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韓長賦:希望今年調減玉米種植4000萬畝,增加大豆生產
3月7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農業部新聞發言人葉貞琴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人民日報記者:我有一個問題。今年中央下發了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個1號文件,我注意到1號文件里提到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請問農業部在這方面有什么考慮和安排,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改?謝謝。
韓長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全局性、方向性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農業經過了“十二連增”,應該說總量問題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但是,結構性矛盾突出、供求關系發生了新變化、同時城鎮化加快、人們的消費結構和水平也明顯提高,一般的農產品不缺,但是優質、綠色農產品是不足的。還有,我們有的品種供大于求,但有的品種供給不足,比如供大于求的、庫存增加的像玉米。另外,從國際上看,我國農業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競爭,這是我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背景,也是三大必然。
一是去庫存。我前面講過,改善供求關系,主要是減玉米。2016年,已經調減了近3000萬畝,今年還要繼續增加。所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要繼續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我們希望今年能夠調減到4000萬畝,而且我們評估了一下,今年由于實行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玉米價格向市場回歸,所以也會引導農民進一步調整結構。
二是補短板。就是要補齊優質品種、短缺產品、生態環境的短板。比如我們要振興奶業,增加大豆生產,發展綠色生態、環境友好型農業。
三是增效益。農業的效益問題關系競爭力,也關系農民的利益。現在一方面農業生產的成本“地板”抬升,另外一個方面,大宗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在下降,所以效益和增收的空間受到擠壓,要在這個方面采取措施,特別是大力推進節本增效和適度規模經營,再就是拉長農業的產業鏈。總之,要通過節本增效,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流通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四是育主體。就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農村的職業農民,也包括返鄉下鄉的農民工、大學生、科技人員和退伍軍人,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對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
五是增動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二是發展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比如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還比如休閑農業,通過這些方面來激發活力,增加動力。
這五個方面是我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當然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調整結構絕不意味著放松糧食生產,總體上還要保持糧食產能穩定,尤其是不能削弱糧食生產能力。謝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