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遠觀︱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八大誤區

徐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融學副教授
2017-03-02 13:28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大約1年前(2016年1月14日),正是人民幣匯率貶值大恐慌之際,市場人心惶惶,當時反復思量,得出均衡匯率在6.6左右的一個估算。因為計算總有偏誤,所以當時給了個6.4-6.8的范圍,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得出“人民幣不會破7”的判斷。

到了2016底,回頭看當初的預測,僥幸說對了,簡單回放如下:2016年初,人民幣延續2015年底的快速貶值趨勢,從6.5快速貶值到6.6,然后緩慢回調,到4月初回調到6.5一線,之后繼續一路貶值,幾乎沒有像樣的調整,到了12月中貶值到6.95一線,然后止步回升。2017年1月以來,人民幣扭轉頹勢,上揚到6.85一線。傳說中的年初大貶值,在2017年竟然爽約了。

波普爾把科學定義為“可證否”,導師宋國青先生20年前強調“預測回頭看”。宏觀預測固然困難重重,但可以事后檢驗,也是一種幸福。否則,10個經濟學家有20種觀點,各自都懂左右互搏之術,頭頭是道,比的是口才、分貝、顏值、魅力、飽含感情色彩的漢語文學詞匯量,很難分得清是非真相。

宏觀分析面臨的挑戰,是必須綜合、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并把這些因素的相互影響置于一個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這里面的難點在于——既然是多種因素,其權重、相互影響、變化規律就復雜了,沒有個框架就只能跟在市場曲線后面疲于奔命,而即便有了框架,還要權衡輕重,使得分析更加困難。

預測回頭看,檢討得失,總結教訓,是做研究的必修課。回首當初的分析,再梳理市場的觀點,感到關于人民幣匯率的討論中,存在以下八大誤區。

其一 只看國內,不看國際

比較橘子和蘋果是很難的,因為分屬不同類別,分子結構、組成方式都不同。盡管如此,人們都知道既要看橘子,也要看蘋果。但是比較貨幣的時候,很多經濟學家經常忘掉這一簡單常識。

所謂匯率,是兩種貨幣的相對價格。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說的是一個美元可以換幾個人民幣。因此,既要看人民幣的情況,也要看美元的情況。否則,任何結論都可能失之片面,比較其他任何兩種貨幣的匯率也一樣。

進一步,只看美元和人民幣依然是不夠的。美元作為當今世界的支柱貨幣,是其他各種貨幣和主要大宗商品的定價基礎,美元的強弱受到全球各主要貨幣價格的影響。比如說,歐元和英鎊變弱了,美元就相對變強了,此時人民幣要相對一籃子貨幣穩定的話,就要相對于美元貶值。

所以,脫離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情況談人民幣匯率,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換句話說,為了得到人民幣兌任何一種主要貨幣的匯率,都需要對于全球各國的情況至少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一種常見的錯誤,是看一些分析看到國內經濟增速的下行、貨幣超發、杠桿率上升,金融風險上升等“負面”因素,就斷言人民幣會貶值。這是不對的。中國經濟固然走弱,但是是從高位下行,從兩位數的增長率下降到一位數,迄今增速依然超過6%。全球范圍內,這依然是很高的增速。而且,從經濟結構調整、培育長期經濟增長潛力的角度看, 這樣的增速可能是高了而不是低了。悲觀者的論斷,是建立在不合實際的、過高的長期增長預期的基礎上的。

從全球范圍內看,二戰以后全球經歷了戰后的黃金時代,70年代以來增速一直在趨勢性下行,2010年以來美國的增速在2%左右,歐洲、英國在1%-2%之間,日本只有 1%多一點。印度快一點,在7%左右,但是印度的經濟總量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不到,對主要貨幣匯率的影響不大??傮w來看,不能說中國的經濟基本面差。倘若6%的增速很差,那么人家不到2%的怎么辦?

