歲年齡層女性中,李在明的支持率分別為29.2%和33.1%,而尹錫悅支持率則為27.1%和26.8%,由此數據來看,李在明并未占明顯優勢。

盡管距離韓國大選僅剩50天,未來選民又會依照怎樣的政策如何“搖擺”,仍將是未知數。但無論如何,目前已被激化的矛盾將以何種局面收場,未來事態又將會朝何種方向發展?女性權利倡導者對《紐約時報》表示,“反女權運動”的興起可能會阻礙韓國擴大女性權利的努力,甚至逆轉已經取得的來之不易的進展。

競爭中“失焦”的大選

實際上,在性別議題的爭論之外,女性家庭部的存續與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熱議話題。《中央日報》報道指出,女性家庭部源自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為獲取女性選票的競選承諾而設的“女性部”,其業務本身就是將衛生福祉部和勞動部的女性、家庭、育兒相關業務摘出來拼湊而成,不僅職能與其他部門重復,而且預算少、人員不足,時常引起撤部的爭論。另據此前報道,女性家庭部擬定的政策曾多次被質疑不符合時代變化,不僅沒幫到女性反而助長韓國年輕男性的相對剝奪感。

對于該部門的存廢在此次大選中重新成為熱議話題,《韓國先驅報》報道指出,大選給予民眾及政策制定者的應是重新審視該部門、考慮該部門是否需要被改革的機會,以性別議題作為“短期噱頭”來贏得選票的方式需要停止。《京鄉日報》也坦言,在各陣營就是否廢除該部門進行激烈討論之時,同樣有包括單親家庭、低收入層青少年、性暴力受害者等人群正在焦灼注視這些論點。

一位曾受到該部門支援的單親媽媽對《京鄉新聞》表示,若是該部門突然被廢除,且政府沒有出臺后續的對應政策或替代政策,她不知道未來將如何是好。另有人指出,希望總統候選人能直接聽到弱勢群體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對其有幫助的競選公約。

縱觀此次大選,不只是尹錫悅對于“廢除女性家庭部”的突然宣言和李在明提出擴大醫療保險所覆蓋脫發范圍成為選戰熱議話題,還有選戰之初兩名候選人針對發放現金補貼的輪番較量,以及近日兩陣營“競爭性”提出的大規模國土開發事業公約。盡管多數公約引發了特定群體喝彩,但支持率的不相上下仍是事實,至今未有候選人能以50%的支持率贏得壓倒性優勢。

“每次大選時,韓國都會被‘你的人’‘我的人’分裂得破碎不堪,但唯獨這次大選令人擔憂。”《東亞日報》此前報道指出,此次大選中,對如何解決國家難題的洞察力和展望、政策競爭被拋在腦后,如何才能掌握大權的“民粹主義”正在盛行。報道還坦言,大選以后,當選者的公約中大部分將成為政府的首要課題,從而阻礙了國政的有效運營。不良公約變成國家核心政策,在強行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財政和資源的浪費。

“這個國家需要什么、候選人有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若是當選,未來的內政外交將會如何發展,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上述受訪者對澎湃新聞表示,距離韓國大選僅剩50天,自己將用更嚴格的目光審視每個候選人。

    責任編輯:張無為
    圖片編輯:樂浴峰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榕江县| 遂溪县| 双峰县| 邢台县| 开原市| 上饶市| 密山市| 五家渠市| 鹤壁市| 双鸭山市| 青河县| 湖口县| 禹州市| 尖扎县| 宜昌市| 敦煌市| 瑞金市| 沈丘县| 扬州市| 临澧县| 浦东新区| 淄博市| 景泰县| 大渡口区| 固阳县| 华坪县| 和平区| 龙游县| 正镶白旗| 罗田县| 南漳县| 茌平县| 巴南区| 禄丰县| 榆林市| 固阳县| 宣武区| 滦平县| 望奎县| 绍兴县|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