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建筑師對話“垂直森林”之父博埃里:建筑與自然如何共生
這座垂直森林由兩棟綠色住宅塔樓構成,占地僅為1500平米,卻采用垂直密化造林的方式,在三維空間層面增加綠化率,在城市中創造出相當于10000平米的森林效應。博埃里希望這一綠色巨人可以成為城市里昆蟲和鳥類棲息的新家園,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共存狀態。這是歐洲第一座垂直森林,相繼獲得2014年法蘭克福“國際高層建筑獎”和2015年芝加哥“世界高層都市建筑學會”金獎。評委們認為它代表了建筑與自然的共生關系,為其他歐洲城市人口稠密區域提供了典范。
如今,南京市民很快也將感受到綠色未來的氣息。南京的兩座綠色塔樓目前正在建設中,預計2018年建成,它將成為亞洲第一座垂直森林建筑。


南京的“垂直森林”與米蘭及其他城市的版本有何不同?博埃里建筑事務所在規劃南京的“垂直森林”時,希望通過它帶給南京怎樣的改變?它的到來給南京的建筑師們怎樣的啟發和思考?我們特別策劃了“雙城建筑師對話”專題,邀請五位南京知名建筑師,每人對“垂直森林”提出一問,請“垂直森林”之父斯坦法諾·博埃里先生作出解答,以建筑師之目再讀“垂直森林”。


斯坦法諾·博埃里,世界著名建筑師、策展人、評論家及教育家。2011年至2013年,他曾擔任米蘭市副市長,主管文化時尚,并擔任2015年米蘭世博會總規劃師及命題人,目前是佛羅倫薩市長首席城市文化專家顧問。其著名建筑作品包括米蘭“垂直森林”、2015年米蘭世博會整體規劃、世界G8峰會場館規劃及建筑改造、馬賽地中海文化中心等。

韓冬青,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設計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
Q:南京"垂直森林"在技術的適地性方面與米蘭"垂直森林"有哪些變化?
A:南京的“垂直森林”與米蘭的相比區別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綠化種類不同。南京的“垂直森林”與米蘭、南美以及瑞士的項目相比,選取了不同的綠化。我們的團隊著手不同地區的項目時,會與當地的植物學家進行商討。在南京,我們也聯系了相關的植物學者團隊,根據深入的研究,選擇了13種樹木以及一些灌木用以覆蓋建筑外表。這13種樹木均選自南京當地,所以不存在植物適應性的問題。
(2)空間功能不同。米蘭的“垂直森林”主要為居住樓,而南京的則為辦公綜合體。
(3)建筑高度不同。米蘭的兩座“垂直森林”分別層高112米和90米。而南京的“垂直森林”的兩座塔樓高度則分別為200米和108米。
(4)結構不同。米蘭的“垂直森林”米蘭是柱板結構,無梁;南京是梁柱結構,偏向傳統技術
(5)陽臺大小不同。米蘭的陽臺挑出了3.3m,最大有80平方米;南京的陽臺挑出了3m,已經突破了現有的容積率,挑出的3米陽臺面積全部不計容積率。并且,在南京的項目上,采用了一種新的模式,使陽臺與陽臺中間的縫隙更小,營造出更好的綠色感覺。

張彤,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設計中國國學中心。
Q:建筑師說用覆蓋建筑外表皮的1100棵樹重建生物多樣性,為什么那個在地面上的裙樓不參與到重建生物多樣性的嘗試中去?
A:首先,包括米蘭的項目在內,我們希望植物不是從地面直接開始,而是離地有一段距離。其次,這個和政府的批準有關,我們的設計要符合當地法律的規定。第三,在建筑上,有垂直和橫向兩種形態,我們目前關注于操作“垂直”的形態,關于“橫向”的模式我們將繼續摸索。
我們也很想在裙樓在做垂直森林,但是由于規劃紅線和相關法規的約束,裙樓部分暫時沒有辦法實現。目前,政府和規劃局已經在規范內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如果各位專家可以給予規劃上的突破,我們也希望能在裙樓上做垂直森林。