簡言之,現在全球經濟是“比丑時代”,中國經濟依然是瘸子里面的將軍,比國外主要經濟體的平均水平還是要好得多。對中國經濟的悲觀論調,很大程度上是預期太高。之前的兩位數增速,長期看不可能持續,也是有害的。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最壞的一年,肯定不是2015或者2016,而是高速增長的2007年,以及祭出4萬億法寶的2009年。這是題外話,暫且不多說。

至于對于非直接經濟因素的一般性討論,比如改革開放、執政能力、民主法治、政府改革等等,一直在討論,從沒有定論。對匯率問題,這些討論并沒有確定性的、可檢驗的含義。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講,得不到確定的、可檢驗的推論的討論,不在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分析的范圍內。這些討論固然重要,但是這些討論只是分析的起點,在沒有達到分析的終點以前,只能作為潛在的重要因素看待,而不是直接跳躍到人民幣大貶值的結論。

其二 忽視匯率改革的國際貨幣體系背景

2015年8月11日啟動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有一個重要的時代大背景,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討論人民幣匯率,不能脫離這個背景。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演化的未來并不能一眼看清。但是,匯率問題一定要在這個框架下看。否則,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人民幣是當今第二大經濟體的貨幣(算上歐元區的話是第三大經濟體,2015年,美國、歐元區、中國GDP分別為18、11.6、10.9萬億美元)。第二大經濟體的貨幣(人民幣)脫離第一大經濟體的貨幣(美元)走向浮動,和另外三大貨幣(歐元、日元、英鎊)一起形成五大浮動貨幣,勢必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產生影響。

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源自二戰結束以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該體系中,美元借助戰后美國強大的實力,以及黃金的貨幣基石的地位,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定價貨幣。到了1971年的尼克松沖擊以后,黃金脫離美元,全球貨幣體系進入自由浮動時代。此時,盡管美元已經脫離了黃金,但是已經確立了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支柱地位,成為國際貨幣體系新的基石,直到今天。

1970年代至今,美元的基石地位不是沒有被挑戰過,日元、歐元都曾經嘗試成為地區性、乃至全球性的基礎貨幣。不過,都沒有成功。

日本是當今第三大經濟體(不考慮歐元區),1970-1990年代的時候,是亞洲最大的經濟體和唯一的工業化強國。當時韓國和臺灣地區都還沒有發展起來,而且由于幅員的原因,不可能成為很大的經濟體。香港地區和新加坡更是彈丸之地,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注定處于次要的地位。當時,日本把整個東亞、東南亞、甚至南亞市場作為自己的經濟腹地,日元立志成為未來的亞洲主導貨幣和世界重要貨幣,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至于后來中國快速崛起,日本地產和股市泡沫破滅,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亞洲最大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相信是出乎(幾乎)所有人的預料之外的。不用說太久,20年前主持國務院工作的朱镕基總理,估計也沒有想到中國達到今天的發展水平。中國崛起以后,日本的土地面積、地理位置、人口總量、經濟總量、語言傳統、地緣政治、歷史傳統等因素,都不太支持日元成為真正的地區性或世界性貨幣。對于日本金融改革歷史經驗的研究,不能忘記這一背景。

歐元誕生于1999年1月1日,是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的重要里程碑。歐元區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歐元是當今世界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貨幣,在國際貿易、國際儲備、金融交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可惜,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之后,歐洲爆發了嚴重的債務危機,歐元的地位也自然受到削弱。更進一步,歐元在設計上存在致命的缺陷,歐元區的財政邊界和貨幣邊界不一致,必然導致嚴重的赤字和債務問題。迄今為止,歐元雖然依然具有僅次于美元的重要地位,但是未能對美元的基礎貨幣地位造成實質影響。

至于英鎊,因為英國自身的經濟體量已經很小,只有3萬億美元的規模,相當于美國的六分之一,或者中國的四分之一,已經退出了競爭世界主要貨幣的行列。

當今世界如果說有五大貨幣,當是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人民幣。倘若往前看5年或者10年,應該只有三大貨幣,美元、人民幣、歐元。至今為止,美元依然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性貨幣,但未來這三種貨幣的關系和相對地位,并不一目了然,取決于各方力量的演化和博弈。

分析人民幣匯率,需要看到這種國際貨幣體系演化的大背景,考慮人民幣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2015年8月11日,央行在股災剛剛穩定時很快啟動匯改,恰好在IMF啟動人民幣加入SDR籃子評估之前。時間上看,央行的動作與人民幣國際化是有關系的。

仔細看的話,直到2015年6月份之前,官方是沒有人民幣國際化的正式提法的,最多也就是討論一下人民幣互換,人民幣跨境使用,區域性貨幣等等。2015年6月,央行出了一份名為《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的文件,人民幣國際化才正式進入官方的說法。然后就是8.11的匯改,然后就是11.20號人民幣加入SDR,這是一連串很熱鬧的事情,時間上咬得很緊。從時間窗口和啟動時機上看,匯率改革與人民幣抓住機會加入SDR貨幣籃子有關。這次若是不加入,就還要等5年。

令人費解的是,國際貨幣體系演化這一層重要因素,在人民幣匯率的討論中竟然很少有人提及。忽視了這一因素的分析結果,偏差可能很大。比如說,倘若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未來和歐元類似,則意味這人民幣的在國際上的使用會大幅增加,是一個人民幣升值的因素??紤]到歐元區的經濟如此困難,歐元的設計中有嚴重的缺陷,人民幣的地位趨向于歐元,甚至超過歐元,都不是不可能,而是很可能的。

多說一句的話,困境中的歐元依然保持著世界主要貨幣的角色,也充分體現了當今是一個“比丑時代”。

其三 混淆短期沖擊與長期趨勢

如前文所說,8.11匯改不僅要在國際國內經濟背景下看,還要在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背景下看。不管未來的演化結果如何,8.11匯改的短期沖擊都不可低估。嚴謹的分析,要把這次匯改的短期沖擊和長期影響分開。

短期沖擊最重要的體現,是國際和國內企業和居民的資產債務的重新匹配。以前,人民幣實際上盯住美元,波動很小,持有人民幣相當于持有美元,考慮到美元利率在2015年前幾年一直很低,美元融資成本低,而國內的融資利率相對高,很多銀行和企業在國外有較大頭寸的美元債務。但是匯改以后,企業面臨額外的匯率風險,此時要減少美元債務,增加美元資產,減少人民幣債權,增加美元債權,這是對匯率改革的正常的沖擊響應。

這些正常的沖擊反應表現在資本賬戶(嚴格的術語是資本與金融賬戶)上,就是資本流出。所以,資本流出與資產負債的貨幣重新配置,在數據上的表現是完全一樣的。討論中,一些人一味強調資本外逃,絕口不提幣種匹配的問題,顯然是片面、表面化了。

數據上看,8.11匯改以來的資本流動,很難說超出了技術性的幣種匹配的程度,數據上不支持這一點。把短期的資本流動和資產的貨幣再平衡當作了長期趨勢,屬于嚴重的誤讀。坊間關于人民幣貶值的風聲鶴唳,并沒有嚴格的數據支持。

從投資人的角度考慮,從海外人民幣債權人的角度講,在匯改沖擊下減持人民幣債權,這增持美元債權,也是理性的選擇,這是上文的幣種匹配的另一側面。

有兩個額外因素加重了幣種匹配的短期沖擊,一是美元升值,二是短期的貶值預期。2014年年中開始,美元加息的預期導致美元開始升值,大多數分析認為美國還將進一步加息,美元還在升值通道中。此時,增持美元,減持人民幣毫無疑問是理性的選擇,這加劇了居民部門的換匯。

第二層因素是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人民幣的短期貶值,既有上述理性因素的支撐,也有一些悲觀情緒方面的原因。此時,短期趨勢投資者入場,借短期貶值的人趨勢獲利,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在任何金融市場中,乃至任何市場中,投機都是應該予以容忍的正?,F象,本來無需過于憂慮。此時,正確的政策反應,是容忍正常的投機,包括由此產生是匯率過度反應,讓市場快速達到均衡。