周琦,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設計人民日報社大樓,該項目獲2015-2016年度米蘭國際設計獎建筑類金獎。
Q:引入到中國的高層綠色生態建筑如何與當地的地理與人文特點相融合?包括氣候條件,人的心理適應性,還有一次性技術投入的難度和成本以及使用過程中長期的維護所需要的管理體系和資金投入。
A:(編者注:關于氣候條件與人的心理適應性在其余問題中已有所涉及。)在造價方面:增加4%-5%的造價,主要就是鋼筋和微控系統,真正的研究在之前的米蘭垂直森林已經完成。比如,噴頭系統,之前已經找了27個相關公司的產品進行研究,只有一種產品可以用。這些研究成本都已經在之前完成。所以南京項目可以直接利用這些。
在維護方面:“飛翔的園丁”,原先的玻璃幕墻維護人員不適用與垂直森林建筑,目前已經培訓了攀巖運動員來做此建筑的維護,每年只需要2-3次的修剪就可以。

魯安東,清華大學建筑學學士,劍橋大學建筑學碩士、博士;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南京長江大橋記憶計劃”總策劃師
Q:“垂直森林”概念是否可以理解為對城市中自然資源的室內化和私有化?這是否會反過來加劇人與城市自然環境的隔離?這是否是對中國當下城市環境的一種逃避性的普遍對策?
A:我并不認為這是城市中自然資源的室內化和私有化,相反我認為它使得人們重新認識到建筑的公共作用。這是一種對當下環境的改善,這一改善不同于其他傳統的環保方式。“垂直森林”的優勢在于它可以凈化環境,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可以改善空氣質量,減少噪音污染,同時它也成為其他生物棲息的場所,重新構建了生物的多樣性。以米蘭的“垂直森林”為例,它就成為了鳥兒棲息的森林,生物的多樣性對于城市生活而言至關重要。

葛文俊,東南大學建筑學學士,麻省理工建筑學碩士;南京青奧能源中心設計者、Movilla魔墅變形住宅發明者。
Q:垂直森林高層建筑的陽臺(露臺)設計是上下層之間盡量錯開,以最大限度地獲得陽光和雨露。這樣的手法更可以促進上下樓之間鄰里之間的交流,但同時犧牲了陽臺與室內靠近陽臺區域的私密性。意大利城市居民長期居住在圍合式集合住宅 (Block Housing)中,習慣社區生活,并且樂于交往;但中國人長期居住在私有院宅 (Courtyard House )之中,更重視私家空間。請問您如何看兩個民族之間關于私密性需求的區別?
A:我們的設計是符合法律對于私密性的界定的。在米蘭的“垂直森林”是純住宅,主要住戶為中上等階級,我們的設計符合他們對隱私權的要求;但南京項目非純住宅,而是辦公綜合體,隱私相對居住而言沒有那樣重要,但我們也將隱私權的保護列入考慮,因此在陽臺間設置了綠化植被,這些綠色植物會自然形成綠墻,這一點在米蘭的“垂直森林”上已有驗證,從而起到保護私密性的作用。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們并沒有收到關于隱私保護方面的投訴。恰恰相反,住戶們反映他們感覺自己被一層綠色植物保護。例如,米蘭人們的生活也并不喜歡被他人窺視同時曝光于公眾,但是在垂直森林的后續研究表明,住戶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發現了變化,他們更喜歡生活在綠色之中,更愿意和他人交流。
結語
南京的“垂直森林”是繼米蘭垂直森林、洛桑雪松之塔、貴州山之酒店之后,由博埃里事務所完成的第四座垂直森林設計。建筑位于南京浦口區,遵循了米蘭垂直森林的形態,綠色樹池和陽臺交替。兩座綠色塔樓中較高的一座將成為辦公樓,囊括一個博物館、一座綠色建筑學院和一個屋頂俱樂部;另一座塔樓則將入駐凱悅酒店和屋頂游泳池。而雙塔之下的裙樓則將承載商業、娛樂、教育等功能。
垂直森林的興起和城市空氣質量危機密不可分。它的誕生地米蘭是歐洲煙霧最嚴重的城市,市民患癌癥和呼吸疾病的幾率遠超歐洲其他城市。而它來到中國,也被寄托了不小的期待。在香港《南華早報》發起的有關“中國是否應該建‘森林之城’以抵御空氣污染?”的投票中,93%的人認為“森林之城”將成為空氣污染的克星。南京的“垂直森林”外立面使用了1100棵樹木和2500株層疊植物及灌木,每年將吸收25噸二氧化碳,每天可釋放60千克氧氣。它對南京這座城市帶來的改變,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次采訪由南京創意設計中心策劃,得到博埃里建筑設計事務所和羅樂意大利文化交流中心支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