遺憾的是,我國的政策制定和執行部門對市場的波動容忍力很有限,過早入市干預,期望市場能夠停留在預設的均衡水平上。可惜,市場從來不是這么運作的??陀^的效果,是延緩了市場出清,是造成了漸進的貶值,客觀上增強了貶值預期。這樣以來,市場分析也就難以區分短期沖擊與長期趨勢了。

行文至此,不禁唏噓。在央行與市場的博弈中,孰是孰非,誰更高明,誰造成了貶值預期,誰加劇了貶值預期,還真是說不清。

其四 過于看重外匯儲備資產

2014年以來,外匯儲備從2016年6月的高點3.99萬億美元,下降到2016年底的3.01萬億,2017年一月跌破3萬億,只有2.998萬億。這樣,從高點至今,外出儲備縮水1萬億美元。這一萬億美元去哪里了?是我國居民的財富凈損失嗎?

所謂外匯儲備,是國外和國內居民部門流入國內資產的反應,在國際上是資產,在國內是對居民部門的負債。對于央行而言,外匯儲備既是資產又是負債,并不是凈資產,是需要管理的。

同樣的,外匯儲備減少了,對應的是國內或者國外居民部門的資產流出??磾祿脑?,主要是本國居民的海外投資增加,海外負債減少,以及外國部門在國內的證券投資流出。考慮到居民部門的投資收益會高于外匯儲備,而且可以分散投資、分散風險,這在組合管理的意義上是好事情,而不是壞事情。根據外管局的統計,我國的對外資產收益率只有3%左右,而對外負債的收益率有6%左右,亟需提高資產收益率。

有一組數據特別有意思。從2015年6月底到2016年9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從減少了5274億美元。在相同時間段內,非儲備凈資產頭寸增加了7904億美元,超過外匯儲備的減少,綜合的凈資產頭寸增加了2831億美元(同期的經常賬戶盈余累積3300億美元)。看起來,就是對外投資頭寸從儲備資產轉向了非儲備資產。從資產組合管理的角度,在我國國際資產頭寸嚴重偏向外匯儲備的情況下,應該說是一個改善。不知道什么原因,這層因素在討論中幾乎從不出現。

把邏輯推到極端的話,可以問一個有趣的問題:外匯儲備的增加是資本外逃嗎?

嚴格意義上,外匯儲備是央行持有的國內居民的海外資產,這些資產也是放在海外的。如果說“資本外逃”,這些資本早就外逃了,只不過是通過央行的手“外逃”。8.11匯改以來,嚴格的說,是本來就在海外的資產從央行的賬戶上繞個圈轉移到居民的賬戶上,何談“外逃”呢?心心念念批評外儲收益率低的人們,對這一點不可不察。呼吁“藏匯于民”的人們,也應該意識到外匯儲備的轉移正是“藏匯于民”的必然途徑。怎么看,外匯儲備的減少都不能直接看作是國民財富的凈損失。退一萬步,從全面看問題的角度,也不能只說外匯儲備轉移的壞處,絕口不提好處。

其五 割裂經常賬戶與資本賬戶

很多研究者,都同意人民幣并無貶值的基礎。基本面的因素無非兩條,一是經濟依然較快,比其他主要經濟體快,二是除了個別月份外經常賬戶一直是順差。經濟增速快隱含的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客觀上要求升值。經常賬戶的盈余順差,說白了就是說企業依然有競爭力。這兩條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影響貨幣估值的因素。雖然是最基本的指標,卻是最有用的指標。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8.11以來持續一年半的人民幣貶值,使得這一結論飽受質疑,“人無貶基”成為一個嘲諷性的詞匯。

諷刺歸諷刺,人民幣有貶值的基礎嗎?經常賬戶看是沒有的,于是很多人就看資本賬戶,把這兩年的資本外流(也就是外匯儲備的減少)當作是基本面惡化的證據,看起來很有道理。

可是,正如上文所言,8.11匯改以來居民部門面臨著幣種重新匹配的問題,而且由于央行的干預減緩了市場的出清,很難說已經發生的資本外流是由于基本面不好導致的。基本面的因素,要在短期沖擊的效果出清以后,才能斷言。做研究的人講究“三思而后言”,長短期的因素都不區分清楚,誤把短期沖擊當作基本面,是對數據的嚴重誤讀。

如果比較金融資產國內國外的收益率的話,從目前情況看,很難說國內低于國外。拿10年期國債為例,國內在3%以上,美國在2%左右,歐洲就更低了。 至于股票、公司債、房產等風險資產,回報率是在10年國債的基礎上加上風險溢價、流動性溢價、持有成本等等,金融市場總體有效,不會白給回報。怎么看,國外資產的收益率也不比國內的高。

換一個角度看,其實資產回報和經濟基本面是緊密聯系的。理論上講,各種資產的回報率是關聯的。實業投資的回報率扣除交易和摩擦成本、金融中介環節的利潤以后,等于金融資產的回報率。如果說國內金融資產的回報率高于國外,國內金融摩擦的成本高于國外,那么國內實業資本的回報率就不會低于國外。

這一邏輯揭示了討論中經常出現的另一誤區:割裂資本賬戶與經常賬戶。因為經常賬戶很好,所以貶值一派往往用資本賬戶說事??墒?,資本賬戶不好的話,經常賬戶能獨善其身?二者可以割裂?倘若我們相信市場大致有效,這種割裂是不可能的。這一討論也反證了上文強調的短期沖擊的重要性。否則,我們很難理解經常賬戶這么好,資本賬戶這么差。

順便討論的一個問題,是以前出現的“雙順差”,即經常賬戶盈余,資本賬戶也盈余(資本流入)。這里面隱含的悖論是,經常賬戶盈余是私人儲蓄的外流,說明國外的投資回報率高于國內。而同時國外資本流入國內,說明國內投資回報率高于國外。現實的情況,是國內投資回報率高于國外,但是匯率低估鼓勵了出口,同時國內壓投資導致儲蓄不能完全轉化為投資。換句話說,經常賬戶的順差(國內在國外的凈儲蓄)是人為扭曲的結果。

根據經常賬戶的情況判斷,目前人民幣并沒有被高估,資本賬戶的外流,主要是短期沖擊的結果,以及市場遲遲不能出清干擾了市場的預期。基本面的因素,現在只能根據經常賬戶看,資本賬戶受到了短期沖擊的影響。 至于中長期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變化,還要根據新的數據進行判斷。

其六 混淆相對貶值與絕對貶值

“貶值”要區分兩種情形,人民幣貶值,是相對于很多種貨幣貶值,還是相對于一種貨幣貶值?如果是前者,是人民幣的問題。如果是后者,是那一種特殊貨幣的問題?,F實中的情況,是人民幣相對于一籃子貨幣基本穩定,唯獨相對于美元貶值,究竟是人民幣太弱,還是因為美元太強?倘若說中國基本面弱,美國以外所有國家的基本面都弱?別忘了,印度的經濟增速2010年以來平均達到7.3%,遠高于美國。而且因為收入水平低,上升的空間還很大。越南、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增速金融危機以來也遠遠好于美國。

實際上2014年以來,幾乎所有主要貨幣都對美元貶值,人民幣貶值的幅度相對算是小的。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貨幣,美元從2014年六月開始升值,對應著其他貨幣的相對貶值。從2014年6月到2017年1月,人民幣對美元貶值11%,小于其他主要貨幣的貶值幅度。

比如說, 歐元、日元、英鎊對美元分別貶值了24%、12%、27%,都大于人民幣的貶值幅度。倘若說歐元、英鎊是基本面因素,日本的基本面,可是完全沒有變壞。再比如,韓元對美元也貶值了14%,韓國經濟可是很好的,金融危機以后年均增長了3.6%,遠超其他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主要經濟體中,只有印度、越南、泰國、菲律賓的貶值幅度較小,分別為11%、6%、11%、10%,除越南貶值幅度低于中國外,其余三國和中國相仿。這幾個國家金融危機以來的經濟增長很不錯。

而其他主要大經濟體的貨幣,貶值幅度顯著高于人民幣。這樣看來,人民幣是相對于美元貶值,而不是絕對貶值。退一步而言,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原因,至少要從美元和人民幣兩方面去找,而不是單純從中國國內找。由于美元是唯一升值的貨幣,其他主要貨幣無一例外對美元貶值,美元方面的因素應該是主要因素。

其七 完全不干預匯率是偽命題

討論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盡量減少對匯率的干預,讓市場達到均衡的狀態。這句話本身并沒有錯,筆者自己也持這種觀點。可是,這里的細微之處需要謹慎討論。往前走一小步,可能就錯了,而且差之毫厘,就可能謬以千里。

一種比較純粹的市場派觀點,認為央行應該完全放開,對匯率完全不進行干預。篤信市場的人士,往往對這樣的觀點沒有抵抗力。可是,真是這樣的嗎?不妨設想一下,完全不干預的匯率,是什么決定的?完全不干預的匯率均衡,有什么特點?別忘了,在紙幣時代,貨幣的供給是貨幣當局決定的,供給的成本接近于0。此時,貨幣的內在價值是個復雜的問題,有沒有內在價值都是個問題。

問題問到這里,已經很抽象,很難回答了,不妨換一個具體的問法。關鍵點是,貨幣當局控制著貨幣發行量,而匯率是貨幣的比值,你能夠控制貨幣發行量而不管貨幣價格嗎?一般而言,你能夠只管商品的數量而不管商品的價格嗎?極端的情況,是貨幣發行量無窮大,此時的匯率一定是貶值的。

事實上,很多貶值的觀點,就是根據“人民幣超發”推測人民幣貶值的。這一邏輯初看是對的,但是對現實情況的判斷存在很大偏差。中國貨幣增速很高,可是美國呢?歐洲呢?日本呢?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帶頭印票子,長期保持低利率,歐洲日本更是進入“負利率”時代,從全球的角度而言,哪國的“貨幣超發”更嚴重?由于匯率是個“相對價格”,所以如果沒有完整的測度、統一的標準,很難得出哪家貨幣貶值的結論。從利率的角度比較,中國的貨幣超發至少不比歐美日更嚴重

對于任何商品而言,“量”和“價”都是聯動的。管量的話,價格就相應決定了;管價的話,價格同時就決定了。量多了,價格自然下行。商品如此,貨幣也如此。匯率,無非就是貨幣的價格。

上面討論的含義是,如果你能夠簡單清楚地管好貨幣的量,那么就可以不管貨幣的價。換句話說,貨幣發行如果有一個簡單完備的規則,就可以不管匯率沒讓匯率自由浮動。可是,這只是理想狀況,現實中完全不是這樣。

目前,我國貨幣發行尚缺乏公開透明機制,貨幣發行機制在轉軌的過程中。我國的貨幣政策,依然肩負著多重使命,相機抉擇的時候太多,缺乏清晰透明的規則。因為相機抉擇的大量存在,所以貨幣發行量沒有一個簡單清晰的錨,匯率因此也就沒有了錨,不會簡單定住。不透明的貨幣發行規則增加了預期中的不確定性,也會導致匯率波動加大。因此,“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目前情況下的必然,甚至可以說是不二選擇。

很多人注意到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貨幣的匯率都是浮動的,但是卻沒有同時強調絕大多數貨幣都不是完全自由浮動的,而是有管理的浮動。最接近完全自由浮動的國家是加拿大,1998年以來就停止干預加元匯率,美元也基本不干預。其他的貨幣,包括歐元、日元、英鎊,都是有管理的浮動,只是央行干預的程度不同而已。倘若沒有太大的、不利于本國經濟的波動,貨幣當局一般也不會頻繁干預。

對于大國而言,對內的貨幣政策是首要的,應為首要考慮。對外的匯率政策是次要的,應該從屬于本國貨幣政策的需要。絕大多數的大經濟體,都采取了對外匯率制度配合對內貨幣政策的方法,而不是相反。宋國青教授說的“利率是車,匯率為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簡單概括,因為匯率是貨幣的價格,在干預貨幣發行的情況下,不干預匯率是個偽命題。在建立起簡單清晰的、公開透明的、有約束力的貨幣發行規則以前,浮動匯率制度只能是有管理的浮動。絕大多數貨幣都是有管理浮動,是因為貨幣政策的目標往往是多重的,很難建立起簡單的、透明的、有約束力的貨幣發行規則。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匯率制度都不會是完全自由浮動。

其八 誤估央行的匯率管理尺度

最后這一條,講的是筆者自己的估計誤差。

2016年初作出的當年“人民幣匯率不會破7”的預測,是考慮了央行的匯率管理的。當時思量,這個管理其實是很簡單的。仔細斟酌一個均衡水平,留出計算誤差,再留出市場過度波動的空間,等到了底線附近,再入市干預。保守計算,均衡在6.6附近,留出計算誤差和波動空間,6.8之前是不需要介入的。即便計算的均衡在6.4-6.5一帶,也完全可以不干預,等到6.8一帶再干預的成本要低很多,效果也要好很多。

香港1998年阻擊金融炒家的成功戰例,或者能給我們一點啟發。1997年7-8月的時候,恒生指數站在一個局部的高點上,最高達到16673點。隨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際炒家的介入,股市一路下行,最低跌倒6660點,跌去了60%左右。

香港金管機是什么時候入市干預的呢?98年8月14號,也就是最低點的第二天。而且,入市以后恒生指數迅速反轉,升到7000點上方,并很快上升到9000、10000點以上,震蕩上行,先后突破13000、16000點高位。下一次恒指落到9000點一下,要等到2001年的NASDAQ泡沫破滅以后了。

將近20年后看98年金管局的操作,無疑是很成功的。成功的原因很多,有兩條需要注意。一是從高點下跌了60%才入市,二是股市跌了將近一年才入市。操作的細節和技巧暫且不提,耐心和定力顯然功不可沒。

反觀2015年8.11匯改以來的管理,干預可能太早了,入市的點位太高了。8.11匯率市場化的歡呼聲尚未停歇,央行在8.13就拋出3%貶值到位的言論。即便這個計算是正確的,也要繼續留出市場波動、尋找均衡的空間,何況還要考慮短期的沖擊、計算的誤差、干預的成本。從研究者的角度,央行管理的方式我是看不懂的,應該有其他方面的考慮。

整體上來看,筆者2016年初做人民幣匯率時候,對央行的匯率管理估計有偏。按照當初的計算和對央行管理的估計,匯率應該不會到6.95這樣的位置。當然,匯率從來都不僅僅是經濟現象,中間是否有其他考量,很難一言以蔽之??梢灾v的是,如果央行在管理上更具有耐心和定力,更尊重市場,漸進貶值的強烈預期可能會減弱很多。

-----

本文原刊于微信公共號“徐遠觀察”(2017年3月1日)。“澎湃”經授權轉載。

    校對:余承君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武平县| 会理县| 达孜县| 八宿县| 邳州市| 甘孜| 嘉义县| 宁城县| 新昌县| 嵊泗县| 铜陵市| 泗阳县| 平乐县| 隆尧县| 清河县| 万源市| 六枝特区| 河北区| 阿坝| 镇远县| 东兰县| 德州市| 平阳县| 伊吾县| 普兰县| 章丘市| 克什克腾旗| 无为县| 通渭县| 琼海市| 奉贤区| 灵武市| 安仁县| 江阴市| 潼南县| 景宁| 广汉市| 临漳县| 茂名市| 榆社县|